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代宫廷政变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性尧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性尧编著的《清代宫廷政变录》为“远东精选”丛书之一种,是《清代笔祸录》的姊妹篇。该书对发生在清代宫廷中的权力之争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内容以故事为单元,在兼具掌故性的同时,也对一些传说的荒诞作了纠辨。

内容推荐

满清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其间宫廷内外的大小争斗,几天间断。皇族之间,建皇储、承帝位,可以牵起漫天风雨;朝臣之中,求上达、谋私利,也争得翻天覆地;而后妃、太监集团当中的钩心斗角,亦复不少。如此种种,构成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清代宫廷争斗的酷烈,加上异族的神秘色彩,给宫廷政变,平添了浓烈的诡异味道。历来有关此课题的研究专著,寥寥可数,本书《清代宫廷政变录》的作者金性尧以其深入研究,条分缕析,层层铺开,为读者展示出宫廷政变的面貌与原委。

《清代宫廷政变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

谁揭开满族史的序幕

宫廷政变的边缘

父子不相容

一代枭雄与世长辞

大福晋殉葬疑案

从政敌到拥立

农奴告主酿成大狱

另立门户身死牢狱

人亡争兴

政变中的插曲

墨勒根亲王抢北京

阿济格谋乱夺政

两月之间荣辱大异

后皇翻前皇之案

顺治太后下嫁疑案

可怜千里草

董鄂妃入宫疑案

智擒权臣

快乐皇帝的烦恼

塞上废太子

东宫无主后的波澜

太子的再立与再废

世宗登位之谜

十四子与四子的公案

允禩的下场

允禟的下场

年羹尧致死之由

隆科多命归禁所

世宗的登位与暴卒

棋高一着的清高宗

太上皇与嗣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两次禁门之变

宣宗承统的真相

外患与内变

西太后初露锋芒

垂帘与女权

恭王与慈禧

变法与政变

帝党与后党

六君子之死

垂帘与垂幕

试读章节

董鄂妃入宫疑案

前面说过,清世祖以六龄童而登帝位,原是宫廷政变的产物,多尔衮死后,他才亲政,年仅十四岁。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拥有辅政之名,世祖鉴于多尔衮的擅权,便摆脱济尔哈朗的干预, 《汤若望与顺治帝》油画像。谕令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清世祖实录》)。说明他不想再做影子皇帝,也反映他少年时的性格。据僧人木陈忞《北游集》所载:“上龙性难驯,不时鞭扑左右。”当时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也说:“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底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杨丙辰译魏特《汤若望传》。这种性格,和他当年在关外的父亲正有一脉相通处。

但他只活到二十四岁,政治上虽有所建树,毕竟成就不大,后人对他的生平,却颇有戏剧性的传说,最显著的为厚宠董鄂妃和出家五台山。

世祖虽只享年二十四岁,却有十四个有名位的妃嫔,而按入葬清东陵等陵墓的后妃计算,则为三十余人。第一个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即他生母孝庄太后的侄女,与世祖为表兄妹,后来却被废黜,理由是这件亲事原是多尔衮所定,但这只是藉口,因为立皇后时多尔衮已死,实际主持的是孝庄太后。孝庄把她侄女选进宫内为皇后,不但可藉此加强满蒙联姻的政治上作用(她们都是蒙古人),对孝庄本人也可在后宫中多一重耳目,但世祖却不顾大臣的劝阻毅然废黜。次年,又立了一个十四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即废后的侄女,孝庄的侄孙女,对世祖则为姑父。不料后来又要将她废黜,理由是孝庄患病时,第二后对孝庄的礼节很疏忽,可是反对将第二后废黜的恰恰是孝庄,所以后来第二后对孝庄极为感恩孝顺,不过世祖自此即与第二后疏远。单从这两件事情看,世祖长大后,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并不融洽的。

世祖为什么要废黜第二后?实是想把皇贵妃董鄂氏取而代之。董鄂氏的来历如何,《清史稿》这样记载着:“孝献皇董鄂妃生前所居之承乾宫。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下略)

栋鄂即董鄂,明代称东古,原为部族名。董鄂氏为满洲世俗,三代武职。后世以秦淮名妓,冒襄(辟疆)爱妾董小宛相附会据孟森《董小宛考》,冒辟疆是先眷爱陈圆圆而后娶董小宛的。,经孟森考辨后,史学界已无人相信,故不必赘述。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鄂氏是否以闺女入宫,却又是一个疑案。

《汤若望传》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性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产生一子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一六六〇年为董鄂氏逝世年份,或因此误混。,是皇帝要规定他为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应为三个月)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亦甍逝。

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是中国史籍笔记中所未曾记载的,汤若望很受世祖的尊重,还对世祖说过“淫乐是危险最大”的话,所以这段史料当可信从。再就军人之申斥夫人,世祖闻知后又打军人耳掴的情节看,似两人已在通情,而非世祖之单恋。

这位夫人之为董鄂氏,应当没有疑问了,那末,她原来还是有夫之妇,但她的丈夫又是谁呢?

