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如玉》既有民国金陵大学里如梦如诗泛涌的旧时光,也有在动荡战争背景下令人心碎的苦爱情,优美中含有凄婉,灵秀中不乏刚毅。如花和如玉,那个时代的名媛,是五月的落花,是暴风雨中孤立无助的弱小生命,既美丽动人而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小说意象淌恍迷离,语言凄清飘逸。
一个真绅士与一个伪绅士,一个才女与一个美女,一段凄美又晦暗的纠缠,使《如花如玉》有了言情昧与传奇性。但这仅是表象。作家丁捷的真实意图在于,唤起阅读者揪心难忍的内心疼痛:管你貌如花品如玉,你都经不起一个锈迹斑斑恶时代的凌迟,邪恶的刀片所划开的命运血肉,甚是凄惨。
《如花如玉》由丁捷编著。
长篇小说《如花如玉》描写民国苏中老区的一个揪心的爱情悲剧。地主关胜璋有两个漂亮女儿,姐姐如玉温婉聪慧,妹妹如花娇巧俏皮,她们自小在一个被窝里嬉戏着长大,亲密无间。几十里外的古镇上住着民国苏中地区著名的乡绅严孝翁,他正在经受着军方的要挟,要他出任反动政府的县长。而军方手中的牌,就是他在省城读书的儿子、激进革命青年严紫风。
一个大学纷飞的日子,关如玉与严紫风的婚礼,撕开了严紫风与姐妹俩婚恋隐情,以及严公子在南京的诸多不可告人秘密……
史实的限制,使我不得不从一个俗套的婚嫁故事开头。
21岁的闺女,在半封建的民国时期,还不想着出嫁,这方圆百里内,除非疤麻破痴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
关胜璋是个在乡里有身份的人。身份是什么东西啊,身份是面子。面子是什么东西啊,面子是别人给的评价,得当的评价,好的评价,比较稳定的评价。
眼看着又一个冬天露出了尾巴,又一个新春探出了头。方圆百里,成了人的闺女又是一批,吹吹打打、哭哭啼啼、热热闹闹出了嫁。成了人是多大?十四五、十六七吧。21岁当然也算成人,太成人了,21岁应该在奶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女儿关如玉不急,在家里写字,作诗,画梅花。但关胜璋他不能不急,他不急人家就会看他做人的破绽:哪有把女孩子捂到21岁还不嫁的?而且又是订了亲的闺女,老不结婚算怎么回事嘛。人家会骂:这关家,怎么了,养女儿像腌咸肉似的,不要脸了?哈哈。
世务,关胜璋不是不懂,是比谁都懂。闺女21岁,关胜璋不是不急,是比谁都急。进来腊月的第一天,关胜璋去了黄桥镇。黄桥有个风水先生,姓孔,看风水测命相,出名。没面子的人上门排队,请他算事;有面子的人把他请到家里,围绕一件事情的主题,把方方面面的关节都算了,万无一失啊。用现在的话说,是请孔先生做个“套餐”。孔先生见是关胜璋亲自上门来请,就二话不说,提着他的行头,上船,跟着关胜璋,趟了几十里水路,也亲自来到关家,现在叫“上门服务”来了。住上一宿,养足精神,运足灵气,第二天开算,几乎是忙了一整天。
第一个项目是看日子。结合关如玉和女婿严紫风的生辰八子,对照当年的黄历,一看,居然一整个腊月,几乎都是恶日子。孔先生说,最好到正月里,那就有至少四个好日,选择余地大啊。大冬天的,关胜璋急得满头冒热气。说起来轻巧,就相差几天,可女儿就是22岁了。22岁出嫁,这也太难听了,叫他怎么在乡邻里搁老脸啊。
孔先生起了怜悯之心。孔先生设身处境那么一想,如果自己的女儿到21岁还待字闺中,他也恨不能把日子算到19岁18岁去哦。于是,孔先生又细细地翻他的书。翻了半个时辰,还是摇头叹气。最后,孔先生说:只有一个日子,旧历新历都成双数,利于婚嫁,可是不利于出行;但不利于出行比起不利于婚嫁,毕竟是小巫和大巫,求大可以让小,路上倍加小心就是了。不过,有没有什么后患之灾,取决于闺女的命相软硬程度。孔先生要为小姐看个面相手相。
小姐大大方方出来见先生。微笑着,响亮地叫了一声先生。孔先生见到一张略显瘦削、惨白的脸,俊俏,聪慧,透出了面容。目光明澈,但有些冷峻藏在眉宇间,不细心看不见,不眼尖看不懂。孔先生与小姐交会了一下眼光,孔先生把目光极快地撤了,小姐的眼睛却对他一个礼节的含笑。
孔先生在心里慨叹了一下,隐约感觉眼前这位不是一个平常的女子。难怪21岁还不思嫁啊。再去看手掌,心里更慨叹了。孔先生每天都在看手相,女孩子的手掌,不知看过多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清晰的慧线。孔先生就下结论了。她把关胜璋叫到一边,说,这孩子,能扛得住自己命里的凶险。不要紧,就选腊月22的日子吧。
P3-5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金陵女子大学任教汉语言文学。当年正是这个学校建校99周年,校方在轰轰烈烈地筹备第二年将举行的百年校庆。我被抽调到校庆工作小组,负责整理校史,并编撰学校百年大事记。
