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越崎传(第2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编写的《孙越崎传》的采访和写作,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孙越老为人低调,本来一直不同意为他写传,后来为了后人们不忘历史,他才接受了这件事情。一旦接受,他就给予了作者大力支持。

孙越老的夫人一辈子没有在社会上做事,但她不失知识妇女的风度,会讲故事,看人入木三分。

内容推荐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编写的《孙越崎传》描写了“工矿泰斗”孙越崎从一个山村少年成长成为著名实业家,最后担任国民政府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以后的经历。突出了他对煤炭、石油方面的贡献,《孙越崎传》详细介绍了他怎样抓管理,办事业。之中穿插了他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国共两党要人的来往。史料翔实,人物生动,文字流畅。

目录

第一章 山村少年

 1 故乡——会稽山中的同康村

 2 耕读世家

 3 父亲“闯关东”

 4 看山读书两不误

 5 走出山村

第二章 学生时代

 1 不甘落后

 2 初为人师和初为人夫

 3 入复旦公学结识邵力子

 4 复旦的学生生活

 5 改名以铭志

 6 入北洋大学与转学理科

 7 发动组织天津的“五四”运动

 8 勇斗直隶省长曹锐

第三章 穆棱初创业

 1 等不及过了阴历年

 2 土匪窝子作营寨

 3 什么都想学

 4 中俄竞赛

 5 为工作唯一的一次流泪

 6 “盗亦有道”

 7 新婚的王仪孟天天流泪

 8 规模粗具次第就绪

 9 初识翁文灏

第四章 不要学位的留学生

 1 奔向异邦

 2 加州巧遇韩大夫

 3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4 旧金山的关帝庙

 5 心系神州

 6 美国的采金术、石油井、煤矿

 7 遍历英法德

 8 经苏联回国

第五章 陕北的石油之光

 1 入国防设计委员会

 2 初次踏上陕北高原

 3 艰难的运输

 4 中国人第一次打出了石油

 5 奔赴新的事业

第六章 整理焦作中福煤矿

 1 中福煤矿的困境

 2 翁文灏受命整理中福

 3 委以重任

 4 “四个一百万”

 5 数管齐下

 6 复杂的路矿关系

 7 抢救李河东矿

 8 蒸蒸日上的中福

 9 顾矿不顾家

第七章 抗战内迁

 1 军训职工

 2 力排众议

 3 万吨设备万里行

 4 孙卢相会

 5 披荆斩棘改造“天府”

 6 一矿变四矿

第八章 迎难而上的油矿总经理

 1 500万美元经费

 2 初期的开发

 3 迎难而上

 4 运输线就是生命线

 5 “为了180万加仑”

 6 蒋介石视察玉门

 7 “利用”委员长

第九章 戈壁滩上的石油城

 1 人是第一位的

 2 让员工安居乐业

 3 总经理作“月下老人”

 4 戈壁滩上热闹的小城

 5 崇高的荣誉

第十章 “工业梦”的破灭

 1 接收大员的“工业梦”

 2 难当的处理局长

 3 宋子文的办法

 4 “擒贼先擒王”

 5 与苏联人谈判

 6 为了东北工业的恢复

 7 张莘夫之死

 8 “工业梦”的破灭

第十一章 投奔光明

 1 10月南京会议

 2 明辨是非

 3 拒迁五厂

 4 帮“钱”说“吴”

 5 支持和谈

第十二章 与企业共存

 1 拒迁广州

 2 巧计抗“疏运”

 3 香港护产

 4 保护工矿产业

 5 力劝翁文灏归来

第十三章 风雨不移强国志

 1 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

 2 卢作孚之死

 3 开滦煤矿的第三副主任

 4 常感痛1心事

 5 坦然处之

 6 “文革”遭遇

 7 唐山大地震中大难不死

第十四章 暮年壮举

 1 “出土文物”回北京

 2 壮心不已

 3 关心改革

 4 心系三峡

 5 对历史负责

 6 为了统一大业

第十五章 功在千秋

 1 驾鹤西去

 2 风范长存

孙越崎年表

一部可读的传记佳作(曹禺)

第二版后记(宋红岗)

试读章节

这样整天地跑来跑去,尽忙别人的事,占去了不少时间,自己家里的事自然就做得少了,祖父看了总是不高兴。有一天,父亲在外面帮人家做事回来,手里拎着别人送的鱼。还没等他走进家门,祖父就和他吵了起来。吵得很凶,说他到处闲逛,还吃鱼,这样下去还不把家吃穷了?父亲昕了把手中的鱼往家门口一扔,一气之下离家远走。这一走就到了遥远的黑龙江。那大约是1905年的事。

对于百岁的孙越崎。这差不多已经是90年前的往事了,可是他对父亲出走的细节却仍记得那么清楚。这也许是因为,父亲出走的意义实在重大。孙燕堂的这一气一走,把他和他的子孙们带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他被骂出了家门,骂上了一条宽广的大路。

