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楚汉争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熊诚//莫夫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秦末动荡之势,群雄逐鹿中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最瞩目的人物莫过于刘邦和项羽这对好友。然而造化弄人,胸怀大志的项羽,一生以反秦为己任,结果却落得乌江自刎,性命不保;而出身市井的刘邦本无争霸之心,偏偏最后竟得到天下的竟是他。如果要说得天下与否是由时势或命运决定,倒不如说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项羽有一班贤士良将在身边,包括范增、英布、其叔父项梁和族弟项庄等,可惜他刚愎自用,不纳诤言,结果忠良逐一求去。相反,刘邦知人善任,推心置腹,韩信、张良、陈平、萧何及樊哙等都愿意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对好友为了权利、地位、美人、江山,在战场上相互杀戮,血流成河,祸害苍生……

自古英雄身边就不缺红颜知己,刘邦的妻子吕稚就更是助邦称帝的功臣之一。吕稚空有大志却因是女儿身而无实现之望,因此当她看出混迹于市井的刘邦非池中物后便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更利用他实现自己的野心。项羽的身边也有一位清丽美女虞姬,部下范增曾以虞姬为不祥人为由,劝项羽杀之以绝后患,但为项羽所拒,更在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之际上演了流传千古可歌可泣的“霸王别姬”……

内容推荐

公元前209年,吴中有项梁、项羽叔侄两人,系楚国名将项燕之后,满怀反秦复楚大志。沛县有刘邦,年近四十岁未娶,游手好闲,但结交萧何、曹参、樊哙等一帮豪杰。他为泗水亭长后,娶吕雉为妻。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乘时相继起兵反秦。两人初次相逢于襄阳城外,一见如故,相敬相惜。项梁听谋士范增建议,立故楚宗室之后熊心为楚怀王。刘、项共拥之。后项梁为秦章邯部所杀,项羽报仇心切,率江东八千子弟兵北伐章邯。巨鹿一战,项羽大破秦兵,名声大振。章邯四十多万精兵或死或降。但这时项羽坑杀二十多万投降的秦兵,留下残暴恶名。趁项羽攻打秦兵主力之际,刘邦率先攻入秦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城。因此前楚怀王熊心曾有先入秦关者封王之约,刘邦希望成为秦王。范增知道刘邦胸藏大志,劝项羽杀刘邦。项羽表面凶暴,实则忠厚,鸿门宴上不忍加害,刘邦逃过劫难。

项羽攻占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宫,分封天下。项羽希望荣归故里,不听范增劝谏,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而封刘邦汉王,都西蜀;又把章邯等三人分王三秦,以防刘邦西进。项羽部下韩信不为重用,歌楼美女香姬解囊相助,让其投汉。经萧何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攻下三秦,又挥师东进。趁项羽北伐齐国,刘邦先取下彭城,但转眼得而复失。项羽回师,又掳吕雉和刘邦父母,救回虞姬。两军在荥阳一带对峙数年,互有胜负。期间,范增曾献计,以烹杀吕雉和刘邦父母胁逼刘邦退兵,刘邦却以“分我一杯羹”答之。刘邦自荥阳城脱险后,又依陈平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主臣关系。虞姬屡劝不果,范增含愤而死。刘邦对韩信既用又防。韩信破了魏、赵、齐三国,受封为齐王之后,挥师来援。汉军与楚军强弱易势。双方言和,划定楚河汉界,各自退兵。

刘邦迎回父母和妻室之后,又不守承诺,毁约东进,楚、汉战于垓下。韩信以“十面埋伏”计策大败项羽;紧接汉军又依张良“四面楚歌”计,令楚军逃散。值项羽身边最亲近的项伯、钟离昧、季布等也相继离去之时,虞姬回到项羽营中。项羽感动不已,他以为人生至此无憾。虞姬歌罢自刎,临死嘱项羽突围。项羽突围至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驾舟请项羽过江,项羽谓无颜见江东父老,痛呼苍天因何成刘邦而亡自己之后,自刎而死。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登基,大汉王朝建立……

目录

第一章 项羽和项梁

第二章 刘邦与吕雉

第三章 项羽和虞姬

第四章 刘邦与张良

第五章 项梁和章邯

第六章 项羽和章邯

第七章 刘邦和郦食其

第八章 韩信和香姬

第九章 刘邦和赵高、子婴

第十章 项羽和刘邦

第十一章 刘邦和韩信

第十二章 韩信和龙且、蒯彻

第十三章 刘邦和陈平、纪信

第十四章 项羽和韩信、刘邦

后记

试读章节

秦王赢政灭掉楚国之后,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子项梁和侄儿项羽为逃命,从封地下相来到会稽郡管辖的吴中。亡国之恨在他俩心中燃烧,叔侄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暗中聚集灭秦的力量。可面对看似强大的大秦帝国,他俩亡秦复楚的愿望最终能不能实现?

