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千百年来,正是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以各种形式孕育了人类悠长而厚重的文明史。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孕育生命的海洋、承载万物生灵的土地、正在消失灭绝的数以万计的生物、变幻莫测的气候状况和千奇百怪的地球之最,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丰厚的礼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
既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然资源呢7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中,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而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从自然资源存在的形态上划分,它又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资源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仅为相对的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在干旱地区,部分海水和咸湖水有可能成为淡水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生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其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其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固有的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则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通常人类只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4)社会性。著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P2-7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对世界各种资源作了大致的介绍,更详尽地讲述了各种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
《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由林静编著。
“探究式科普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本书为其中一册《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由林静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