这里面有多少偶然性,又有多少必然性?这时正是20世纪之初,清朝政府迫于国内各界人士要求变法改革的压力,开始实行“新政”,奖励私人资本办实业;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改革军制,组织新式军队;要求以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等等。而孙燕堂出走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发生了许多大事:孙中山在日本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同盟会,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政治,西方科学技术大量涌入中国,詹天佑开始修建由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多的机缘,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有钱又有文化的年轻的农家子弟推出与世隔绝的山村田野,使他们为中国农耕社会的转型做出自己或大或小的贡献。当然,孙越崎的一生,在中国走向工业化的最初阶段,可以说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灿烂一页。

离开家乡以后,孙燕堂先到了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草厂胡同叫孙友纪远房本家那里。这个本家是在皇宫里管金库的,这时恰好为儿子买到一个候补“道尹”的官职。但是由于那家人的儿子无能,他们不放心儿子到黑龙江去上任,就请孙燕堂相伴同去。

20世纪之初的交通状况便北京至黑龙江被视为畏途。那时候,长春以北是北满,势力范围属俄国;以南是南满,势力范围属日本。南满的铁路正在按世界标准改轨,不通车,有些地方连汽车也不通。孙燕堂他们坐了火车换汽车,下了汽车骑骆驼,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了当时的省会齐齐哈尔。最初,孙燕堂在省长公署里当科员。过了没多久,因为才干出众,被任命为呼玛县的县长。

呼玛县在黑河的上游,孙燕堂常常要到黑河道尹公署去汇报公务。他看到河边山沟里有被泉水冲出来的金沙,一些人到山里去寻金,说真的有金矿。这样,孙燕堂没过多久就放弃了县长的“七品官位”,与人合伙,创办了“逢源金矿公司”,自己当了董事长。他的运气不错,探出的是个富矿,从那以后,收入甚丰。有钱以后,孙燕堂曾经寄钱回村办了一所小学,并把原来的一些石子路修成了石条路。P5-6

序言

孙越崎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了本书的出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百忙中题写了书名,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谷牧撰写了序言。

本书写作历经三年、几次修改。第一稿的作者是朱大为,在收集、整理材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写了13万字。第二稿由易希高执笔,朱大为收集资料,写了17万字。第三稿的写作提纲由张江一、宋红岗、周笑添共同拟定,由宋红岗执笔,写了35万字。经原资源委员会部分老同志、有关方面专家和孙越崎亲属审读,根据他们“围绕本人、减少议论、突出中心和精炼文字”的要求,由张江一、周笑添对三稿进行增删、修改、润色、审定,最终成书。

孙越崎的原部下、原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吴京,原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顾问邹明,石油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顾问张英,核对、补充了许多史实,并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吴京补充了拒运美援物资去台湾的内容,邹明修改和撰写了玉门油矿的部分章节与护矿情况,张英订正了去美国留学和中国石油公司上海高桥油库护库的史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原院长邬廷芳重点审阅、订正了有关煤炭工业的章节。原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史研究室凌光,除参加审稿外,在本书一稿写作中,做了许多工作。孙越崎的次子孙大武,对本书的全部史实做了认真的审核订正。

为本书写作和出版提供支持的还有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石油学会、江苏油田、中原油田、石油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和人数众多的热心者。

鉴于有些事情年代久远,各人记忆也可能有差错,本书可能还会有一些遗漏和失真之处,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利重印时修正。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管委会

一九九四年九月上旬于京华

后记

《孙越崎传》的采访和写作,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孙越老为人低调,本来一直不同意为他写传,后来为了后人们不忘历史,他才接受了这件事情。一旦接受,他就给予了作者大力支持。

孙越老的夫人一辈子没有在社会上做事,但她不失知识妇女的风度,会讲故事,看人入木三分。

有了他们二老的回忆,传记才有了翔实的内容。

传记写作过程中,孙越老的爱将部下也热情地给予过帮助,如郭可诠、吴京、邹明等。

早年的著名记者对当时在高位的孙越老有过不少采访,本传记的作者也曾去采访过他们,如徐盈、吕德润等。

沈嘉元从1940年就担任孙越老的秘书,他对孙越老在天津任接收大员时的事情知之甚详,也曾为本传记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

当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副主席孙孚凌,是孙越老二弟的儿子,在他还是北京市副市长的时候,作者曾到他家里采访,他对建国以后的一些事情记忆清晰,且热情健谈。

孙越老在国内的三个子女也都为此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长子孙竹生是我国有成就的机车车辆专家,为中国交通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次女孙叔涵于20世纪90年代中从农业部退休,一直为孙越老的各种事情跑前跑后。孙越老最小的儿子孙大武为了父亲的传记也出了很大的力,收集了很多照片。

本传记第一版于1994年lO月出版,时逢孙越老1叭岁,当时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传记面世后,受到了读者的重视,不少领导同志,原资源委员会的人士以及他们的子女,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传记的肯定和喜爱。传记出版后很快售罄,于1996年第二次印刷。

而今又是十四年过去,这本传记仍为有关人员所需,因书籍已经售罄,决定再版。此次再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原文作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孙越老去世后的内容。

在此,对孙越老及夫人,还有那些给予帮助的前辈(不少已经去世),致以最真诚的敬意、感谢和怀念。

二○一○年十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