会稽郡守殷通正在衙门大堂内焦虑不安,他一会儿不停地踱步,一会儿又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目光不知盯在空中何处,呆呆地出神。按照事先的约定,他今天要和吴中的富豪项梁第二次会晤,有重要事情相商。虽然离约定的时间还差半个时辰,他就表现得有些迫不及待,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一个堂堂的秦国郡守,何故等一个毫无权势的民间富豪等得如此心急火燎,是因为他和项梁即将商量的事情实在是太重大了,他俩即将决定的事情关乎他的官宦前程及全家性命。近半年来,殷通一直是在心情紧张甚至是恍惚中度过的,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更是达到了心惊肉跳的地步。半年前,秦始皇在巡游至沙丘时驾崩,二儿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鼎力相助下,即位成为秦二世。为了表达对父皇的孝心,他追加民工抓紧赶修骊山秦始皇陵墓,另外为了完成父皇未竟之工程,他在全国强征民夫、农工赶往阿房宫基地,日夜修建,以图尽早让阿房宫竣工。秦始皇在世时,修长城,戎云南边陲征兵,又加上为自己修阿房宫和陵寝,早已搞得全国民怨沸腾,繁重的苛捐杂税、十之抽二的民夫农工派差,让全国老百姓苦不堪言,农村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哀鸿遍野。

官逼民反。正当全国老百姓无一活路时,从秦朝咸阳王宫又传出了胡亥伙同大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临终遗诏,残害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诛杀朝中正义直言的大臣,胡亥还把危及自己皇位的皇亲国戚斩杀殆尽的惊天的消息。这无疑给全国实在活不下去的要反的农民火上浇油。终于在秦二世上台不久,就在原楚地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这支开始只有九百民夫的队伍揭竿而起,迅疾成燎原之势,各地农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为时不久,这支队伍便发展成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步兵五六万的庞然大军,他们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原来慑于秦王朝法律严酷的各地的强盗、土匪、山贼,此刻倾巢出动,趁乱造势,也纠集一些地痞、流氓等乌合之众,趁火抢劫,抢村庄、杀富户,还有一些势力大些的强盗集团冲县城、杀县令,直闹得原楚地鸡犬不宁,人心惶惶。陈胜、吴广的起义大军攻占陈县以后,自立国号“张楚”。陈胜自立为楚王,公开打出为秦太子扶苏报仇的旗号。张楚的成立更加剧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各地小股的起义军,纷纷投向楚王陈胜的部队。一时间,陈胜的部队发展到几十万人,战车数千乘,骑兵数万,战将成百,楚王陈胜的大军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直冲咸阳,朝野震动。各地的土匪部队也趁着秦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胆子也大了起来。为了抢夺更多的财宝,他们纷纷向郡守所在的城市攻击,攻破城池后,杀郡守,抢尽钱财,迅速撤离,等赶来援救的秦军主力到达时,城内已是死伤狼藉,而土匪部队早已逃之天天。土匪尚未光顾的城市,官员们是人人自危,既害怕楚王陈胜的部队攻城,也怕土匪部队偷袭。于是,郡守们的告急文书像雪片般地飞向咸阳,告急的郡守中就有殷通。不过,他与其他郡守不同的是,他是直接向当朝的丞相李斯发的求救函。

这个殷通之所以敢越级向李斯求援,是因为他和李斯有一层特殊的师生关系,他是由李斯亲自派到会稽当郡守的。按当时的秦朝建制,郡守是直接对朝廷负责的大官了(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大的郡可以下辖十几个县。殷通所任的会稽郡就下辖十三个县,是秦朝当时最大的郡中的一个。

