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晚晴园(不应忘却的辛亥革命勋臣张永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常平//李可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加坡有一处宅院,它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是当时中国革命的秘密指挥中心。在孙中山奔走革命最困难的时刻,一个人为他和他的同行者提供了这处宽敞的宅院,提供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提供了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的必需条件。这个人就是张永福,这所宅院就是晚晴园。

这一段故事不应该仅仅珍藏于少数人的记忆或回忆,不应该让它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湮没,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从中沐浴智慧、汲取力量。因为,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这个曾经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尊重、是对我们深深引为自豪的历史的尊重。

本书记录了孙中山南洋革命的珍闻实录,介绍了爱国侨领张永福的曲折人生,再现了晚晴园的百年风云。《风雨晚晴园(不应忘却的辛亥革命勋臣张永福)》由刘常平、李可著。

内容推荐

新加坡有一处宅院,它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是当时中国革命的秘密指挥中心。

在孙中山奔走革命最困难的时刻,一个人为他和他的同行者提供了这处宽敞的宅院,提供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提供了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这个人就是张永福,这所宅院就是晚晴园。

《风雨晚晴园(不应忘却的辛亥革命勋臣张永福)》介绍了爱国侨领张永福的曲折人生,再现了晚晴园的百年风云。《风雨晚晴园(不应忘却的辛亥革命勋臣张永福)》由刘常平、李可著。