我们试从《世祖实录》中有关记载作一推测:  顺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谕:举行册立嫔妃典礼。行旨:先册立东西二宫。

同月,皇太后谕:孔有德女(四贞,养育宫中,年尚幼小)宜立为东宫皇妃。

七月,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死,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襄亲王逝世,不忍举行,命八月以后择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为贤妃。同日遣官祭襄亲王。

九月二十八日,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先于二十五日遣官祭襄亲王。

十二月,正式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皇太后与太后、皇太子与太子皆无别,皇贵妃与贵妃则是两种名分,皇贵妃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颁诏大赦。

博穆博果尔为世祖第十一弟,死时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领兵出征,西洋人就称为“满籍军人”,所以,陈垣、商鸿逵推测董鄂氏的本夫当为襄亲王。“择吉”所以推后,绝非因襄亲王之死而“不忍举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观之,她的年龄还长于襄亲王二岁。商氏说:综观官书所记宫闱情状看,太后并不喜悦董鄂氏,第二后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宠而“不当上帽”。董鄂氏可能是入宫后指配别一皇子,即人宫后又出宫而后人宫侍世祖。这和杨贵妃之受宠于玄宗有些类似。所以,董妃的儿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圣祖(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继位,宫闱间可能又有纠纷。

《天童寺志》载世祖赐木陈志御书唐诗一幅,后志庚子(顺治十七年)冬日书,诗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此为岑参《春梦》诗。陈垣《汤若望与木陈态》云:“唐诗多矣,何独书此以赐僧人,盖是时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觉遂于老和尚发之。”说得颇有风趣。

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之人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径入后宫。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P78-81

序言

宫廷政变,通常指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力而发动的一场斗争,有流血的,也有不流血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它与皇权相终始,而以人治为基础。宫廷政变的发动者,绝大部分为了个人或派系(集团)的权力,谈不上理想,只存在野心,往往具有孤注一掷的可怕的冒险性,欲望掩没了理智。但极少数也有正义性进步性,例如“戊戌变法”和后党发动的“戊戌政变”是两种概念,两种性质,但如果变法成功,后党下台、坐牢,实际也是一场政变,不过是良性的。

人的权欲是没有底的,因此,宫廷政变也就层出不穷。天子至尊,君临四海,应该不再有权力的争夺了,可是他还得防止文臣武将侵犯他的权力,哪怕是很细小的;防止异己者损害他的尊严,因而仍然有斗争,多是采用突击性的手段,例如清圣祖即位之初的对付鳌拜,仁宗即位之初的对付和坤,这两人都属于贵族集团,如不剪除,新君的权力便得不到保障,实际上也是宫廷政变,只是由皇帝这方面来发动。

中国的宫廷政变,说来源远流长,西周初年的管蔡之叛,就是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嵇康即曾为管蔡鸣不平,说二人是怀忠抱诚。为杜甫称为“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宫廷政变、杀兄灭弟之后攫取帝位,今人李宗吾的《厚黑学》即以唐太宗为代表。宋初的烛影摇红故事,至今仍为宫闱间一大疑案。少数民族如辽、金、元的宫廷政变,也是史不绝书,那位以荒淫出名的海陵王完颜亮,也是得天下于宫廷政变。到了明代,惠帝即位才四年,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即发动宫廷政变,还说他要效法周公辅成王。

中国宫廷政变所以特别频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后宫之多内宠,由多妻而多子,由多子而造成储位之争,明知这是要用生命作代价,但因天无二日,大家就愿做扑灯之蛾,康熙朝因争储位而投入哄斗的漩涡就有九个。还有一点,由于多妻,使妇女(后妃)也进入政变的行列,本书前部分写的孝庄太后,后部分写的孝钦太后,两人在清代历史上起的作用虽不相同,却都是聪明而富于才能、善用权谋,以孤儿寡妇之身,在宫廷政变中十分活跃的妇女。

清人发迹于游牧,君主虽也多妻,尚无预立太子以及立嫡立贤之制,入关后,因受汉化影响,到了第二代康熙朝,为了储位之争,纠纷延续父子两朝,骨肉相残,大狱频兴,牵连受祸的为数极多,自圣祖晚年至世宗初期,为宫廷政变一个高潮。但圣祖晚年,政局逐渐倾斜,大臣的朋党因储位之争而不断起伏,世宗即位后,以铁腕而大事整顿,言出令随,雷厉风行,清除了许多积弊,开乾隆朝宏迈之局,而大清帝国的绝对专制,也至雍正朝而完固。他的儿子高宗,能在和平环境中顺利取得帝位,则又与乃父的惩前毖后、秘密建储的预谋大有关系。

第二个高潮则是文宗在热河逝世后,由垂帘听政而使孝钦初露锋芒,促成辛酉政变,三十余年后又有戊戌政变,六十余岁的文宗遗孀那拉氏,却成为政变舞台上唱大轴的主角。但自戊戌以后,大清帝国的命运日益暗淡,列强势力已经威胁到卧榻之侧,皇权已经残缺,那拉氏要想废德宗而另立大阿哥,也深恐洋人要干预而未果,这以后谁都没有发动宫廷政变的力量了。

宫廷政变的核心是权力之争,环绕这一核心,诸如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看风使舵、投井下石、翻覆无常、泄愤报怨(如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孝钦与肃顺等)一系列现象,就像万花筒那样摇滚于政变的风头浪口中,也是很自然的规律,于是大家都成为失控的野马,什么残忍卑鄙的手段都用得出,对于心理学家,倒是很现成的研究史料。今天有些家庭纠纷中的父子结怨、兄弟狠斗的事例,读了本书中的某些故事后,也会引起您的兴趣和思考,历史的镜子虽然已蒙上灰尘,但当我们抹去灰尘,擦亮镜子后,仍然可以窥见活动着的影子。

本书中所谓宫廷政变,是从广义范围说的,如果从狭义的范围,那末,可写的就不多。内容以故事为单元,兼具掌故意味,有些齐东野语之类的荒诞传说,或予屏除,或予纠辨。其中叙述清人在关外时部分,读起来或许感到生僻奥远,但也因为这部分史料,读者平时接触得不多,故而将它介绍得多些。

又,本书与拙著《清代笔祸录》是姊妹篇。《笔祸录》写的是皇帝对付士人,本书写的是皇帝对付家人,都是皇权下的产物,皇权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对于有历史癖的人,仍然大有琢磨的余地。

金性尧

一九九二年元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