殷通在郡衙大堂踱步的时候,又一次想起离开咸阳到会稽上任时恩师李斯的临别赠言,此时此刻,想起恩师的话,殷通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这次到会稽当郡守,是老夫向皇上推荐,由皇上钦点任命的,郡守中唯你有此殊荣。老夫之所以推荐你,一是你是我最得意的学生,在咸阳任职优绩可考,别人无话可言;二是会稽地处江南,是除八百里秦川外的又一大粮仓,由你去任职,我皇粮仓无虞,即使遇到天灾,你也可把江南的粮仓运到咸阳,凭你对皇上的忠心,对老夫的情谊,我相信你会不负所托;三是会稽乃原楚国之地,秦虽亡楚,但楚人不服,况楚人彪悍,民风凶残,秦灭楚时,楚人拼死抵抗,就是一证,故而秦王怒斩楚怀王,把他首级送回以震慑楚人之心,没料到楚怀王的死引起楚人城野号哭,暗藏杀机地编歌怀旧,大街小巷吟唱,更有狂者暗传复仇复国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人不服我皇之二证。你去会稽,干系非小,你要安抚楚人为上,兼而思威并施之。楚人复国之心不死,你要时刻牢记,什么事都可淡而化之,唯此事你睡觉之时都要放在心上,只要楚国故地安稳,大秦朝方可长治久安,无虞无恙。切记勿忘。”

殷通重温恩师的教导,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老谋深算,眼前的局势不幸被他言中。楚人首先向秦二世发难,殷通并不感到自己问心有愧,他自认为到会稽任郡守后,谨遵师教,忠于职守,他广交楚人各界朋友,重点和楚人有头脸的人拉关系,和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项梁结识为好友,就是他安抚楚人的重要举措。这一招果见奇效,由于项梁出身豪门,行侠仗义,在会稽吴中人缘极好,声望很高,殷通虽是秦国官员,但他抬举楚人项梁,自然获得了楚人好感。吴中的百姓谈及殷通,一般都会说:“别看此人心机很深,但赏识项大官人倒是真心的。就凭这一点,这个郡守还好。”

正由于殷通治理会稽还算安稳,所以,当他突然听说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后不觉大吃一惊。他从各个渠道得到的起义的原因,都是缘于秦二世荒淫、赵高专权、李斯无能,致使秦朝国运江河日下,群众不得不反,因此,他觉得陈胜、吴广的举事起因于朝廷,只能怪罪当今皇上,自己反倒觉得心安理得。就在他准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起义军连战连捷的消息传到了会稽,起义军的矛头所指除秦二世、赵高以外,还有他的恩师李斯。殷通想不通,一向忠于朝廷的心中偶像怎么—下成了起义军口诛笔伐的奸臣了呢?他情不自禁提笔给恩师写一封竹简:

“恩师,望拜。贼烽四起,师在所指,学生既忧国安,又虑师威。盼指明前瞻。”

很快李斯给殷通回了一封竹简,简上只有几个字:甘苦寸心知。殷通朝思梦想,只盼来了李斯寥寥数字,而且不明其意,不得要领。老师既没指明时局发展的趋势,也没有讲明他心中的甘苦。他敏感地意识到老师不愿深谈心中苦衷,证明老师在咸阳处境不妙,加上他听到关于赵高专权的传言,更深信自己的推测靠谱,由老师的处境联想到起义军势如破竹向咸阳的推进,他终于明白远离咸阳的会稽只能自保了。他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太清楚秦军的主力都在关中,现在为了对付陈胜、吴广肯定都全部上阵应敌了,哪有兵力来支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会稽,土匪部队正是看准了会稽没有重兵只有少量地方部队这一弱点,才敢恃强偷袭。为了防止陈胜的部队南下会稽和土匪山贼的骚扰,殷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会稽了,好在他到任后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其中不少是登高一呼就群情响应的能者,尤以大将军项燕之子项梁为甚,此人年方五句,将门之后,且深懂兵法和用兵韬略,人品、阅历、资历都够保他度过会稽眼下无兵可守的难关,只要项梁肯帮他,由项梁出面召唤,会稽吴中的青年人都会跟着他干。殷通虽身为郡守,但他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没有项梁的号召力,没有朝廷的准许,他不能招兵,即使招了兵,他也没有军饷发给士兵,可项梁却没有这些顾忌。作为皇帝的臣民,他应该忠君爱国,挽狂澜于既倒;作为会稽的望族,他有保家安民的责任。更何况他身为吴中巨富,有能力支付军饷,完全免去了殷通的后顾之忧,这种一举数得的事,殷通当然愿意干。所以,他把项梁作为了首选者。殷通真的有点为自己庆幸,本来作为安抚楚人人心的举动,现在却起到护郡保民的奇效,这是他原来根本没想到的。心情短暂激越过后,殷通不由得又冷静下来,请项梁出山聚众保卫会稽只是他—人之所想,项梁能否爽快应承下来,他心中完全没有把握。好在他长久以来和项梁有交往,虽谈不上有很深的交情,但彼此都较熟悉,在以往的交往之中,两人性格还相投,共识点很多。殷通想在此时局危艰、变化莫测的关头,素来仗义的项梁想必不会拒绝他。他作为一郡之守,亲自请他作为贵宾到衙门议事,也算是给足了他面子,作为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他,不会不明白这种礼遇已是破格之举,他不会无动于衷的。