校综合档案室在一座百年老楼的三楼。从楼道开始,幽暗深远的层面上堆满了各个时代特色的文件柜,以及各种各样的历史杂物。很少有人光顾这里,若果不是百年校庆的需要,恐怕一辈子我也不会踏进这样的地方。虽然南京的夏天炎热难耐,但这里却一片阴凉,你进去不由得头皮发麻。空气中飘散着发霉的尘埃,仿佛还有许多百年阴魂停滞在里面,恋恋不舍地游离其中。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历史角落,我经常在里面浮想联翩,也许只有这样的角落,才能够安全地躲藏这些阴魂。100年了,金陵女子大学数十代学子已经作古,但是她们的教室或者学生身份的某一些印记,还被珍藏在这里,没有人打扰,以尘封就是几十个上百个春秋。
校长是一个严谨而又风趣的古典文学教授。他在我接手校史整理工作的第一天,亲自陪我到这个老楼来了一趟。他说这是学校的“藏宝阁”,一个学校没有历史就是一个真正贫瘠的学府,就如同一个人嘴上没毛,资历肤浅。校长还亲自带我钻进屋子最西北角的一个大房间,让我看一堆东西。在这堆东西里,我看到了民国中央大学的许多著名人士的遗像,还有徐悲鸿这样的大画家的画稿。
校长指着这堆东西说:“这里面有很多我们了解或者不了解的人物,与中国的教育历史,具体说与这所学校有一些渊源关系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奇。你感兴趣,整理好校史要用的材料后,可以从中寻找到精彩的历史故事,你绝对会收获一笔文学财富。”校长打趣说:“如果找到好故事,写出来出版,稿费请我客。”第二天,校长为我配备了几名助手,中文系历史系教育系和美术系四个系,各抽调出一名学生志愿者,三女一男。校长自己很羡慕自己为我做的安排,说男女搭配,再苦的工作也不累,他自己都想来取代我的位置啦。
几天后,就是在校长指示的那堆杂物中,我的一个女学生助手的一声尖叫,把我彻底带进了一个传奇。
在那一大堆遗像画稿中,女学生展开一张捆扎的画布。其中的一张油画草稿在拭去灰尘后,露出了两个灿烂的身体。这张画在女生的尖叫中,被我们包围。我们五个脑袋,僵持在画面上方。
这两个灿烂的身体是两个表情哀怨、互相缠绕着的年轻女子,赤裸地躺在一地细碎的花瓣中。傍晚的阳光如同赤金,把她们的肤肌镀成了厚重色调。她们的上方,是一棵行将枯萎的苍老玉兰树,枝叶上布满了斑疮,与年轻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懂美术,凭着直觉,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传达给我的一种奇特的信息,或许这就是艺术品的魅力。那个尖叫的女生,是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的小袁。她的那一声尖叫,暗合了我们后来的重大发现。这幅作者不详的画作,没有被当成垃圾处理掉。在小袁的建议下,美术系的老师做了研究,企图证明它是历史上某个大家的作品,比如在这个学校前身执教过的徐悲鸿大师,比如画类似风格人体的徐同时代画家常玉;抑或他们那些后来成名成家的学生,比如还活着的杨建侯先生、谭勇教授。在我与小袁开展的一系列寻访研究后,证实名家作品的可能性很小。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件作品只是一个不错的习作,充满才情和意味,却欠缺艺术技法上的功力。可能就是一幅青年教师或者学生的习作,或者是一个作业碰巧被哪个教室或工作人员喜欢,就收了起来又很快被遗忘了而已。
如果不是小袁撕开画布的夹层,那么这件习作隐藏的故事,今天甚至未来,永远不会走出尘封。小袁发现画布的后背好像是双层的。她花了一个晚上,终于启开了双层画布。画作原本的画布背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张污秽不堪的画布背面,岁月的侵蚀和胶水黏合又剥开造成的破损,使得这些污秽代表的文字内容难以辨认。但是,细心的小袁还是找到了一行破碎的文字:如花如玉。
我们一致认为,这毫无疑问是画作的题目。显然是描述青春的肉体美丽。可是,我们也有新的疑问,描写青春美丽的成语“如花似玉”,为什么作者要改成“如花如玉”呢!文字习惯中好像也没有这样的用法,尽管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变。
还是小袁聪明。她说:“老师,你看会不会是一语双意?既是用如花如玉形容美丽,这个词同时又是画中两个女子的名字?”
