2 300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写道,“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如果你不反对这种说法,愿意让自己重归动物的行列(哪怕是暂时的),那么,就让我们这本以“激励”为主题的书从动物开始吧。
毕竟,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猴子开始的,尽管这种说法也被很多人质疑,但达尔文提出的这一论断至今尚未有人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推翻。
人类自从成为地球的新主宰之后,其实颇有些“忘本”,对于曾经与自己有着共同进化之源的动物们抱有极大的偏见。人类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从动物的群体中区别开来,以显示自己的聪明绝伦,独一无二。
这种偏见,我们可以从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中得到有力的验证。
1.1 质疑“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里记载,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狙公,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猕猴。狙公能够和他的猴子们亲密地交流,互通心意。
狙公每天早晚都分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实。几年之后,狙公的经济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所以,狙公就想减少橡实的供应数量,把每天的橡实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实,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橡实,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不能接受早上少了一颗橡实,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乱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狙公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橡实已经由三颗变成四颗,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出处。在这个故事里,猴子们是一群很容易被糊弄的“笨蛋”,狙公只是简单地改变了一下所分发橡实数量的先后次序,就让猴子们上当受骗了。
但是,猴子真的如此蠢笨,可以被人类玩弄于股掌之上吗?
事实上,我们必须质疑“朝三暮四”!这是人类对自己的进化之源——猴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而这种偏见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在西方国家的人群中也是普遍地存在。比如,百事公司的前CEO安迪·皮尔森(Andy Peaurson)曾经被称作是全美国最难伺候的老板。他的员工经常会听到“即使是满屋子的猴子,也会干得比这个强”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显然,在皮尔森的潜意识中,猴子也是远远不如人的。
猴子在总体智力上不如人类当然是不争的事实,否则,除了脑容量冠绝所有动物但在体力、速度、耐力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其他动物的人类也不可能成为地球的主宰。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轻易就低估猴子以及其他的动物们。
1.2 还是从猴子开始
动物学家莎拉·布鲁斯曼(Sarah Bluesman)和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僧帽猴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小猴子,因其头顶上有一撮黑色的锥状毛发,很像嘉布遣教会道袍上的小尖帽而得名。这种猴子经过训练后,可以学会用花岗石块与布鲁斯曼交换食物,比如一片黄瓜。
布鲁斯曼把猴子们分成两个一组,当它们得到的都是黄瓜的时候,有95%的猴子与布鲁斯曼进行了交换。当动物学家们改变了规则,给一只僧帽猴美味的葡萄,而给另一只还是黄瓜时,情况出现了重大变化。自觉被愚弄了的猴子拒绝食用交换而来的黄瓜,甚至还有40%的猴子拒绝进行交换。当动物学家进一步改变了规则,让一部分猴子可以不通过用石块交换而白自得到葡萄时,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同一小组中的另外一只没有得到葡萄的猴子经常会把石块扔掉,而且只有20%的猴子进行了交易。
尽管与石块相比,黄瓜已经算是美味了。但僧帽猴的对比意识显然不仅仅存在于此,它们也看到了葡萄之于黄瓜的对比。如果不能经由公平方式得到葡萄,它们就宁愿放弃黄瓜。
莎拉·布鲁斯曼和弗兰斯·德瓦尔所作的这项实验,强有力地证明了猴子们绝不蠢笨!相反,它们具备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比较能力。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