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编著的《地球的肺:植物》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的演变过程,详细阐述了植物的起源、种类、用途、分布以及植物界的奇观等内容。另外还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医药、动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球的肺(植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林静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静编著的《地球的肺:植物》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的演变过程,详细阐述了植物的起源、种类、用途、分布以及植物界的奇观等内容。另外还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医药、动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内容推荐 《地球的肺:植物》由林静编著,是“探究式科普丛书”之一。 我们知道,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我们所需的能量和氧气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对于我们来说可谓功不可没,它们除了给我们提供食物和氧气外还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吃的瓜果蔬菜来自植物,我们喜欢的花花草草也是植物。现在的城市中,人们将绿色植物移植到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给死气沉沉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生命的活力。说了这么多,植物都有哪些种类呢,最大的植物以及最小的植物是什么呢?植物有哪些特性?它们又是如何分类的?赶快打开你手中的《地球的肺:植物》这本书,我们一起游览植物王国吧! 目录 第一章 和平共处——植物的演变 第一节 平平淡淡——植物的概述 第二节 神神秘秘——植物的起源 第二章 异彩缤纷——植物的种类与特点 第一节 五彩缤纷——植物的种类 1.假根生殖——苔藓植物 2.无花精灵——蕨类植物 3.美艳展示——裸子植物 4.春花秋实一被子植物 第二节 居家生活——植物的用途 1.居住基石——木材植物 2.润滑动力——油脂植物 3.温暖保障——纤维植物 4.味觉享受——芳香植物 5.甜蜜生活——蜜源植物 6.果蔬粮源——食用植物一:水果 7.果蔬粮源——食用植物二:蔬菜 8.果蔬粮源——食用植物三:粮食 第三节 吸碳吐氧——植物特点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三章 妙趣横生——植物奇观 第一节 植物中的冠军 1.最高的树 2.最矮的树 3.生长最快的树 4.生长最慢的树 5.木材最轻的树 6.木材最硬的树 7.寿命最长的叶 8.寿命最短的叶 9.味道最甜的叶 10.最大的花 11.果实最大的植物 12.最大的种子 13.最小的种子 14.最大的草本植物 15.最小的草本植物 16.根最长的植物 17.毒性最大的植物 18.分布最广泛的植物 第二节 趣味植物 1.奇异的草 2.奇特的树 3.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4.会行走的植物 5.能自卫的植物 6.有感官的植物 第三节 植物之谜 1.有些叶子到晚秋为什么会变红 2.植物为什么会落叶 3.植物的花为什么能散发香气 4.植物花朵的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5.为什么植物会有酸甜苦辣的分别 6.仙人掌植物为什么会多刺多肉 7.植物是不是也有嘴巴 第四章 生态平衡——植物与环境 第一节 不可忽视的植被 第二节 珍贵的热带雨林 第三节 美丽的高山花园 第五章 天然保健——植物与医药 第一节 药用植物 1.人参 2.阔叶十大功劳 3.土黄连 4.益母草 5.野菊花 6.蛇床子 7.苦杏仁 第二节 毒性植物 1.罂粟 2.毛地黄 3.一品红 4.断肠草 5.乌头 试读章节 2.无花精灵——蕨类植物 在植物王国里,有一类无花的植物,它就是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多数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程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方看见它们的踪迹。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有五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在存活的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近年来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古生 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多为高大乔木。二叠纪以后到三叠纪时,大多都已灭绝,大量遗体埋入地下形成今天煤层。现代生存的多数为草本,少数为木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孢子成熟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其上产生颈卵器,受精卵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胎。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如铁线蕨、卷柏、贯众、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约12000种,我国约有2600种。 (1)蕨类植物的特征 当你走在野外,看到路边或林下有一株如拳头般卷曲的幼叶,或者不经意间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的叶背有许多棕色虫卵状的结构(孢子囊群),仔细观察到某种草本植物的叶背(特别是叶柄基部)生长有一些棕色披针形的毛状结构(鳞片),这些植物都是蕨类植物。可以说,识别蕨类植物的三把金钥匙是:拳卷幼叶、孢子囊群、鳞片。 蕨类植物的一生要经历两个世代,一个是体积较大、有双套染色体的孢子体世代,另一个是体积微小、只有单套染色体的配子体世代。蕨类的孢子体也就是我们一般熟悉的蕨类植物体,由根、茎、叶、孢子囊群等结构组成,其孢子囊中的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即形成具有单套染色体的孢子,孢子成熟后,借风力或水力散布出去,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开始萌发生长,最后形成如小指甲大小的配子体。配子体上生有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和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精子器里的精子,借助水流游入颈卵器与其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具有双套染色体的受精卵,如此又进入孢子体世代,即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长成独立生活的孢子体。 (2)蕨类植物的分布 蕨类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维管组织,远不及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那么发达。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离不开水,也不具备种子植物那样极其丰富多样的传粉受精、用以繁殖后代的机制,因此,蕨类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臣服于种子植物,通常生长在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少数耐旱的植物种类生长于干旱荒坡、路旁及房前屋后。 其实,除了大海里、深水底层、寸草不生的沙漠和长期冰封的陆地外,蕨类植物几乎无处不在。从海滨到高山,从湿地、湖泊,到平原、山丘,到处都有蕨类植物的踪迹。它们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长,有的长在石头缝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树干上或缠绕攀附在树干上,也有少数种类生长在海边、池塘、水田或湿地草丛中。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植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约有2600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其中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我国宝岛台湾,面积不大,但蕨类植物有630余种之多,台湾地区是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蕨类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P17-22 序言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目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周铁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