我的眼前一亮:对啊,太有这样的可能了!
小袁又在乱七八糟的字迹中,找到了几句粗暴的话:反动派……资产阶级臭婊子……一对下流胚……这些话更是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后来,我和小袁在浩瀚的校史整理过程中留着心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1961年的一份金陵女子大学校刊上,发现了一篇署名铁石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会议批判了金女大校友中的败类张宜涵、董炳良娇、陈澈、关如玉以及唐辰等等……”此“关如玉”是彼画中的“如玉”么?这个线索真是太重要了!
校史整理工作结束后,我们腾出时间继续寻访,终于找到了87岁的退休老教授“铁石”王之鞠。可惜王老先生身患老年痴呆,只是在清醒的时候零星地提供了一些线索。但是,这些宝贵的线索终于使我们证实了“如花如玉”是一对姐妹,其中,如玉是金女大的毕业生,解放后去了香港,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媒体上发表过一些针对国内政治运动的“反动文章”,70年代中期去世。最为重要的线索是,关如玉祖籍苏中地区的如海,地主家庭,她的姐姐或者是妹妹关如花,是苏中老区著名的恶霸严紫风的老婆。而如海,正是我的老家,严紫风的故事,我们童年时代多有耳闻过,那些关于他作恶的毒辣细节,对我们幼小的听觉心理,造成的刺激是很难忘记的。
事情越来越有意思。
沿着这个线索,后来,我终于在老家找到一本1983年印刷的内部文史书籍,由如海县委革命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制的《如海革命一、二战时期》。这本宝贵的资料不光记载了严紫风和他的老婆关如花的反革命历程,还使我得到更多相关惊人的发现。比如:严紫风的父亲是清末进士、著名的爱国革命人士严孝谦,苏中革命斗争期间陈毅、粟裕、惠浴宇等革命将领,当年都在他的墓碑前做过纪念。80年代后,如海县还专门修建了严孝谦纪念馆。9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带未婚妻子小袁来我老家,也专门去纪念馆参观并瞻仰老先生。一进馆门,院子里赫然挺立着以棵巨大的广玉兰树。馆长见我们呆立在这棵树前,就赶紧介绍说,这是严孝谦老先生亲自栽的树,他生前酷爱广玉兰,爱其形正茂,爱其品高洁,你看,这树至少也七八十岁了,而我们馆,就是在严家大院故居的遗址上修成的……
1996年春天,我和小袁结婚,特意登门拜访已经退休的金女大老校长,如果不是当年安排小袁这个学生志愿者来当我的校史整理助手,我不一定能找上这么漂亮的才女老婆;还有,我也许没有机会去发现这个姐妹的传奇。我要去答谢校长这个“大媒婆”,并汇报我对姐妹资料追踪研究的成果,以及把这个传奇写成一个长篇的打算。校长那天很开心,吩咐我一定要快点写出来。校长还记得他领我进校史老楼说的话,“稿费要请我客哦,呵呵!”
