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编著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你》内容介绍: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肖复兴音乐文集现代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复兴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你》内容介绍: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内容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你》内容介绍:为方便读者阅读,也为检点自己心迹,把文集分为“古典卷”、“现代卷”和“摇滚卷”三册。这三册书分别记叙了关于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的心得笔记,和我在音乐会现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感喟,以及针对当今音乐现实有感而发的言说,也包括了对音乐家故居旧地的走访等其他文字,希望读者喜欢,更希望读者批评。《不会再有第二个你》是“现代卷”。 目录 自序 崔健的意义 沧桑的崔健 青春罗大佑 该皈依巫师还是找一个牧师 重听张蔷 中年听蔡琴 怀旧之歌——还听蔡琴 爆炒腰花和蔡琴 都是月亮惹的祸——听张宇 我站在原地踏步向前——听何勇 谁能把恋歌唱得依然动听——听老狼 花儿开在粪土之上——听苏阳 答案在身上还是在风中——听胡吗个 宋飞为什么流泪 偶遇宋飞 “制高点” 想起另两位草根歌手 大合唱 天韵 石宝山听歌 剑川古乐 民歌给予的情感和幻觉 爱国歌曲:从黄河到蜗牛 为什么说的比唱的还要苍白 父与子式的永恒矛盾 肖邦之夜 看《图兰朵》 阿卡多音乐会 重逢阿卡多 交响的太阳 古典与现代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 天使的声音 离维也纳有多远——新年音乐会感想 三场新年音乐会 媚雅的新年音乐会 钱能够买来音乐吗 高雅音乐会离大众有多远 北京的观众 马勒扎我们脸上有点疼 马勒向河里的鱼儿布道 为什么聂耳和马勒旱涝不均 在北京的捷杰耶夫 捷杰耶夫的胡子和手指 又见捷杰耶夫 中断的琴声——听杜普蕾 今夜无法入睡——听莎拉布莱曼 听恩雅 灵魂的吟唱 民谣的魅力 黄昏的曼托瓦尼 单簧管,双簧管 大提琴,小提琴 钢琴钢琴 竖琴长吟 青春的表情和色彩 穆洛娃的味道 梦幻中的蓝色 爱之梦 音乐和爱情 小提琴之恋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 只为聆听而存在 远离古典 音乐的性别 并非音乐 维也纳随想曲 斯美塔那大街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拜访德沃夏克故居 春天去看肖邦 小牛皮肖邦 孤独的吹笛人 芝加哥听乐 沃拉涅歌声 老人河静静流淌到今天 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我与音乐 试读章节 崔健的意义,不仅宥于中国的流行歌坛,而且波及文学乃至整个艺术界。可以说,还没有一个流行歌手能和他站在同一个等量级的位置上较量。虽然,对他的沉默、议论、批评乃至否定,一直没有停息。 二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从胸腔中进发出那悠悠一曲《一无所有》的时候,确实如一道醒目的闪电,哪怕后来他再也不唱什么歌,也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我看来,他当时的地位起码是和星星画展、朦胧派诗,以及刘心武《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派小说等量其观的。他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是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那种交替和交织的声音。是那个几乎将我们民族葬送在濒临崩溃的边缘时代,让我们从物质到精神都一无所有;是那个百废待兴的新时代,让我们合着崔健的节拍一起在心里吟唱“我总是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我要抓住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这时你的手在颤抖,这时你的泪在流。”我相信,绝不是我一个人,拥有着在二十多年前的春风秋月中突然听到这首歌时荡漾在心中清澈的共鸣。 音乐史在评价列侬和甲壳虫这样的摇滚音乐时说它们使人们的脑子重新组装。崔健的音乐,一开始就有着这样强悍的力量。仅一首《一无所有》便概括那个时代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以叛逆的精神和先锋的姿态唱出了我们心中渴望的共有。 崔健的意义,可贵在于他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精神和姿态。在一个始乱终弃为时髦和价值取向的流行中,在大多歌星永远只会唱着别人的歌的歌坛上,崔健的音乐坚持二十多年的固守,是一种品德良知更是艺术的操守。崔健的意义,我以为首先在于他对时代出乎一种本能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迄今无人可以比拟和匹敌。在他的早期音乐中除了《一无所有》的概括;“我的病就是没感觉”;“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一直到近两年他所唱的“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钱要是挣够了事情自然就会办了,不知不觉挣钱挣晕了把什么都忘了”;“快乐的标准降低,杂念开始出现,忘记了灵魂的存在,生活如此鲜艳”……无一不打上崔健音乐品格的印记,体现崔健对以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过渡时期细至末梢又深入骨髓的触动。他不是那种故作哲学状的思考,或摆弄洋枪洋炮的舶来货唬人,而是用嘶哑的嗓子,带有几分玩世不恭的发泄,却一下子就捅到时代和我们生活的腰眼上。几乎每一首这样的歌都拥有一个宏大的主题,都可以演绎出一篇小说和一出戏剧。实际上,我们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到这样的小说和戏剧,和他的音乐相对应,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实在是文学史上和音乐史上难得的巧合。这恰恰是崔健音乐的不同凡响之处,便和他一直痛恨的败坏人胃口的“酸歌蜜曲”拉开无法逾越的距离。他是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当然可以傲视低矮倒伏的小草。 崔健的意义,不在于他仅仅只是一种发泄,他的叛逆姿态中融有批判的同时,更有难得的追求。