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乏历史文化责任感。在现代文明勃兴的今天,唤醒历史意识,倡导文化认同,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广西历史文化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广西文库》旨在对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这本由传泰编写的《血战湘江》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战湘江/广西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传泰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乏历史文化责任感。在现代文明勃兴的今天,唤醒历史意识,倡导文化认同,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广西历史文化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广西文库》旨在对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这本由传泰编写的《血战湘江》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广西文库》旨在对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文库以延绵五千年的广西历史文化为背景,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遗迹、风物、景观等进行全景式扫描,从中梳理出最具学术文化价值的亮点,着力对之进行学术性的书写和通俗性的呈现,以“点”的精彩,表现“面”的厚重。 这本由传泰编写的《血战湘江》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血战湘江》分为红军痛失抢渡湘江战机;红军征服越城岭;寻访湘江血战后的失散红军等数章内容。 目录 一、中央决策突破湘江 二、红军痛失抢渡湘江战机 三、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 四、红五师新圩血战桂军 五、红四师搏杀界首光华铺 六、雄师浴血突过湘江 七、红三十四师悲壮殿后 八、红军征服越城岭 九、都庞越城民族魂 十、寻访湘江血战后的失散红军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中央红军进抵湖南宁远时,毛泽东再次向中央提出改变进军方向问题的建议:“红军主力不要过潇水,不要攻道(县)、江(华),应沿潇水东岸经保和圩、雷家坪等地,攻占零陵的粟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但“左”倾中央领导者还是不理睬。 毛泽东以共产党人的革命胸怀,始终密切关心着党和红军的命运,在红军占领道县后,他再次提出自己的主张:“红军应沿潇水西岸北上,攻板桥铺、渔涛湾、华江铺、双牌、富家桥,再向西攻零陵,过湘江向北取冷水滩,越过湘桂铁路,进军宝庆,诱敌决战,夺取反‘围剿’的胜利。”可惜,“左”倾中央领导者继续拒绝了毛泽东这一战略建议,他们舍不得丢掉从中央苏区搬运出来的“坛坛罐罐”、辎重物资,实行轻装机动作战,而是顽固地坚持他们在中央苏区既定的错误方针:从桂北渡湘江,夺路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此时,蒋介石已基本部署好湘江第四道封锁线,“左”倾中央领导者坚持错误的战略决策,一味向西退却,一再丧失了红军在湖南歼敌的良机。博古、李德命令红军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硬要往蒋介石布置的陷阱里钻。中央红军进军缓慢,中央军委纵队居中,主力红军五个军团前后左右掩护突围。彭德怀痛斥:“这是抬着棺材走路,哪像是打仗的样子!” 直到11月18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第五团袭击攻占湖南的道县,粉碎了湘敌妄图在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的潇水之滨“聚歼”红军的恶毒计划。22日,军委决定,继续打击尾追之敌,迅速开辟西进道路,进军广西,准备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根据军委的指示,11月23日,前锋红一军团第二师从道县出发,向湘桂边界的蒋家岭(属道县)、永安关(属灌阳县)方向前进。11月24日,红军一部阻击尾追之敌周浑元部的第九十六师和李云杰部的第二十三师,一举攻占了江华县城。是日黄昏,红一军团主力开始向永安关方向前进,其前锋部队红二师当晚全部抵达蒋家岭、永安关。红三军团全部西渡潇水后,已向通往灌阳及江永县北的平行山路派出侦察警戒。各军团、各纵队的军事行动,均已形成进军广西的有利态势。 红军“大搬家式”的突围转移,居然能够胜利突破敌人的三道堡垒封锁线,最主要的是靠红军战士们英勇作战,同时还有周恩来、朱德等卓有成效的秘密统战工作,巧妙地利用粤桂地方军阀和蒋介石的矛盾,为红军的前进排除障碍。然而,李德、博古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更不敢承认这一点。相反,却以为三道封锁线的顺利突破是他们正确指挥的结果,相信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想到这里,博古顿时神气起来,为了维护自己在党内、在红军内的统治地位,他只能集中全力开展党内斗争,以压制日益抬头的毛泽东的影响,哪能容得下毛泽东的战略意见。向来看不起毛泽东的洋顾问李德此时更加趾高气扬,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红铅笔在地图上重重地画上一条直线,示意博古命令中央红军直奔湘江,去钻敌人日益收紧的口袋。 当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界时,蒋介石紧急调集20个师的兵力,并督令桂系的5个师,一起向我军扑来。