P1-3

序言

为了读者诸君阅读本书的方便起见,作者认为有必要先用一定的篇幅写下这个“写在前面的话”,主要介绍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以飨读者。

一、我们创作《楚汉争雄》的一些基本想法

实事求是地说,此次写作《楚汉争雄》这本书,我们和以往写作其他长篇小说时的心情大为不同,显得底气不足。虽然楚汉争雄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从读小学起就知道楚河汉界的典故和霸王别姬的传奇,但要我们把发生在几千年前的楚汉争雄的故事娓娓道来,却又是知之不详,下笔无神,心里一片空荡。更何况在我们动笔之初,关于楚汉争雄的文学作品已屡见不鲜,有长篇小说,有戏剧,有话本,有诗歌,有杂散文,还有传说,再加上有关项羽、刘邦、韩信之间相搏苦斗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都无疑对我们写作《楚汉争雄》增加了难度。如何避免落套,写出新意,写出别具一格的《楚汉争雄》,不让读者认为“炒现饭”,是一件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严肃的事情。我们都是年过半百、十分要强的人,对自己的创作很是苛求,如果我们写的《楚汉争雄》只是在重复别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讲过的故事和人物,毫无自己的独创之笔,不如不写,免得浪费纸张,甚至招来读者的一片骂声。

我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写作一部新的《楚汉争雄》难就难在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让读者满意的项羽、刘邦、虞姬、吕雉等诸多人物。综观以前出版的关于楚汉争雄的文学作品(包括已经上映的影视作品),无不是从秦始皇暴政写起,到汉高祖刘邦登基而止,很少有摆脱这个写作模式的。我们写的《楚汉争雄》何去何从,不能不颇费思量。让我们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冥思苦索,茶饭难进,可还是苦干无计,面对稿纸一筹莫展,不得良策,十分郁闷和无奈,有时竟有了放弃写作的念头。

我们写作几十年,出版、发表长篇小说几十部,从没有中途罢笔打退堂鼓的先例,更无刚开始写就为难而弃的事情,我们分析自己为什么有畏难情绪:一是这个题材离我们太远,是自己不熟悉的写作范畴,有些楚汉的故事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些楚汉争雄的故事仅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要想笔下生花,谈何容易?要让楚汉的历史人物在这个长篇小说里栩栩如生,就会更难;二是楚汉的故事在其他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中多有涉及,我们这个《楚汉争雄》只是后来者,尽管不乏“后来者”超过“先行者”的创作实例,但却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我们有个毛病,总爱跟自己较劲,越是有挑战的东西我们就越是跃跃欲试。虽然我们较劲的毛病明显,但做事并不莽撞,写作更是如此。在写作上我们并不是初出茅庐之辈,已有出几十本书的成功经验,我们首先占有大量的资料,凡能收集到的西汉故事、小说、传说、史记,我们尽量占有,并仔细阅读,汲取其精华:另外,我们在读者中作了广泛的调查,征询读者喜欢看什么样的关于楚汉争雄的书,通过在大学生、公司白领和普通居民中进行调查,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关楚汉争雄的文学影视作品之所以反响不强烈,不能像京剧《霸王别姬》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缺少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部文学影视作品缺少了能让观众读者喜爱并为之牵肠挂肚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当然人物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也就没有生命力。

