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被研究专家称为“毛泽东最喜读的书”,他一生研读的就是这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还收藏着毛泽东当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在延安时毛泽东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读这本书。
《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曾国藩人生重大事件的时期,而同时期曾国藩缺少和和家族成员的通信,这些和同僚、亲友的通信很好地对家书进行了补足。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曾文正公家书》则为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是公认最权威、最经典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曾文正公家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而在家书整理的基础上,原编者按照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为线索进行编辑,在家书不足以展现其人生全貌的地方,还选用了他写给朋友、同僚等的信补充,使这本书能够通过曾国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现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曾国藩的人生自述来读。
简体横排版出版说明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干支纪年、皇帝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一(道光二十年二月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二(道光二十四年正月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至道光三十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四(咸丰元年三月至咸丰四年十一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五(咸丰五年正月至咸丰八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六(咸丰八年四月至咸丰十年五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七(咸丰十年六月至同治元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八(同治元年四月至同治元年十二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九(同治元年十二月至同治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十(同治三年七月至同治十年十一月)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不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摩厉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垿,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钉。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英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兄国藩手具。
P22-24
一、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家书,选取被广泛认可的经典版本——光绪己卯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进行简繁转化而成,所选文章以及具体内容忠实于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了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同时吸取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亦参考了其他版本的曾国藩家书。
二、《全书》分为十卷,还附赠李瀚章、李鸿章等同时编撰的《曾文正公家训》两卷,以飨读者。
三、本书异体字改用通行字(专名不改),通假字不改。所有表示尊称的抬头、空格取消,表示谦称卑称的小号字改用和正文相同的字体。夹注、旁注用不同字号、不同的字体排人相应的位置,以示和正文区分。
四、书中所用人名,能确定为同一人名不同写法的,用最常用名进行统一,如李鸿章有“李少荃”、“李少泉”的用法,为免引起歧义,本书统一为“李少荃”。
五、原书中有疑问之处,如在其他史料和资料能确证为错漏的,本次简体版校对予以更正;其他疑问无法确切考证的,均照原书录入。
二零一一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