虽然是当小说写,但是毕竟是以历史事实作为素材,我不想编写得脱离事实太远,边写边查资料,束缚了我的想象力和行文进展速度。90年代后期,已经从学校辞职经商的我,在一次校友聚会活动中,得知老校长患上癌症。为了兑现予他的承诺,我匆忙停下手中的经营,一头扎进故纸,压缩提纲,先写作了姐妹故事的前一部分10万字,交给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可是,没有来得及等书出来,校长就离开了我们。一段时间后,书出版了,一段并不完整的仓促文字,竟然进入新华书店的畅销榜,并很快加印。城市早报也用两个月连载这个小说。我平生第一次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只有我自己和妻子小袁清楚,这样的眼泪,当然不是这篇仓促诞生的粗糙文字的催生。而是产生这些文字的缘由,以及它们相关的人的离去,催生了我的伤感。
姐妹小说并没有因为一时激起的喧闹,而宣告完成。我并没有停滞我对姐妹传奇的深度追寻。2008年,中国举国迎接奥运并为它的成功弹冠相庆,紧接着是悲凉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我们幸运的是,我们这个古老历史的过度在迅猛发展了30年后,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竟然无比坚挺稳定。2010年元旦,我坐在北京嘉德国际拍卖会迎新年南方艺术拍卖上海专场里,听着此起彼落的艺术品报价和成交声浪,为我们这个国家感到无比自豪。突然,幻灯上打出来的138号拍品,让我大吃一惊:
油画《如花如玉》;作者不详,创作年代约1950、1960年代;起价30万元。
我失态地从座位上跳起来,举起手中的牌子……
一幅重新出现在视线里的作品,一个神奇巧合的缘分,填补了又一个10年我在世俗里奔波里对姐妹的关注空白。我决定再次停顿一下自己所谓的事业,说难听点也就是些狗屁的赚钱糊口的勾当。趁祖国形式一片大好,人民群众吃得饱穿得暖,腾出写作时间,回到那个从百年学府里找到的历史里去。而且,现在写这个故事,正好可以从一个整数世纪年代前开始。
那个用起价拍来的油画,静静地倚在我书房的墙边。我在新年后的一个夜晚起笔,记忆其实跟眼前这幅画作上的人体一样,你随时可以把它的年轻把它的澎拜找回来。凝固的油彩不是那么容易褪色的,你面对画作上的人体,幻想前世与她们遭遇,你就不会按照她们100多岁的年龄,去感受苍老的历史褶皱。你感受的,是从她们的青春体温开始。
100年前的一个冬天,雪花在飘散在长江下游北岸平原上的一个乡村,雪花美丽地展开飘姿的浪漫,却无法逃避无情时空却对她尽情的吞噬……
《如花如玉》出版发行后,还算是一本好卖的书,两个月内加印,并上了新华书店当季度销售排行榜的第四名。《城市晨报》做了连载。连载结束时,许多读者打电话追问报社:“这就结束了?这也太仓促了吧。”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则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指出:《如花如玉》的故事我感觉你刚刚写出了一半,最后一节显然是为了结束而结尾的,不光行文仓促,潦草,情节过于简单,而且不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他建议,为了赶出版,可以先这样处理,但是以后有了时间,掌握了更多资料,应该把这个故事“写完”。
此后的几年,我一直没有放弃追踪如花如玉姐妹的历史行踪。
《如花如玉》既有民国金陵大学里如梦如诗泛涌的旧时光,也有在动荡战争背景下令人心碎的苦爱情,优美中含有凄婉,灵秀中不乏刚毅。如花和如玉,那个时代的名媛,是五月的落花,是暴风雨中孤立无助的弱小生命,既美丽动人而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小说意象淌恍迷离,语言凄清飘逸。
——著名艺术家、南京博物院院长 徐湖平研究员
丁捷的小说往往由爱切入,但绝不是单纯的爱情和性爱故事,不是简单爱恨情仇与歌哭。他试图为挣扎在黑暗中的人性寻找到一丝真爱的亮光,以维护心灵的高洁与生命的尊贵,体面地走向一个可能美好的未来。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学昕教授
一个真绅士与一个伪绅士,一个才女与一个美女,一段凄美又晦暗的纠缠,使《如花如玉》有了言情昧与传奇性。但这仅是表象。作家丁捷的真实意图在于,唤起阅读者揪心难忍的内心疼痛:管你貌如花品如玉,你都经不起一个锈迹斑斑恶时代的凌迟,邪恶的刀片所划开的命运血肉,甚是凄惨。
——著名书评家 雷雨
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从并不遥远的年代走来的《如花如玉》,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缓慢和艰难。中国历史漫长而深奥,历史的文本过于寂寞和清冷,而小说家的结构和重新解读,让她变得刺激而美妙。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