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大都是失败的。人生旅程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很多人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杜春盛的《毕业后要懂得的人情世故》分别从做人、办事、社交、说话、处世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道理阐明年轻人需要懂得和掌握的人情峨故。这上百条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教你如何体人情、懂世故、看人心、懂规矩,让毕业后的年轻朋友在社会上少走弯路,并且能在关键时刻明哲保身。
人情世故左右人脉,人际关系决定未来。二十几岁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年轻人要注意吸收前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人生经验,及时调整自己,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便让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毕业后要懂得的人情世故》分别从做人、办事、社交、说话、处世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道理阐明年轻人需要懂得和掌握的人情峨故。这上百条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教你如何体人情、懂世故、看人心、懂规矩,让毕业后的年轻朋友在社会上少走弯路,并且能在关键时刻明哲保身。
《毕业后要懂得的人情世故》的作者是杜春盛。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过桥米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任何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过桥米线,但身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身无分文的大学生。过桥米线已经成为他的事业,他已经跨入功成名就者的行列。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过桥米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的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好公司不要,坏的公司自己又放不下面子,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不在乎面子,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才能: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于是老板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教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不在乎博士的面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
许多年轻人初人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是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你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态走人社会,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竞争上多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1)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2)能放下身架的人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考虑。
可以这样说,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强,即便你的头衔再多,即便你的人际关系再广,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架。
如果问一下今天的学生(从高中生直到博士),工作好不好找,相当一部分人会说不好找;如果去问今天的企业经理们,人才是不是很难得,同样也会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会说找个合适人才真的很难。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信息不对称”所能解释的。
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心高气傲,心浮气躁,做起事来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许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过于琐碎无聊:“我的工作真是无聊透顶。”“每天面对重复的工作,我简直要疯了!”“工作做完就行了,哪还管得了那么多?!”…… 也许我们每天所做的可能就是接听电话、处理文件、参加会议之类的小事。我们是否对此心生抱怨,是否因此敷衍应付?
有一位女孩大学毕业后,去应聘秘书的工作,被录取了,由于公司里暂时没有秘书的缺,经理就暂时安排她做泡茶的工作,领秘书的薪水。
刚开始,她很乐意,认为泡茶的工作简单,又可以领秘书的薪水,于是很安心地为公司同事泡了一段时间的茶。三个月过去了,女孩依然做着泡茶的工作,她开始沉不住气了:“我好歹也是个大学生,却天天来做泡茶这样乏味的小事。”心里怀有怨气的她这样一想,泡茶就不像从前那样愉快了,泡出来的茶也一天不如一天。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她将泡好的茶端给经理喝,经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来,大吼道:“这荼怎么泡的,难喝得要命。亏你还是大学生呢!连茶都泡不好。”女孩听了,肺都要气炸了,几乎要哭着喊出来:“谁要在这个鬼地方继续泡茶呢!’’她当即决定,下午就不干了,炒老板的鱿鱼。
正在这个时候,公司有位重要客户来访,经理叫她泡茶招待客人。女孩只好收敛起不满与委屈,心里想:“这可能是我在公司泡的最后一壶茶了,不如好好地泡,不要让客人觉得大学生连茶也泡不好。”
她专心地将茶泡好,用灿烂的微笑将杯子递给客户,客户喝下一口就说:“呀,好久没喝过这么好的茶了。能把茶泡得这么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经理也喝了一口,称赞道:“这壶茶真的特别好喝!”
不久,公司做成一笔大买卖,女孩调任秘书的工作。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总是不屑于小事,总是太自信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是盲目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就很不简单了。不要以为美国总统比村民组长好当,有其职就有其责,有其责就有其忧。如果力有所不及,才有所不逮,必然导致混乱,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哪怕这件事是让我们泡茶。
北京中关村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曾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碰到这样的情形——大学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却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我们招人是来工作、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大学生的牌子干吗?所以有时候,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之下,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P3-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大都是失败的。人生旅程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很多人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有能力、有才华的“富人”,却也不缺少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为何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又有许多才华一般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呢?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将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明白世界上的这些事情。懂得人,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凡是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
人情世故左右人脉,人际关系决定未来。二十几岁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年轻人要注意吸收前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人生经验,及时调整自己,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让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生活总是以各种方式教我们成长,有些路走过了才知道崎岖,有些人错过了才知道珍惜。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当懂得的时候已悔之晚矣;有些事,有机会去做的时候没有去做,而当想去做的时候已没有机会。毕业后的年轻人,走人社会,你要尽早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等尝尽了人间冷暖,才想起去学习人情世故。如果你不想被社会的“狂风暴雨”所吞没,那么就要去积极地适应和学习社会生活中的“游戏”规则,积极地揣摩并最终参透那些人情世故。聪明人会利用社会上现实存在的人之常情,在最不利的形势下,达到最圆满的效果。
毕业后的年轻人刚步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时候,需要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要懂得人情世故,掌握必备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这样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才不会被成功拒之门外。
年轻的时候是人生重要的积累期。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毕业后在短期内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在做人做事时对自己的能力锤炼、养成好心态、铸造好性格、培养好习惯等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的实干者。年轻人闯荡社会,为人处世的谋略不可小视。早点精通人情世故,人际交往就能如鱼得水,处处春风得意;若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算你才华横溢,也会感觉无用武之地。毕业后的年轻人要懂得人情世故,才能及时调整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美满人生。
本书分别从做人、办事、社交、说话、处世等多个方面人手,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道理阐明年轻人需要懂得和掌握的人情世故。这上百条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教你如何体人情、懂世故、看人心、懂规矩,让毕业后的年轻朋友在社会上少走弯路,并且能在关键时刻明哲保身。
希望本书能帮助毕业后的年轻人告别迷茫与困惑,顺利融入社会,快速走上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