这么说,我们似乎明确了写好此书的方向,即既写事更写入,以事托人,以人示事。事以大事为重,删繁就简;人以主线为重,不面面俱到。话虽这么说,可一到落笔又使我们犯愁了,事件如何取舍,人物怎样去留,却又让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我们写作的原则是:立主脑,去枝蔓,重人物,重人情,重爱情,重悬念,精雕人物心理和语言,让楚汉争雄的故事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人物形象鲜活,似可摸可触,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只有如此,这部即将问世的长篇小说《楚汉争雄》,才有可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诸君面前。

二、楚汉争雄的简要历史过程  楚汉争雄的历史并不复杂,大致过程如下:公元前209年秋,因“天下苦泰久矣”,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起义,附近广大农民纷纷斩木揭竿而起,积极响应,起义军声势日盛。六国贵族旧臣、“群盗”、儒生、游士或投奔陈胜,或乘机自立。不久,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自立为张楚王,出兵三路攻秦:以吴广为“假王”(代理王,下同)西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周市夺取魏地,又进军齐地;南路以召平攻广陵,邓宗攻九江。吴广所部进军不利,陈胜又加派周文西进。周文率军进抵成阳附近的戏(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时,已有车千乘、卒十万。秦二世胡亥派章邯率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为兵应战,击败周文。武臣占领邯郸后,自立为赵王,又派韩广拣取燕地,韩广也自立为燕王。乔国旧贵族田儋在齐地自立为齐王,击退周市。周市在魏地立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任魏丞相。他们都不再反秦了。

同年九月,沛县的县令眼看周围一些县的百姓杀了县官响应义军,迫于形势,也想响应陈胜的做法,召属吏萧何、曹参商议。萧、曹是刘邦密友,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的官吏,现在率领百姓造反,恐怕没有人会听从你的号令。不如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等人,可以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你了。”县令即派樊哙去芒、砀地区寻找刘邦。

当时刘邦已集合了数百人,但就在他们接近沛县时,萧何、曹参从城内逃出报告:县令恐刘邦到沛县后无法控制,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关闭城门防守,并企图杀掉萧何、曹参。于是刘邦写了一篇给城内百姓的告示,用箭射进沛县。告示上写着:“天下人受够了秦朝的苦,巴不得它尽快灭亡。你们替县令守城,起义军一来,必定把城里人杀个干净。你们如一起把县令杀了,再拥立合适的人率领你们响应起义军,生命财产就能保全。何必为县令送死呢!”城中父老带领子弟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请他担任县令。刘邦谦让一番后,同意担任县令,且按楚国制度称“沛公”,以臣服已称楚王的陈胜。刘邦还宣布,他曾斩了一条白蛇,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的象征,白帝子代表秦朝,所以旗帜都用赤(红)色。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协助下,刘邦在沛县组织起一支近三千人的队伍。

同月的早些时候,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与侄子项羽(项籍)顺势杀了郡守殷通,起兵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市),不久率八千江东子弟兵,破釜沉舟,渡江北上。

称王后的陈胜自我陶醉,疏远故旧,丧失了时机。秦二世二年十月(秦以十月为新年正月,仍为公元前209年),章邯率秦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秦军又逼近荥阳,吴广被部将所杀。十二月(前208年),章邯进抵陈县,陈胜败退,被为他驾车的庄贾杀害。

次年六月,项梁与刘邦在薛(今山东滕州市南)会合,在军师范增的建议下,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怀王,建都于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项梁、刘邦两军联合击败章邯,又杀了秦三川郡守、李斯之子李由。但获胜后的项梁骄傲轻敌,被章邯夜袭所杀。项羽收拾余部,与刘邦暂时退却,将楚怀王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尽管章邯不断取胜,但反秦势力此伏彼起,日益高涨。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的王。”

李斯等大臣劝秦二世胡亥采取缓和局势的措施,秦二世不听,反将李斯下狱。赵高诬李斯谋反,将他处死灭族;宦官篡权后的赵高又指鹿为马,完全控制了秦二世胡亥。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大破秦军,成为诸侯一致拥戴的伐秦统帅。章邯战败投降,被项羽封为雍王,率降兵西进。赵高迫使秦二世胡亥自杀,立扶苏的儿子、胡亥的侄子子婴为秦王,子婴设计杀了赵高。刘邦在儒生郦食其的帮助下,攻占宛(今河南南阳市)后,乘虚而入,越过武关,进驻成阳附近的霸上。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进入成阳城,秦王朝宣告灭亡。项羽闻讯,率军连夜西进,日夜兼程,赶赴成阳。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在封存了秦朝的宫室府库后,退回霸上;又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赢得了人心。不久,项羽在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西)坑秦降卒二十万,率军入关,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漳县东北)。刘邦至鸿门与项羽相会,虽脱险而归,但不得不承认项羽的盟主地位。项羽在成阳烧杀掠夺后东归彭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封立刘邦为汉王,封立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统治秦国故地,阻挡刘邦东进:又调整诸侯王的辖地,将自己的亲信封于各王国的中心地区或富庶地方,而将原来的王改封于各国的边远地区。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迁都于郴(今湖南郴州市),在途中派黥布将他杀害。

