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懂礼和顺,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人民服从,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礼,就是敬爱的意思。所以尊敬他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兄长,弟弟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君主,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虽然少,但高兴的人却很多,这就是礼敬的意义啊。”五一八子日:“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训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六]
【释义】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教化人,并不是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导。以孝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父亲都能得到尊敬。以悌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兄长都能受到尊敬。以为臣之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君主能受到尊敬。《诗经》说:‘和乐谦谦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呢!”五一九子日:“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鬼神章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有长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亡所不暨。《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亡思不服。”’[应感章第十七]
【释义】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祭祀上天时能够明白天的道理;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祭祀地时能够明察地的道理。理顺处理长幼关系,所以上下平安无事。能够明察天地的道理,神明就会降下福瑞。所以虽然贵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必然有长于他的人,就是他的兄长。到宗庙里祭祀,不忘自己的亲人。修身养性,谨慎行事,唯恐辱没了先人。到宗庙祭祀,神明就赐福。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到了极致,就会感动天地,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归服。”’
五二〇 子曰:“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章第十八]
【释义】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就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顺从,就能把这种顺从移作对前辈的敬从。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经验用于治理国家。因此说在家里能养成良好品德的人,其名声也会显扬于后世了。”
五二一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闺门章第十九]
【释义】孔子说:“家庭内部,也是有礼法的。双亲犹如君,兄长如上,妻子臣妾犹如百姓徒役。”
五二二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日:“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言之不通邪。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亡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谊。故当不谊,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谊则争之,从父之命,又安得为孝乎?”[谏争章第二十]
【释义】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老师的教诲。我想再问一下,儿子一味地遵从父亲的命令,能称得上是孝顺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这样说道理讲不通啊。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大臣,所以纵使天子昏庸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直言相谏的大臣,所以即便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大夫有三个直言劝谏的家臣,所以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家园。士身边有直言相劝的朋友,自己的名声就不会丧失。父亲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所以遇到不义之事时,儿子不可以不劝阻父亲,大臣不可以不劝阻君王。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五二三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忠心臧之,何日忘之。’”[事君章第二十一]
【释义】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进言时要尽其忠心,退朝时要考虑弥补君王的过失。发扬君王的优点,匡正君王的过失,君臣关系才能亲敬。《诗经》说:‘心中洋溢着爱,无论多么遥远,真诚的心永藏心中,没有忘记的那一天。”’五二四子日:“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亡以死伤生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正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以举之,陈其簋簋而哀戚之。哭泣擗踊,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谊备矣,孝子之事终矣。”[丧亲章第二十二]
【释义】孔子说:“孝子的亲人去世了,哭得声嘶力竭,举止失去了端正。言语没有了文采,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感到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可口,这就是悲伤哀痛的感情。丧礼三天后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为悲哀而损伤了身体,不要因为哀痛灭绝了人的天性,这是圣人的教诲。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守丧是有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准备好棺椁、衣服、被子等,安置好遗体。陈列上篮、簋等器具,以寄托哀思。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选好墓穴,用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祭祀。在春秋时祭祀,以表达哀思。父母在世时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去世后则怀着哀戚之情料理丧事,才算尽到了孝道,完成了养生送死的义务,侍奉父母这才算是结束了。”
P96-98
读完这部史无前例的《孔子全集》,阅过这位文化圣人的言行录,你会更进一步走近我的先祖孔子,亲切感到:孔子不是那个“威而不猛”的半温文半草莽的“平民教授”,也不是那个被呆呆地供奉在文庙里、保佑学子考场如意的泥塑爷爷。孔子,他是我们每个华人精神血脉的一缕一丛,也必将发展成每个世界公民精神血脉的一枝一干。
——孔庆东 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故创新,《孔子全集》是日中文化教育的必读书。
——福田康夫 日本前首相
