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LCA战斗机、“猛禽”、“鱼鹰”、“战隼”……飞行器在蓝天上出现的谜案有千千万,《蓝天上的谜案--高科技战机的诞生》(作家焦国力)将向读者揭开笼罩在军用飞行器上的种种谜团,让读者看到一些军用飞行器的真面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蓝天上的谜案--高科技战机的诞生/大校带你看世界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焦国力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鹰”、LCA战斗机、“猛禽”、“鱼鹰”、“战隼”……飞行器在蓝天上出现的谜案有千千万,《蓝天上的谜案--高科技战机的诞生》(作家焦国力)将向读者揭开笼罩在军用飞行器上的种种谜团,让读者看到一些军用飞行器的真面目。 内容推荐 蓝天总是能给人们留下一种神秘的感觉。在蓝天上飞行的航空器有时候也让人们捉摸不透。飞行器在蓝天上出现的谜案有千千万,《蓝天上的谜案--高科技战机的诞生》将向读者揭开笼罩在军用飞行器上的种种谜团,让读者看到一些军用飞行器的真面目。 《蓝天上的谜案--高科技战机的诞生》的作家是焦国力。 目录 1.给战斗机“空中加弹”是科学幻想吗 2.“闪电”II高调亮相为哪般 3.“夜鹰”退役之谜 4.“臭鼬车间”飞出隐身飞机 5.“鹰狮”到底得了什么“病” 6.“科曼奇”下马之谜 7.LCA战斗机是鸽子还是雄鹰 8.“猛禽”能变形吗 9.“神鸥计划”神吗 10.印度“米格机”退役之谜 11.谁能在海上跳芭蕾 12.日本的“战隼”有多厉害 13.“台风”为何卸下航炮安假弹 14.“鱼鹰”飞进美军之谜 写在后面的话 试读章节 2006年年末,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消息是从一家网站上传出来的。这家叫做“新科学家”的网站报道说:美国空军纽约研究试验室正在开发一种战斗机“空中加弹”系统。该系统可以像空中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一样,给战斗机空中加弹。这条消息短短一百多字。寥寥数语透露出的具体信息并不多,但是它在军事界和军事迷中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是真的吗?不会是美目正在拍摄的一部大片里面的情节吧?”有人产生了疑问。 对这条消息持肯定态度的人说:“虽然报道的内容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但是绝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应该从中透视到21世纪航空技术革命的影子。”也有人说:“这是科学幻想。空中加弹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的确,美国人喜欢违背“常理”。搞一些独出心裁的东西,美国的好莱坞也常常推波助澜,把一些奇思怪想的东西拍成科幻电影,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一次,美国人真的又要“科幻一把”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人的想法—— 怎样进行。空中加弹” 这家网站并没有详细说明空中加弹的具体方法。但是,有消息简单描述说:美国空军试验室计划让补给机的尾部安装一个伸缩吊杆,伸缩吊杆的顶部是一个环状的传送带,炸弹或者导弹就可以通过这个传送带向需要弹药的战斗机补充弹药。 这个描述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空中加油情景。空中加油主要是通过加油机对作战飞机进行不落地加油,以增加作战飞机的航程。提高对敌人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空中加油的最终目的在于延长作战飞机的滞空时间,在不着陆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作战任务。空中加油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只通过飞机的载油量、航程来确定其执行任务种类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得到空中加油支援的战机的作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空中加油分为“软管加油”和“硬管加油”两种加油方式。软管加油系统主要由输油软管卷盘装置、压力供油机构和电控指示装置组成。胶皮软管一般长约16~30米,外端有加油锥管和伞状锥套。受油机的机头或翼尖上伸出一个固定式或收放式受油管。加油时,加油机放出加油软管,受油机从后下方接近加油机,然后慢慢加速,靠这个力量将受油插头插入锥管,顶开加油管末端的单向活门,开始接受加油。硬管加油系统安装在加油机机身内。加油机的尾部装有一根可以伸缩的半刚性加油管,由主管和套管两部分组成,全长约14米,伸缩范围约6米。当受油机飞至加油机后下方适当位置,加油机伸出加油管,插入受油机机头上方的受油口。自动锁定后即开始加油。显而易见,空中加弹只能采用“硬管加弹”的方式。空中加弹使用的“硬管”就是伸缩吊杆和吊杆顶部的环状传送带。问题是,空中加油时给战斗机加装的是液体。空中加弹时给战斗机加装的是固体弹药,显然不能生搬硬套“硬管空中加油”的办法。 据说,空中加弹的时候,受补给的战斗机不是飞行在加弹飞机的下面,而是飞行在补给飞机上方,光学传感器证实要输送的弹药已经被挂好才行。也就是说,加弹飞机要将加装的弹药利用伸缩吊杆和吊杆顶部的环状传送带将炸弹或导弹“高高地举起来”,让飞行在上方的战斗机加装到自己的机体内。