刘邦及其部属对项羽违反楚怀王的诺言,依仗武力称霸的行径十分不满,但他们深知自己的实力还远不能与项羽抗衡,所以听从萧何的劝告,接受封号,去汉中就任,以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达汉中后,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将来时所经过的栈道放火烧掉,表示不想再返回关中,进一步麻痹项羽。

实际上刘邦一直在进行夺取天下的准备,经萧何推荐,他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为刘邦谋划,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回师关中,围章邯于废丘,司马欣、董翳降汉。刘邦还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巩固了关中,又多方出击,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被秦始皇消灭的六国旧贵族起兵的目的是复国和占据更多的土地,项羽的分封自然引起诸侯的不满,不久战火复燃,项羽废杀韩王信,田荣逐走齐王田都,杀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又攻杀济北王田安。燕王臧荼杀辽东王韩广,吞并了他的封地。项羽忙于镇压齐地的叛乱和反抗,兵力受到牵制。

刘邦假借为义帝发丧的理由,联合诸侯讨伐项羽。汉军一度攻占彭城,但之后遭到楚军反击,大败而归,连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被楚军俘虏。由于刘邦注意巩固后方,任用贤能,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因此尽管有过多次失败,还是逐渐占据了优势。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范增病死,项羽失去了精神支柱。汉四年(前203年)九月,楚、汉之间停战议和,以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但在项羽撤兵后,刘邦立即发动进攻,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韩信率领的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突围,拔剑自刎,盼霸王能突围成功再夺胜利。韩信采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张良使用“四面楚歌”的计谋,致使项羽所率楚军突围失败,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被汉军围困,自刎身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县境内)登基,自称皇帝,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同年迂都关中。因秦都成阳已完全毁坏,新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都城,大汉王朝正式建立。

后记

由于每一个人的出身、学历、地位、性格、职业、喜好和看事物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人、对事的看法也不可能相同,即便是伟人也不例外。据我们所知,毛泽东主席就喜欢刘邦而不喜欢项羽,他讲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证明。但作者却与之相反,不喜欢成功了的刘邦,而喜欢失败了的项羽(凭作者对《史记》粗浅的理解,司马迁也是喜欢项羽的,否则,他不会破例在《高祖本纪》之前,写一个《项羽本纪》)。李清照留有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留有名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留有名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诉说着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和感受,足见楚汉相争的影响。历史上,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甚至一两本书就能说清楚的。作者创作《楚汉争雄》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重温这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并了解这段历史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就像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样,项羽和刘邦也不例外。先说项羽,书中项梁、项羽的谋士也是大智者范增在刚认识项羽时,颇费心事地揣摩项羽的性格:此人缺点不少,但他却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毁誉参半的陈平也曾对刘邦说过:项王乃人中豪杰,武功盖世,品格高尚,对诸将能以礼相待,对部下从不粗暴,恩惠有加,决不因为对方是下人而随便侮辱,他只侮辱曾经恼怒过他的敌人。史实确是如此。项羽与刘邦不同,他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极讲规矩。项羽一生堪比常人热血十倍,喜怒哀乐,溢于言表:高兴时,天真无邪,像个孩童;愤怒时,狂暴如虎,是个狂人;愤恨时,大肆屠杀敌人。但与此相反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即便是鸿门宴上项伯超出常规帮助刘邦,他也不曾怪过项伯,这表现了项羽极为绅士的一面。尤其对待女人,他用情专一,侠骨柔情,从未对女人动过粗,说过一句重话。纵观项羽的一生,能使我们感受到他灵魂的伟大。在这个伟大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率真和坦诚。正因为此,他有时勇敢,有时则流露出异常纯洁和澄澈的感情。项羽真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一个人。西楚霸王项羽一生好勇,所以他总是以勇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他认为有功之人都是在第一线作战的勇将,对后方的人所作出的贡献却常常是不屑一顾,所以,后来的论功行赏,搞得人心不平,最终也招致了混乱和反叛。这是他性格中的致命缺点。但是,作者不会因此不崇拜他,不羡慕他,不敬仰他,不害怕他。因为让作者崇拜他的不是他的王位,而是他的气度;让作者羡慕他的不是他的权势,而是他的气质;让作者敬仰他的不是他的高度,而是他的境界;让作者害怕他的不是他的本领,而是他的精神。说到底,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人生最大的理想是灭秦复楚,他实现了。一个活在理想中并为理想而死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项羽就是这样的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获得了一个完美女人虞姬的真正的爱情。当这种爱失去之后,在过江之后可求生,不过江只会死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作为肉身的项羽死了,但作为精神上的项羽并不会死,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活到了今天,而且会永远活下去,以至永恒。