我的先祖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排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古代称“素王”,后被各朝各帝奉为“至圣先师”。今天,孔子走向世界了,在全球强烈回荡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的那句“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 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年来中国的正统思想,自汉唐以来,儒家典籍就渐次传人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孔子及其思想也随之越过重洋,传人西方,并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德、英、法等国的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如莱布尼兹、沃尔夫、伏尔泰、歌德、拜伦等都曾赞誉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孔子是东方的太阳,《论语》是亚洲的圣经”,进入2l世纪,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孔子思想备受世界各国推崇,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更大的影响,被全世界誉为中国的文化巨人。
子曰:“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的圣人,有人说,孔子生前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投注于以行道为原则的实践。在著作方面的谦逊态度,更体现出素王孔子的思想和文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一门学说能像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对孔子言行的收集和整理便成为孔门弟子和孔门后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最早将孔子言行整编成书的,就是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且影响世界的《论语》。此书并不是一部专门的孔子言行录,而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集。我想,要悟透孔子,走进孔子,仅读《论语》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历史上,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昨天有《毛泽东选集》,古代就应有《孔子全集》。我的祖父孔庆功就是抱定这个想法,最先几十年辑录了《孔子圣语》。临逝前,嘱咐我,“为弘扬先祖思想,要继续编写《孔子全集》。”我历经20年的努力,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从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将散见于经、传、子、史、纬书里有关孔子的言行纪事进行收集、辑录。我的信念就是:作为孔子后人,有责任把孔子的学说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给世界。直到今天才整编出史上第一部《孔子全集》,将孔子言行整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孔子全集》是关于孔子言行的总汇,孔子智慧集大成之作,我从《论语》《孝经》《孔子家语》《春秋左氏传》《孔丛子》等近两百种典籍中采辑了四千六百多条孔子言行记录,然后进行了白话文翻译、编辑而成了这本孔学经典。
古有《四书五经》,今有《孔子全集》,孔子全集内容涵盖政治、文学、礼仪、哲学、历史、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坚实的孔子学术体系。不仅有孔子的经典语录,还有孔子的记录传记;不仅代表儒家鼻祖孔子思想主张的精髓,也是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的不朽华章。
《孔子全集》为弘扬孔子思想,推进国学普及,通过白话文进行解释,让读者更便于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您看到一位立体而丰满的孔子。
本书顾问、我的指导教授骆承烈先生多次审阅文稿,并评价说:“《孔子全集》是一部包罗全面、内容翔实、记述精确、很有价值的孔子全书。不管是对学习国学的人来说,或对专家学者,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孔子全集》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将载入孔子研究史中。”
本书编撰态度严肃,体例得当,以译文通畅为原则,不仅弥补了孔子研究史上的一个空白。更可喜的是,《孔子全集》中日文版同时在中国和日本出版,这为“孔子走向世界”又作出了一大贡献。
本书的编撰原则说明如下:
一、孔子全集,顾名思义,必须收录孔子所言的一切,入选本书的原则是,只要出现于中国古籍中的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争取无一遗漏地采入。因为自战国时代起,孔子的言行已经在社会广为流传并备受重视,至今版本之多,难以一一考究。凡是出现孔子言行的文字,无论其正确与否,全部收录这个全集。
二、作为孔子的后人,我将先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神来看待。无论昨天和今天对孔子的评价如何,都无碍于我编著《孔子全集》。中国古代典籍大量记录和引证的孔子言行都是历史的真实记载,都是不可质疑的。
三、由于古代典籍所载孔子言行重复出现的很多,但有其背景和历史原因,在此一并保留。本书参考中国、日本、朝鲜等古籍。特别是中华书局和岩波书店的中国古典古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还参考了九十年前滕原正先生编校的《孔子——中国古代文献集录》,以各种文献一般的通行版本为据。《孔子全略》是我的好友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提供的,而《孔丛子》的译文得到了王钧林、周海生提供的注解,在此特表谢意。
四、《孔子全集》的编撰,我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孑L家一代人的使命。至于伪书、经书、谶纬、寓言、神话、宗教等古籍所载孔子语录,敬请读者分辨,我对任何文字不加以删节、修改,力图还原孔子言行的本来面目。
《孔子全集》是国内外第一部全景式记录孔子一生言行的大型著作,全面反映了孔子丰富多彩、伟大不凡的生平言行。希望今天中外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和象征的孔子,让我的先祖真正走进你的心中,为你点起指路的明灯。
由于本书规模较大,加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在选收孔子言行记录时,会有疏漏之处,牵强、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肯定还有很多遗漏的孔子言行录,请读者尽管提供给我,以便进一步修改、充实,争取再版。
特别感谢东方出版社和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得以让《孔子全集》在孔子诞辰2 562年之际出版。
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孙
滕阳户传人孔健(祥林)
于2011年9月8日
世界孔子协会总部
孔子是东方的太阳,《论语》是亚洲的圣经。要悟透孔子、走进孔子,仅读《论语》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孔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将有关孔子的言行、传记进行收集、辑录,整编出史上第一部《孔子全集》。作者对古文做了准确的白话文翻译,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让您看到一位立体丰满的孔子。
《孔子全集》是一部孔子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是至圣先师的史诗,也是一部哲学经典;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典籍;既是一本中国文化精神的国学教科书,更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宝。
最早将孔子言行整编成书的是《论语》,但此书并不是一部专门的孔子言行录 ,而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集。日前出生在青岛的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健编著的《孔子全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首部全景式记录孔子一生言行的著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孔健表示他用了20年的时间从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将散见于经、传、子、史、纬书里有关孔子的言行纪事进行收集辑录,还参考了日本、朝鲜的许多古籍,最后成书达80多万字,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子曰”。孔子第73代直系子孙、北大教授孔庆东以《我的家谱》一文作为该书的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