目录

序 严歌苓/1

引言 晚晴园——传递中华民族革命的圣火/1

 一、中国革命指挥机关的战略性转移/1

 二、华侨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5

 三、为了不该忘却的记忆/8

上编 风雨晚晴园

前仆后兴志愿,成仁取义商量

 ——张永福:从富商到革命者

 一、潮州张永福/13

 二、从小桃源俱乐部到同德书报社/20

 三、男儿立志出乡关,志不成时誓不还——尢列/26

 四、岂知身病都非病,不待言愁始欲愁——丘菽园/33

 五、民党同钦小孟尝——林义顺/38

 六、南洋革命第一人——陈楚楠/45

天意怜芳草,群怀乐晚晴

 ——晚晴园:南洋革命指挥中心

 一、晚晴园/49

 二、革命指挥中心/54

 三、第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62

 四、孙中山南洋革命伴侣——陈粹芬/67

 五、晚晴园轶事/72

 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76

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

 ——张永福与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86

 二、同盟会新加坡分会/91

 三、同盟会南洋支部/101

图开新世界,书檄布东南

 ——张永福与《图南日报》和《中兴日报》

 一、从“苏报案”到创办《图南日报》/109

 二、《图存篇》与月份牌/112

 三、短暂的《南洋总汇报》/115

 四、创办《中兴日报》/116

 五、新加坡两报论战/124

愿将热血洒神州,荡漾东西变海流

 ——张永福与丁未潮州黄冈起义

 一、黄冈起义之前/138

 二、黄冈起义准备/144

 三、黄冈起义经过/149

 四、汕尾接械失利/157

 五、营救余既成/162

 六、黄冈起义的影响/165

雪窖凝寒尸作垒,钢刀已缺血生苔

 ——张永福与河口起义流亡人员营救

 一、河口起义/172

 二、流亡战士收容/177

 三、中兴石山公司/181

 四、第一国葬之军人/183

 五、孙中山左膀右臂/184

百战故人今健在,白头重话晚晴园

 ——张永福与《南洋与创立民国》

 一、午夜扪心,记实之书/187

 二、拾遗补阙,当时之事/192

 三、史不厌实,同志功绩/199

 四、函牍文证,总理遗墨/205

 五、庸言细行,先生起居/214

前尘如梦复如烟,后死真教愧昔贤

 ——辛亥革命之后的张永福

 一、留守狮城/220

 二、汕头市长/224

 三、抗战期间/231

 四、寂寞香江/239

下编 依稀故人情

父亲吃了我不少口水

 ——张永福女儿张建华采访札记

 一、父亲/246

 二、母亲/249

 三、往事/250

 四、晚年/252

从孙女到祖母

 ——张永福女儿张茂迪采访札记

 一、父亲是个好人/256

 二、母亲与姐姐/258

 三、父亲的告诫/261

 四、意外的发现/262

 五、从孙女到祖母/263

外公是母亲心中的旗帜

 ——张永福外孙女梅竹音采访札记

 一、外公/266

 二、母亲/268

 三、中国情结/270

陌生的家园,陌生的故事

 ——张永福曾外孙刘泽润采访札记

 一、辛亥革命:熟悉而陌生的故事/274

 二、骑楼、湘子桥、牌坊街/277

 三、孤独地数着天上的星星/278

 四、十五岁的天空/279

潮汕行

 ——潮州、汕头采访札记

 一、黄羡章:《潮汕民国人物评传》/281

 二、陈荆淮、王炜中:研究张永福责无旁贷/283

 三、汕头市长:汕头物价调查/286

 四、饶平: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雕像/288

 五、饶平:余既成纪念馆/289

寻踪新加坡

 ——新加坡采访札记

 一、初访晚晴园/292

 二、重张待来年/295

 三、寻找张永福/297

 四、茶渊李秉萱/300

附录一 张永福生平大事年表/303

附录二 孙中山致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人书信/306

附录三 觚园诗集/323 /

后记一 不该忘却的纪念刘常平/334

后记二 感谢历史李可/343

附 广东饶平张氏家谱

试读章节

(二)星洲书报社

“欲救危,宜开智;欲开智,宜阅报”。

孙中山在新加坡开展革命活动,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组织同盟会、办报和成立书报社。组织同盟会是为了招募直接参与革命的核心干部;办报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主要针对能读书阅报的知识分子;成立书报社是为了开启民智,对象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广大群众,主要形式是把报章新闻念给群众听。

1902年,英国牧师约翰·克尔和华人牧师郑聘廷在新加坡创办基督教青年会。青年会设有阅览室,意在吸引青年,宣传宗教。但是,人们起初并不理解青年会的宗旨,以为其和教堂一般无二,因此敬而远之。同时,青年会的“基督教”性质,使得教会以外青年裹足不前。开办一段时间,青年会徒有虚名,效果并不理想。

郑聘廷是福建惠安籍华侨,也是新加坡中华基督教会首任华人牧师,在教会中专司宣传责任。见此状况,郑聘廷只得变通办法,将青年会改为阅书报社,设在教堂之内。书报社陈列报刊图书,为求学无门、阅报无资者提供读书阅报的机会,本意仍是“开通民智,宣传主道”。

陈楚楠和郑聘廷相识,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极好机会,于是为书报社提供赞助,使其顺利开办。张永福参加了书报社的开幕式,随即正式加入。

张永福和陈楚楠很快成为星洲书报社的骨干,经常到会演讲,宣传革命,“彼时我等为办党热心所驱使,无时无地不留意为党寻宣传之机会。如今获此机会,又安肯放弃耶?每到会演讲,必以种族观念革命主义向群众讲演,每演说时,听者满座,盛极一时;而书报社社友亦日益繁庶。”许多华侨通过读书看报听演讲,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进而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到新加坡后,张永福、陈楚楠将星洲书报社的情况向其汇报,孙中山听后非常高兴,大加赞扬,交代张永福等人“宜加力注意于此种工作”,并吩咐他们除大力宣传革命道理外,还要从中物色和发展一批革命同志。张永福、陈楚楠首先发展郑聘廷参加同盟会,再由郑聘廷介绍社员中较有影响并且较为可靠的教徒李镜仁、卢礼朋等人加入同盟会。从此,星洲书报社成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宣传革命的重要场所。胡汉民、汪精卫、田桐等人都到书报社演讲,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斯时演说诸人,最能令人感动者,尤莫如精卫。凡逢到他演说之夕,人未登台,而席已拥满。演讲时,鸦雀无声,每至一段精彩处,掌声如雷,足见听者注意及其兴奋”。这时的同盟会会员中,教会中人为数不少;即使不是教徒,很多人也是首先加入星洲书报社,然后加入同盟会。

书报社办得热火朝天,最不满意的是英国牧师约翰·克尔。他同意举办书报社,目的是宣传基督圣道,哪知被人利用,成了宣传革命的场所,不免啧有烦言。好在郑聘廷从中斡旋解释,始得相安无事,同盟会的宣传活动不致中断。