我们不妨认真地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一定惊心动魄,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一个伸缩吊杆把导弹举起来。然后送给另一架高速飞行的战斗机,这真是惊险刺激的空中“杂技”。难怪有人说,空中加弹是美国科幻大片里的惊险镜头呢! 现在我们大体上知道了美国人想怎样进行空中加弹,下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飞机能够担当空中加弹机的任务 这个消息透露说:美国空军试验室设想对C-17运输机进行改装,使它成为一种可以进行空中加弹的“加弹机”。P2-4 后记 我爱蓝天,更爱金秋十月北京的蓝天, 京城十月的蓝天,没有一丝白云,湛蓝湛蓝,就像有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天幕之上,惹得你忍不住想上天去摸一摸那蓝蓝的天幕。 我甚至想,如果有工具,我真要将那巨大的蓝宝石,锯下一方。用四根支柱,支撑在京城的上方。让北京的天永远是那么蓝那么蓝。 人们对蓝天的种种退想,也许隐含人类最古老的梦想。 在人类的蓝天梦中,最具特色、最奇妙无比的想象要数中国人了。尽管中国人至今还没有登上月球,但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这个传说大概可以算作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最远古的蓝天之梦了。你看,一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因为偷食了一种不死之药,便飘飘飞去,直奔月宫这种上天的办法,用不着任何乘载工具,实在是太简单、太方便、太随心所欲了 即使使用工具,中国人的飞天想象也是最省力、最简便、最奇特的,只需就地取材:有云有雾便可。孙悟空腾云驾雾,冲上凌霄宝殿,把天官闹了个底朝天,便是一个好例证。 其实,他们的发明是在许许多多人失败的基础上诞生的,他们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飞上蓝天的。 有一个叫李林塔尔的德国人,就是那许许多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莱特兄弟之前,就开始研究上天的办法了。我敢说,李林塔尔一定经常仰望蓝天,充满对蓝天的遐想。 1891年,在德国的一间小屋里,李林塔尔手握一支鹅毛笔,坐在一张大桌前,上衣的领口高高地竖在脖子周围,正伏案设计着自己的梦想。 当李林塔尔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架样子奇怪的滑翔机。 这架滑翔机长着四片“翅膀”,犹如四片巨大的蝴蝶翅膀分上下两层排在机身上。所谓的机身,也只不过是横七竖八的几根支架连接在一起,尾翼也不是现在飞机上那种,像是有一只大风筝用一根支棒联结在滑翔机上。 驾驶这架滑翔机,犹如我国传统的划旱船:人的臀部和腿部悬挂在滑翔机的下面,用两臂将身体支撑在滑翔机内。 滑翔机的起飞是建立在李林塔尔奔跑的基础上,他的双脚踩在山坡上,身体挂在滑翔机里。这可真是名符其实的脚踏实地,李林塔尔的双脚顺着山坡向下奔跑,很快,滑翔机有了升力,李林塔尔的双脚离开了地面,。tOC米、200米……滑翔机越飞越远。 李林塔尔的朋友们聚集在山坡下,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他的飞行。这一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就像金秋十月北京上空美丽的蓝天。 大自然有时候往往喜欢与人们开个玩笑。不过,大自然与李林塔尔开的玩笑实在太大了:美丽、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说是狂风,其实风力并不大。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阵风也仅仅能吹倒停在路旁的一辆自行车。然而,对于一架100多年前的滑翔机来说,这阵风刮得足够大了。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就像一叶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在空中剧烈地摆动。李林塔尔使出了浑身解数,拼命稳住滑翔机。 “快下来,太危险!”人们大声朝他呼喊着。 现在已经无法证实李林塔尔是否听到了人们对他的呼喊,单凭滑翔机滑翔的高度来分析,他应该听到了这喊声。可是他并没有让滑翔机降落下来,他要抓住机会让滑翔机滑翔得更远、更远。因为他知道,有时候风对滑翔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又一阵狂风刮来,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再也无法正常操纵了。它像一辆被狂风吹倒的自行车,坠落在山脚下。人们惊呆了,朋友们把满身鲜血,昏迷不醒的李林塔尔送到了附近的诊所。第二天,这位航空界的先驱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 人类的蓝天梦是在许许多多次的失败中实现的,李林塔尔的牺牲只是这许多失败中的一次。为了人类的蓝天梦,英国的一个叫皮埃奇的年轻人,在1899年10月2日试飞自己设计的滑翔机时,也不幸坠落下来,落个机毁人亡的结局。在莱特兄弟之前,还有美国的蓝利和马克西姆,法国人阿代尔,英国的凯利和亨森,他们都有过蓝天之梦,都设计并驾驶过滑翔机,尽管他们并没有像李林塔尔那样满身鲜血昏迷不醒直至闭上眼睛,但他们也郎以失败而告终。 