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
1.近代农业发展状况研究/1
2.近代农业经济政策研究/7
3.近代湖北农业经济政策研究状况/14
二 选题缘由及意义/20
1.选题缘由/20
2.意义/22
三 研究主旨和结构安排/23
四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26
第一章 湖北农业政策环境/29
一 近代以来湖北农业发展条件/29
1.自然生态条件/29
2.社会经济条件/33
二 近代以来湖北农业发展概况估计/40
1.近代湖北人口估计/41
2.近代湖北耕地考察/50
3.湖北农业种植面积、总产量及亩产量估计/51
4.对外贸易的发展/54
第二章 政策导航——湖北农业政策文本考察/59
一 农业政策的制定、颁布概貌/59
1.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59
2.地方性政策的制定与颁布/69
二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74
1.增加农业生产/74
2.调节农产运销/77
3.调剂农业金融/78
4.改进农业组织/79
5.发展农田水利/80
6.其他/82
第三章 组织协调——湖北农业机构的建立和发展/84
一 农业机构的设置/84
1.农业行政机构——政策的设计者、监控者、执行者之一/84
2.农业研究及推广机构——农林试验场/87
3.新式农业金融机构——中国农民银行汉口分行、湖北省银行、合作社等/90
4.农业税收机构/92
5.农田水利机构——湖北省水利局及江汉工程局/93
6.农业教育机构/94
7.其他机构/95
二 决策者和执行者群体分析/100
1.决策者群体考察/101
2.执行者群体考察/105
第四章 资金支持——湖北省政府的农业投入/108
一 农业财政支出的总体分析/108
二 农业财政支出的个案分析/115
1.农田水利建设/115
2.农业研究及实验/121
三 湖北省的农贷资金投入/124
1.中国农民银行农贷资金的数量估计/124
2.其他银行的农业贷款估计/127
第五章 利益协调——湖北省土地政策的调整/131
一 土地改革:一个绕不开的难解之题/132
1.理论解读的困惑/132
2.现实的挑战/133
3.国民政府对土地问题的认识/134
二 土地政策的颁布与内容/137
三 土地政策的实施/143
1.二五减租/144
2.利用合作社的兴办——试图用和平革命解决土地分配问题/145
3.集体农场的创办,实行大农经营——力图地尽其用/150
四 土地政策的绩效评估/153
第六章 税收整理——湖北省田赋改革/167
一 政策选择:治本和治标/167
1.政策选择的缘起/167
2.政策的启动/177
二 治本政策的尝试——进行土地整理/178
1.举行土地测量/179
2.进行土地陈报/180
3.进行土地推收,重新编制田赋清册/181
三 治标政策的实行/183
1.田赋税目的整理/183
2.田赋税率的调整/184
3.田赋征收的改良/186
四 田赋改革的绩效评估/190
1.湖北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190
2.田赋改革并未减轻农民负担,相反加重了农民负担/193
3.南京国民政府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195
第七章 生产和经营干预——湖北省农业改良和农村合作运动/198
一 农业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良及推广/198
1.水稻、小麦和棉花的品种改良及推广/198
2.茶蚕业技术改良及推广/206
二 产品质量的改进和监控/209
1.取缔棉花掺水掺杂活动/209
2.商品检验的创办/212
三 救灾备荒,调剂粮价——仓储事业的发展/214
四 农村合作运动——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干预/216
1.困境中的选择:合作社制度的推行/216
2.湖北农村合作运动进程/220
3.合作社对生产和经营的干预/224
4.湖北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229
五 林业的推进/231
1.苗圃的推广/232
2.造林活动的开展/233
第八章 湖北农业政策评析/239
一 政策效果评估/239
1.推动了湖北农业的近代转型/240
2.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44
3.农民生存状况的艰辛/251
二 政策的困境/255
1.政策自身的问题/255
2.政策执行的问题/257
3.政策效果与预期的差距/259
三 影响因素/261
1.目标团体的影响——政府与目标团体间的博弈/261
2.执行机构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执行机构层级的漏斗效应/262
3.政策的软肋——财力制约/265
4.政策环境影响——政治、经济环境/267
结 语/270
参考文献/276
附录1 国民政府及湖北省政府颁布的法规/299
附录2 国民党关于农业的方针和纲领/308
附录3 湖北省政府关于农业政策的决议/309
后 记/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