星洲书报社不但宣传革命,而且关注社会风气改良。1906年,上海总商会会长曾少卿发起振宗宗社,提倡戒除鸦片,各省纷纷响应。清廷驻新加坡领事孙士鼎在领事馆内设戒烟所,请郑聘廷、谢已原等人到馆内协助劝导。试办一个月后,郑聘廷倡议,邀请当地华侨知名人士在星洲书报社集会,当场募捐数千元,筹备组织“星洲振武善社戒烟所”,以后正式定名为“振武善社”,对劝导华侨戒吸鸦片起了很大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12年3月1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身份向星洲书报社颁发旌义状,“星洲书报社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表彰星洲书报社的首创之功。

南洋著名史学家陈育松称赞郑聘廷及其所创星洲书报社:“海外华人革命运动,都通过了和利用了教会的烟幕,来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进行周旋;作为一个传教士(指郑聘廷)决然站在人民这一边,为正义而奋斗,是难得的。”

P22-23

序言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张永福的故事时,我几乎动心要将它写成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刘常平是我多年的朋友,在他为这部纪实巨著开始搜集材料的远征时,他就向我简略地介绍过张永福的一生。这个始于理想、终于悔恨的丰富人格,一切起落胜败似乎都可以归结于一点,就是他是一位寄居海外的华侨,也正是这一点激起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我曾经开玩笑说,治疗不爱国的人的良方,就是让他们住到别人的国家去。华侨的爱国心和他们的寄居生态紧相关联。无论一个华侨拥有怎样的财富和产业,都不能改变他在异国做二等公民的地位。这就是我和张永福隔着一个世纪仍共有的寄居者的认识。这种寄居者心态由缺乏安全感和寻求尊重组成,尤其后者,是绝大部分华侨几百年来深深的心伤。医治这块心伤只有一味灵药,就是自己祖国的强大。自己祖国强大一点,便能多争得一点来自寄居国人的尊重,心伤便也愈合一点。这就是成长在海外的孙中山、张永福为什么能比国内同胞更能置生命和财产于不顾,更无私而彻底地投入促使祖国强大的革命。这也是为什么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中,华侨占三分之一之众。再则,寄居他国的侨胞,比国人更早看到民主共和的优越,也就更加为自己祖国的劣势焦虑,因此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是必然的。

并不是每一个有理想、向往革命的华侨都能像张永福这样热情和无私。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武装起义,也为了办报宣扬民主理想,张永福几乎倾注了张家三代人聚敛的家产。对此晚晴园是为见证,更为丰碑。分析起来,张永福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样可以归结于他的华侨经验。作为侨胞,张永福总是去除不掉那一点对于中国政治的天真幼稚,因为他和中国本土的政治隔着很大距离,所以他不了解在孔孟学说下建立起来的官僚机构的复杂和含有的腐蚀性。这就使他蹈入了幼稚简单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友人,谬误的对立面必是真理。张永福当时对蒋介石的政治十分失望,认为蒋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孙中山,那么作为蒋的对立面的汪精卫,同时又是孙的革命时期的助手和战友,便成了张永福该追随的“正确领袖”。因此,一条由革命元老到汉奸的人格弧线形成了,落点是张永福充满反思的寂寞晚年。

读到张永福的女儿对父亲的回忆,说孤居香港的父亲晚年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台湾人常来串门聊天。这点记忆让我突发联想:他们常聊的话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最后的友人是台湾人?我猜想,台湾人或许和张永福一样,对本土中国患着难愈的思乡病,离不得,近不得,爱也恐怕爱得不得要领。也许这时期垂老的张永福会常默吟他曾经的友人——南洋第一诗人丘菽园的诗句“万石浮沉轻叶叶,乱云吹逐散蒙蒙”……

后记

认识刘常平四五年了,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张永福的名字,听到许多南洋华侨革命的故事。

第一次见面,在北京嘉里中心,他的诊所就在那里。刘常平随身带着他所收集的有关张永福的资料,厚厚一摞,有文章,也有图片。看得出,他在这件事上下了许多工夫。甚至,他试图勾勒出张永福的家谱世系,只是囿于资料匮乏,暂时未能如愿。