毛泽东同志再次向中央郑重提出:红军进人广西境内后,立即从灌阳的文市北上攻占全州,但不应该从全州县城以南渡湘江,爬越城岭,而应该从全州以北的黄沙河过湘江,经庙头,攻湖南东安,后北上直取宝庆,接着可从东北攻两市镇、永丰,也可继续北上攻新邵,再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并在此摆开战场与敌进行决战。待粉碎“围剿”之敌后,或在湘中建立根据地,或返回中央苏区。 毛泽东的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不要去钻敌人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不要从全州以南、兴安以北的界首一带渡过湘江,不要从敌人的结合部突围出去。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要去同相当于我四倍之敌硬拼,以免造成灭顶之灾。毛泽东的意见是真诚的,但是如同过去那样,李德、博古又一次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这样,中央红军全军将士浴血湘江就不可避免了。 11月25日下午5点,中革军委正式发布突破敌人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中央红军分成四路纵队向湘江地域前进。具体部署是:一军团主力为第一路纵队,沿道县、蒋家岭、文市向全州以南前进;军委第一纵队和一军团一个师、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二路纵队,经雷口关或永安关及文市以南前进;军委第二纵队和三军团、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三路纵队,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伺机占领灌阳后向兴安前进;八军团、九军团为第四路纵队,经江永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前进。 进军广西的有中央领导机关、红军总部机关编成的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作战部队12个师36个团,建制基本完整。全军辖有7万余人,武器有各种步枪、手枪35000支,轻重机枪750余挺,轻炮1513门。中央最高“三人团”成员:博古、李德、周恩来。这是长征准备期和长征初期拥有中央最高决策权力的领导核心,博古、李德握有指挥红军长征的决定权。 进入广西的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机关统一编为两个纵队,共有14000多人。军委纵队称为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星纵队);中央纵队(代号:红章纵队)称为军委第二野战纵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及工青妇等机关系统编队。 聂荣臻在《奔袭道县,强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中回忆:“本来,当11月16日我五团攻占临武,敌人弃守蓝山,我军继续向江华、永明(江永)方向开进时,白崇禧一度命他的部队退守龙虎关和恭城,用意是既防止红军也防止蒋介石军进广西。这时白崇禧部已撤走,湘敌刘建绪部还没有赶到全州,灌江、湘江一线空虚得很,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时机,没有那么多‘坛坛罐罐’的拖累,是完全可以先敌到达湘江,抢先渡过湘江的。但我们丧失了这个宝贵的时机,直到11月25日军委才发布命令,我军兵分两路渡江,这时的湘江就很难渡了。”p6-11 序言 在恢弘壮阔的中华文明史中,广西无疑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传奇。 这片被北回归线横穿的土地,峰峦清奇,江海瑰丽,更兼有丰饶的物产,绚烂的风情。早在远古时代,广西文化即从骆越发轫,而后几经浴火重生,终至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五千年的文明流变构筑成一幅连锦不断的时间图景,在其中,我们看到忧伤的柳宗元,不羁的黄庭坚:寂寞的苏轼和孤独的秦观,还有寄情山水的颜延之和浪迹天涯的徐霞客……他们由北而来,以流放者之名,更以中华文明传播者之名;我们看到思考的牟子,行动的陈宏谋,多情的王半塘和多才的石涛,还有指点江山的石达开和镇守边关的刘永福……他们由南而去,以广西人之名,更以中华文明缔造者之名。 风云际会,英雄来去,历史在时光的流逝中成为永恒。历史之价值何在?孔夫子一句“温故而知新”足矣。然而它却只呈现于有历史感的人——历史感又由何而来?这首先是一种责任感,是对于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它给予我们以文化身份,解释我们“从哪里来”,又昭示我们“到哪里去”,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于当下、运筹帷幄于将来的根本。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乏历史文化责任感。在现代文明勃兴的今天,唤醒历史意识,倡导文化认同,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广西历史文化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广西文库》旨在对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文库以延绵五千年的广西历史文化为背景,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遗迹、风物、景观等进行全景式扫描,从中梳理出最具学术文化价值的亮点,着力对之进行学术性的书写和通俗性的呈现,以“点”的精彩,表现“面”的厚重。我们的意图是通过对历史的重现与文化的复原,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的价值,重构广西人的精神文化故园。 阿尔卑斯山脉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停一下,等等我的灵魂!”出版《广西文库》,何尝不是出于同样的用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