至于说到刘邦,我们也不能轻言否定,什么社会混混当了皇帝啦,什么流氓帝王啦,如此等等。刘邦没有本事,但他虚怀若谷,兼容并蓄,洞察世事,可亲可爱。书中的萧何曾经问一生追随刘邦的夏侯婴,为何要追随汉王?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夏某,汉王就一个傻瓜。这让萧何发现了刘邦的可取之处。萧何认为,刘邦虽然德行不好,却和蔼可亲,能听忠言。这种品质也是世上少有的。于是他看到了刘邦身上的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这个亲和力和凝聚力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完全掩盖了刘邦身上的缺点。

刘邦在韩信的眼里只是一个可亲的愚蠢之人。其实韩信错了,刘邦性格的双重性、多面性韩信没有看清楚。刘邦的行为举止看似简单明了,让人一览无余,甚至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麻袋。然而,没有装东西的麻袋的形状不固定,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唯一的好处就是有容量。这反而要比贤者更能成就大业,贤者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是会有限度,麻袋却能容纳贤者的智慧,为我所用。凡是了解西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善用人,善用不同的人去办不同的事,并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办好,少有猜疑。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兼听不同意见,拥有多个献策者,且从中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的这种选择的能力也是无人能及的。只要一个人对他有用处,哪怕此人有缺点,他照样重用,陈平就是一例,郦食其也是一例。

刘邦年轻的时候,是很荒唐,喜欢混迹市井茶肆和声色犬马之所。但他同时好交朋友,让人看到刘邦是有一定胸怀的,这也是刘邦最终能成就大业,登上帝王之位的人格保证。

当然,刘邦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不守信义,出尔反尔,虚荣好色,等等。但刘邦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他在逃难时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不顾自己的女儿;为了气跑项羽,可以说“分我一杯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正因为此,为图天下,他可以不顾一切,他做到了,他最终成了一个成功者。所以有人说,项羽虽然失败了,可他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是英雄末路;刘邦虽然成功了,可他是一个成功了的小人,是小人得志。

综上所述,人是复杂的,三言两语说不清。项羽与刘邦更是如此。但楚汉争雄的历史却给了我们许多思考与玩味……我们本想能够精准地解读项羽与刘邦胜败兴亡的真正原因,能够向读者饶有兴致抑或惊心动魄地解读这对中国历史上最悲壮而又最伟大的历史对手,从而在一定高度、广度、深度上解读楚亡汉兴的历史玄机,让读者从中获益。显然,这个目的很难达到。

其实写作这部小说的起因是想要拍一部电视连续剧,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电视剧题材,战场杀戮、英雄关女,奸计良谋,既有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又有侠骨柔情与儿女情长,更有“取而代之”、“破釜沉舟”、“楚河汉界”、“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另q姬”等近五十个精彩故事,观众一定喜欢看这样的电视剧。值得一提的是,至本书付印之时,根据本书改编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楚汉争雄》也已完成了剧本的编写,正在修改研磨剧本和选景、搭景、找导演、找演员以及寻找合作伙伴,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开机拍摄。

借此机会,要感谢关心与支持这部小说出版的领导:原国家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先生,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准先生、仲呈祥先生,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先生,江西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钟健华先生、总经理周文先生和副总经理关小群先生等;要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姚雪雪女士和副总编辑毛军英女士,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作者历史知识有限,文学创作水平不高,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特作此记。

作者

2010年5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