他在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同时在唱“你何时跟我走”;他在唱“我的病就是没感觉”的时候,同时在唱“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他在唱“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同时在唱“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要从白走到黑”;在他唱着“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芳香”的时候,同时在唱“你要我留在老地方,你要我和他们一样,我看着你默默地说:不能这样。”……这不是说他一定有多么深刻的思想,而是他有真诚,面对内心与艺术的真诚,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P1-2 序言 写作第一篇音乐随笔《最后的海菲兹》,是二十二年前夏天的事情了。 那时,我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出差一个多月,节省下来一千美金,买回一台当时不错的日本先锋牌音响,终于变相地满足了我自童年萌发的音乐梦想。说是“变相”,再好的音响,毕竟只能是听,而不是自己演奏音乐。想想童年吹过的一角七分钱一只的笛子、两元二角一把的胡琴,然后在上初中想学小提琴的时候,由于家里生活拮据而和音乐失之交臂的伤怀情景,感觉真的是恍然如梦。 那是我第一次听海菲兹,他的小提琴通过新买来的音响,清新,甚至有些乍耳,连接起遥远的时代,让曾经的梦想变幻为美妙的音符,流淌下幽婉的旋律,那旋律既属于音乐,也是属于人生,让我感动,也让我怅惘。莫要说童年早已经远逝,人生也难得再有一个二十二年供我挥洒。听乐、写乐,都需要时间,音乐和人生一起走过,只是人已苍老,而音乐依然年轻,不禁想起陆放翁的诗句:“旧交惟有青山在,壮志皆因老病休。”如今的旧交,于找便是音乐了。 写了二十二年,关于音乐文章的集子出版过好几本,依然是外行,对于音乐只是一个只懂皮毛只重感性的发烧友而已,大言不惭,信笔涂鸦,随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为文章。非常感谢学林出版社,他们在十二年前就出版过我的《音乐笔记》,现在又将我这二十二年来所写过的音乐方面的文字,精选成三本文集,为我做一个小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似五线谱,却只是貌似而已,并不成调式。只能说是音乐给予我的馈赠,留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为方便读者阅读,也为检点自己心迹,把文集分为“古典卷”、“现代卷”和“摇滚卷”三册。这三册书分别记叙了关于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的心得笔记,和我在音乐会现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感喟,以及针对当今音乐现实有感而发的言说,也包括了对音乐家故居旧地的走访等其他文字,希望读者喜欢,更希望读者批评。 说到读者的批评,我觉得音乐超乎文字乃至其他艺术而会让人与人心接近。我出版的几乎每一本关于音乐的书,都得到过读者的批评,指出我的浅薄和谬误,让我受益,让我进步。在写这则序言的时候,我正在美国新泽西小住。忽然想起来一位读者朋友,二十年前,他就住在新泽西,那时,他从一本已经过期的《十月》杂志上看到我写的那篇《最后的海菲兹》,从文章中知道我想买海菲兹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而在北京城遍寻未果,便从新泽西邮寄我一盘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CD唱盘。他不知道我的地址,便直接寄到出版社,辗转到我的手中时候,我收到的是一个硕大的包裹,打开里面一层层的包装,最里面是那盘唱盘。他的精心与细致,让我想起在北大荒插队时,在卷心菜成长的时候,包裹在菜心里的红苹果。在漫天飞雪中打开卷心菜,忽然看到的红苹果时的那种惊喜,是一种久违的心情和感情。 记得在唱盘里夹有一页的短信,他写道:“不必言谢,同是天涯爱乐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间。如今,我人在新泽西,却不知道他人在何方。六月的新泽西凉爽如秋,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只有爱乐的心彼此相依,跨越时空,在音乐中相知相逢。怅惘之余想想,这对于我真的是种福分。 因此,除了要感谢学林出版社,我还要感谢好友周贤能先生热情为本书配图,我更要格外感谢读者朋友。尽管我们天各一方,但你们寄予我的真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以及严厉的批评,都让我不敢忘怀。因为是你们让我感到遥远的温暖,感到音乐独具的力量。 在商业化的时代,消费主义泛滥,艺术也在日趋实惠、实际和实用(我称之为“三实主义”),或屈膝于权力,或谄媚于资本,或玩世于时尚,或附庸于风雅。但是,我始终认为,唯有真正美好的音乐难以藏奸,一切在音乐面前都会变得透明。在日复一日的惯性甚至腐败的生活之中,惟有音乐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只有音乐最不带功利色彩,而以它最为纯正且现实中已经被物化生活冲击得越发稀薄的浪漫主义,和我们的心灵相通相融。正如《西方音乐史》的作者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所说:音乐是“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艺术的正规领域”。这是其他艺术领域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可以拓宽并湿润一些我们已经快要萎缩成话梅核一样的心,我们可以得以稍微的放松和喘息,平衡心理和心灵与粗糙现实生活的落差。我们可以和我们以往的任何回忆相逢,和我们向往的任何情感相拥。可以说,只有音乐这样“艺术的正规领域”,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能够把我们涌动在心里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语最微妙地表达出来。没错,圣桑说的:“音乐起于词尽之处。” 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十年前,在我出版的《聆听与吟唱》一书中,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它表达了我对音乐这样的感情,我愿意把它再一次抄录在这里:“世事沧桑,春秋演绎,生活中发生着许多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对我始终如一的陪伴,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坐在音响前听音乐,坐在电脑前写作,便立刻荣辱皆忘,月白风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静。真的,没有比听音乐和写作更惬意更快乐的事情了。实在应感谢世界创造了它们——生活被它们所拯救,起码对我是这样。” 2012年6月25日于新泽西雨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