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资费不断下降和日益丰富的多媒体业务,使得用户对移动宽带的需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数据流量的剧增,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方案通过扩容来加厚覆盖,这势必带来成本压力,运营商希望寻找一种低成本的接入方式卸载流量。
从市场生存空间来看,3G和WLAN覆盖了不同的群体,互相结合会扩大。各自的用户群体,为用户创造方便的上网条件;同时为运营商带来利润。3G系统与WLAN的互联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既保留了3G系统在计费管理、漫游和安全方面的优势,又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热点地区的覆盖,既可以减少运营商的网络投资费用,又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较高的接入速率,并且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表现为类3G和类WLAN技术的混合体,两者的互连己.成必然趋势。那么这种新技术是什么呢?不如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童晓渝等编著的《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吧!
童晓渝等编著《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从目前的移动通信产业融合现状和技术趋势入手,提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架构和技术方法,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协调调用各类网络资源共同完成具有端到端质量保证的业务提供,构建移动融合网络综合体系。本书融通俗性、完整性、实用性、丰富性于一体,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移动融合网络的网络架构、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机制。
《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既可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IT、电信运营管理人员参考。
第1章 移动网络融合的背景与环境
1.1 移动融合网络概念解析
1.1.1 移动融合网络的发展需求
1.1.2 移动融合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1.2 移动融合网络的特点
1.2.1 业务模式的广泛性
1.2.2 统一的全IP的网络结构
1.2.3 网络的安全性及私密性
1.2.4 移动性及环境感知性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1 HSPA+技术
2.1.1 HSPA+概述
2.1.2 HSPA+业务需求
2.1.3 HSPA+标准化进展
2.2 LTE/LTE-Advanced技术
2.2.1 LTE/LTE-Advanced概述
2.2.2 LTE/LTE-Advanced技术需求
2.2.3 LTE/LTE-Advanced关键技术
2.3 Wi-Fi/WiMAX技术
2.3.1 Wi-Fi技术
2.3.2 WiMAX技术
2.3.3 Wi-Fi与WiMAX技术比较
2.4 IMS技术
2.4.1 IMS概述
2.4.2 IMS技术优势
2.4.3 IMS体系结构
2.5 SAE/EPC
2.5.1 SAE/EPC概述
2.5.2 SAE/EPC技术特点
2.5.3 SAE/EPC架构
2.5.4 EPC与2G/3G核心网比较
第3章 现有移动融合网络架构
3.1 WLAN与3G网络融合架构方案
3.1.1 基于3GPP EPC的融合网络目标架构
3.1.2 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体系架构
3.2 基于3GPP EPC网络融合方案协议转换与匹配
3.2.1 基于S2a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3.2.2 基于S2b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3.2.3 基于S2c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第4章 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架构
4.1 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协议栈结构
4.1.1 无线多接入环境下协议栈架构分析
4.1.2 引入多接入协议适配层的协议栈结构
4.2 网络间切换机制及切换性能分析
4.2.1 网络间切换机制
4.2.2 网络间切换时延分析
4.2.3 网络间切换性能优化措施
4.3 多接口业务分流及业务连续性
4.3.1 多接口同时传输与策略路由
4.3.2 业务连续性
第5章 移动融合网络的协议转换与匹配
5.1 基于PDG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5.1.1 网络与协议栈架构分析
5.1.2 网络间切换机制
5.2 基于S2a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5.2.1 网络与协议栈架构分析
5.2.2 网络间切换机制
5.3 基于S2b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5.3.1 网络与协议栈架构分析
5.3.2 网络间切换机制
5.4 基于S2c的WLAN网络融合协议栈与匹配
5.4.1 网络与协议栈架构分析
5.4.2 网络间切换机制
第6章 移动融合网络的回传机制与负荷分担
6.1 移动回传网络现状分析
6.2 基于分组的移动回传网络
6.2.1 高速以太网
6.2.2 分组传送网
6.3 IEEE 802.11&3G/LTE紧耦合架构下的回传网络
6.4 回传网络的关键技术
6.4.1 MPLS标签转发
6.4.2 QoS
6.4.3 保护
6.4.4 OAM
6.5 移动回传网络的负荷分担机制
6.5.1 负荷分担需求
6.5.2 回传路径相互独立情况下的负荷分担
6.5.3 回传路径一致情况下的负荷分担
6.5.4 紧耦合架构下的业务切换
第7章 移动融合网络的业务安全管理
7.1 紧耦合架构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7.1.1 3G-WLAN互联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攻击
7.1.2 3G/LTE-WLAN互联的安全需求
7.2 融合网络安全架构研究
7.2.1 接入侧的安全
7.2.2 网络侧的安全
7.2.3 融合网络的安全
7.2.4 I-WLAN的安全
7.2.5 非漫游网络参考模型
7.2.6 漫游网络参考模型I
7.2.7 漫游参考模型II
7.3 统一认证技术协议和算法及应用方案
7.3.1 EAP_SIM/AKA认证协议概述
7.3.2 SIM(USIM)卡认证协议说明
7.3.3 SIM认证的应用方案
第8章 未来融合网络
8.1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未来融合网络
8.1.1 云计算发展概述
8.1.2 云计算定义及特征
8.1.3 云计算与相关技术的比较
8.1.4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未来融合网络架构
8.2 融合网络的信令数据分析
8.2.1 信令监测平台发展概述
8.2.2 信令监测平台功能特点
8.2.3 信令监测平台架构
8.2.4 海量信令数据挖掘
8.3 融合网络的智能控制
8.3.1 智能控制系统功能
8.3.2 融合网络的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