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还体现了佛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种涉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体系。在今天,当现代生活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燥、不安乃至困惑时,《菜根谭》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心灵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
易枫编著的《<菜根谭>智慧全集》看似随手写就,实则是将《菜根谭》的各种珍藏本整合在一起,拾遗补漏,着重将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世相结合,精选世界古今之经典事例,让广大读者从中体味出人生中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难题便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
奋斗的时候,困惑的时候,成功的时候,休闲的时候,你都可以带上一本《菜根谭》,耐心品读,细心体悟,调整好前进的方向,追求人生的真正目标。
《菜根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因为它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于一炉,并加之高妙的文字表达,深刻地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和人生世路的锤炼。
易枫编著的《<菜根谭>智慧全集》通过对《菜根谭》的深刻感悟,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不同的是,《<菜根谭>智慧全集》通过充满审美情趣的思维方法,简单明了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帮助人们破解人生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1.君子重于德,小人重于利
【原文】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释义】
勤奋的人应该努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功夫,可是有些人却仰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的贫困;一个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很淡泊,可是有些人却假借俭朴为名来掩饰自己的吝啬。勤劳和俭朴本来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处世的法则。不料反倒成为市井小人营利徇私的工具,真是叫人感到惋惜。
曾国藩淡于私利却名满天下
河南少林寺有一块奇异的石碑,上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人的合体像,一为佛祖,一为儒圣,一为道尊。此石碑上刻有碑铭赞语:“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意思是说江河百流,终归大海,教理不同,方法各异,却都能达致最高境界。
曾国藩就如这样一块石碑,身上刻有中国不同传统文化流派的印迹,出世与人世互相统一,世事洞明却又纠缠其中。
曾国藩于咸丰四年,在湖南老家招募兵勇,创立舟师,训练湘军。自与太平军开战后,运筹帷幄,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有方,屡建奇功,多次受到清廷的恩赏和嘉奖。
咸丰十一年十月,两宫皇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节制提督巡抚以下各官,可谓权绾四省。同治元年正月,又加授“协办大学士”,从而成为清朝自开国以来权势、地位最高的汉臣。而曾国藩的弟弟们也兵权在握,四弟曾国荃统兵近二万,由于屡立战功,仅同治元年就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七次表彰;五弟曾国葆也统兵五千之众。曾家兄弟权倾朝野,曾氏家族堪称“天下第一家”。正如曾国藩自己所云:“余家目下鼎盛之际……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
家门的极盛,并没有使曾国藩得意忘形,却使他感到忧心忡忡,且小心翼翼。他认为,家道的长久,不是凭借一时的官爵,也不是凭借一两个人的发迹来维持的。当家道鼎盛的时候,要做家道衰败时的考虑。上天既能使我们处于今天丰厚顺达的境地,就能使我们处于明天艰难困苦的境地。
曾国藩知道,功高名显,必然会招来嫉妒和仇视,所以与人分享利益和名誉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将下属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头。
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为了搞好关系,曾国藩就特别注意将满人都督官文的功名摆在自己之前。后来,曾国藩费尽心思将长江水师改经制水师,做了这样一件很大的事,曾国藩又将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面。
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分析了官文的为人。官文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贪名贪利,毫无定识,更无风骨,对于这样的贪官,为了促成水师制,不让他反对,给他点好处,他就会站在你这边。因此在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如果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这样既可以减轻官文对湘军的嫉恨,又可拉拢他一起做事,借此消除满人对湘军的仇恨和排挤。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曾国藩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
自古名利太过都是祸害,与人分享才能与人共处。在曾国藩做官后期,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自谦、与人为善的原则,才使他晚节得保,并在韬光养晦之中达到最高峰。
霍光生时重利亡后名利尽失
老子曾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就是告诫人们与其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只有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抛弃一切名利,才合乎自然法则,才能永久。汉代骠骑将军霍光就是因为没有“功遂身退”而招致家族灭亡的。
霍光,字子孟,汉朝人,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由于霍去病的关系,霍光十几岁便入朝做官。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后擢为大司马、大将军,受武帝遗诏辅佐幼主,位居五辅臣之首,执掌朝政二十年,勤政纳谏,轻徭薄赋,百姓充实,四方少数民族归顺,连辅两代皇帝,鞠躬尽瘁,恪守臣道,未尝有过。然不晓“人满天概”之理,致使族党满朝,权倾朝野。
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夺了霍氏家族的兵权。之后又以谋反罪,铲除了霍氏家族。霍光在世时,宣帝对之十分惧怕,“光从骖乘,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然而,在他去世后,族人却遭到了残酷的杀戮。所以人们说:“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菜根谭》云:“老年疾病,都是壮年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因此,人们要以霍光为鉴: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霍氏的势力太强大了,上天就借汉宣帝来削平、限制他的势力,如果一个家族像霍氏那样,等到别人来削平、限制时,就只能落下悲惨的下场了。所以,如果我们的事业或是家族正处于鼎盛时期,那么我们必须要自律自戒,不等上天来惩罚限制,也不等别人来惩罚限制,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想办法限制自己。
智慧总结
人的一生中,处处都有风波险阻,时时会有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谦让才是处世的妙方。做到恭谦让人,争斗就会停止,忿恨才会平息,积怨才会化解,天下再大的祸患都会冰消雪化于淡泊名利之中。
P54-56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明代奇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品、细细地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它精微深刻的语言中悟出旷达高远的智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心智。
毛泽东曾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的确,《菜根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因为它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于一炉,并加之高妙的文字表达,深刻地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和人生世路的锤炼。
本书通过对《菜根谭》的深刻感悟,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不同的是,本书通过充满审美情趣的思维方法,简单明了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帮助人们破解人生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本书看似随手写就,实则是将《菜根谭》的各种珍藏本整合在一起,拾遗补漏,着重将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世相结合,精选世界古今之经典事例,让广大读者从中体味出人生中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难题便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
古人说:“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就是因为,很多事物和书籍,只有对它静心玩味的人才能领会,才能去把握和实践。而《菜根谭》就是这样一部需要人们放在床头、案头,静心品读的旷世奇书。初读它的人,或许会觉得杂乱无章,甚至自相矛盾。不过,当身心投入地读进去,便能够发现智藏其里。如果再进一步悟其深意,则会有醍醐灌顶之感,倍觉终生受益。
看人间之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读《菜根谭》更是如此。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从它问世以来,可谓经久未衰。直至今天,仍然有太多的人被它所吸引,成功者、失意者、居官者读它,甚至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人生难题。而本书语句不求华丽却显实用,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更快捷地挖掘出《菜根谭》之精华及哲理玄机,也会让读者受用一二。
书中如有疏漏偏颇之处,还请各界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