莱特兄弟是在这些先驱者们的坠落中起飞的! 每当我看见在蓝天翱翔的飞机,便会想:当李林塔尔和莱特们冒着生命危险,研制飞行器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们在干些什么呢? 翻开历史,我看到江苏巡抚李鸿章正向我走来。在他的身后。走着一群辫子兵,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支鸟枪。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当时大清政府的精锐之师了。然而,鸟枪终究敌不过洋枪,李鸿章“见西洋火器之精,乃弃习用之抬枪、鸟枪,而改为洋枪队”。随后,清政府在上海、天津、江宁、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广设机器制造局,引进外国设备,自己生产枪、炮、弹、药等。当时的机器制造局很快就能生产毛瑟、马梯尼、士乃得、云者士得四种枪弹。忙着引进设备,制造洋枪洋炮,这在当时来说,多少有了点开放的味道。如果我们期望清政府在制造洋枪洋炮的同时,让机器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滑翔机或飞机,那就是一种非分之想了。 其实,无论是滑翔机还是飞机,都诞生在民间。当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飞上天之后,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莱特兄弟大声疾呼:“飞行器的时代终于来到了!”美国政府听到了莱特兄弟来自民间的声音,但是政府官员们无动于衷,他们能够送给莱特兄弟的只是一句冷冷的话:如果飞行器不能携带一名人员平稳飞行,当局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的。除了美国政府之外,还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也听到了莱特兄弟的呼喊,这就是英国政府。莱特兄弟向英国政府保证:我们的飞行器可以按照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飞行。同时。莱特兄弟也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条件:英国必须购买我们的飞行器。英国政府的官员们摆出了一副绅士派头,他们回答说:英国政府没有购买的责任,莱特兄弟的起飞实在是举步雏艰,没有雄厚的资金,无法对飞机进行大规模的改进;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就无法得到雄厚的资金。最引人注目的是气囊上有几个醒目的英文字母:CHINA。这个名叫谢缵泰的小伙子说:愿把这个飞艇献给清政府。可是,清政府并没有理睬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无奈,小伙子仰望蓝天,发出一声长叹。随后他将图纸和说明书寄到了英国一个飞-艇研究机构。 有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可以在民间诞生、发展并壮大,而飞机的发展与壮大无论如何是少不了官方的支持的。 因此,比较起来,冯如却要比谢缵泰幸运得多。 1910年3月,莱特兄弟在美国洛杉矶进行飞行表演,冯如得到消息,昼夜兼程赶往洛杉矶。哪知,莱特兄弟对这次飞行表演严加保密,限定参观者必须远离飞机,不得在近处观看。尽管如此,莱特兄弟的飞行表演对冯如还是有不少启发,没过多久,冯如便制造出了一架在当时看来已很先进的飞机。冯如的飞机制造是在美国的旧金山完成的。美国人十分钦佩冯如,想请他长期留在美国传授技术,但冯如执意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带回祖国。 1911年2月,冯如带着他的一班人马和两架自制的飞机,回到了广州。1912年,冯如呈请广东革命军政府批准,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作飞行表演。为唤起人们对航空事业的重视,在表演前,冯如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了飞机的性能和在国防、交通上的作用,然后,他驾机由燕塘操场起飞,凌空而过,飞机在40多米高的空中飞行。操场四周人山人海,掌声不绝。冯如驾驶飞机在空中灵活自如地旋转。当飞机飞行了一圈后,他移动操纵杆继续爬升,不料用力过猛,飞机失控坠落,冯如的头、胸、大腿均受重伤。红十字会立即进行了抢救,但因药品不足,这天又适逢星期目,军医外出,冯如终因治疗不及时,与世长辞,时年29岁。他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他的助手:“我死后你们不要因此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要知道牺牲是难免的,这是飞行中必须的阶段。” 1912年9月24日,在冯如坠机牺牲的地方召开了追悼大会,群众送挽联极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命令:按照少将阵亡的待遇给予抚恤,并将他的事迹存放国史馆。 今天,如果我们来到广州黄花岗,就会看到冯如的墓,墓碑上刻着“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君之墓”一行大字。 后辈应该永远记住:冯如是中国第一个为飞行事业献身的人。 以上这些话写在书后,记录了一个在中国空军服役多年的退休老兵,对蓝天的遐想和眷恋,以为“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