我同意他的观点,张永福与孙中山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再次说明,孙中山“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的论断何其正确、何其精彩;也再次说明,发生于100年前的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是无数先辈奋斗牺牲的结果,张永福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一段故事不应该仅仅珍藏于少数人的记忆或回忆,不应该让它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湮没,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从中沐浴智慧、汲取力量。因为,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这个曾经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尊重,是对我们深深引为自豪的历史的尊重。

刘常平常说,这段历史是他“撞”上的;但是,既然撞上了,就意味着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必须承担的责任。张家的后人多数散居海外,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要么体会不出这段历史的价值,要么对它讳莫如深。刘常平与他们不同,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任何有关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事件都可能引起刘常平的激动,更何况这些发生在自己“家”中的故事。他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讲给更多的人听。我欣赏刘常平的勇气和责任感,表示有兴趣参与其间。

以后几年间,每次与刘常平见面或者电话联系,谈的多是这个话题,渐渐地,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描绘出关于张永福的故事框架:晚晴园、同盟会、黄冈起义、中兴日报……不过,实际的工作直到2010年初才开始。我们意识到,再过一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使更多的人更加充分、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场伟大变革,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张永福的故事不乏曲折的情节。我们曾经设想,如果将其写得跌宕起伏、绘声绘色,或许有不错的市场效应,如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一般。但是又想,张永福毕竟不像那些成名已久的人物经得起任何形式的“戏说”或“渲染”,某种意义上,他需要人们的重新认识,需要客观的、准确的记录。我们由此明确了一个原则,不虚构任何故事,不添加任何情节,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用材料说话。

收集材料的过程是艰苦的。关于张永福的资料本来就少,其中又不乏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比如,关于张永福去世的时间,我们所见到文字记录的都是1957年,直到在澳大利亚见到张永福的女儿张茂迪,才听到1959年的说法;而直到见到张永福的墓碑照片,才确认这一时间是1959年4月5日(农历二月廿八)。再如,张永福担任汕头市长的时间,国内研究文章多以“1932年后”模糊表示,但我们凭着张永福此前汕头活动的点滴记录,终于在汕头档案馆尘封的资料中发现张永福在任时签发的文件,并且确认张永福任职的具体时间是1926年11月16日至1927年4月21日。

资料少倒在其次,有总比没有强,更难的还是缺少资料的线索,往往大海捞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有的研究文章称,张永福创办新加坡端蒙学校并被推为首任总理,但我们翻遍端蒙学校历届总理、校董名单,却没有发现张永福的名字。直到另外的途径证明,张永福参与创办并担任首任总理的是“端蒙分校”,“学校”成立于1906年,“分校”成立于1924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南下潮汕,感受张永福父老乡亲的爱国情怀,瞻仰革命留下的种种印记;我们远赴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寻访张永福的后人,听他们过去的回忆,看他们今天的生活。我和刘常平都有各自的工作,凑在一起长时间出差并非易事,好在大家目标一致,彼此配合,抽时间、想办法,困难总能克服。去新加坡,连来带去50多个小时,两天工作,两个晚上在飞机上度过。虽然辛苦,倒也乐在其中。

关于中国历史,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有精辟论述,他一方面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另一方面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我们有辛近距离观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这场大革命,受益良多。华侨前辈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宝贵财富,也是鼓舞我们在当今社会修身、治家、立业的强大动力。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它的每一页,都记载着令我们震撼和感动的博大精神。

《风雨晚晴园》即将付梓之际,真的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张永福的女儿张茂迪和张建华,两位耄耋老人在遥远的地方回忆遥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真切的体验和新鲜的感受;感谢新加坡的朋友,叶璞、潘宣辉、宋允文、吴庆辉、尹崇明、李秉萱、陈子宇……他们引领我们走进牛车水,走进大坡小坡,告诉我们另一个国家如何纪念发生在中国的革命;感谢民革中央宣传部吴先宁,他指导和安排我们赴广东考察;感谢汕头民革的陈庆文,正是因为他的锲而不舍,我们才得已窥见80多年前张永福发出的那封公函,想象“市长与民生”这个永恒的主题。要感谢的人很多,“采访札记”中已有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201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前夕,晚睛园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参观者。真希望张茂迪和张建华两位老人能够回到新加坡,共同纪念她们伟大的父亲。

但愿这不是梦想!

李可

2011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