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卿
周代官制,最尊贵的诸侯大臣称为“上卿”,历代多沿此制。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司马是官职还是姓
历史上“司马”一姓出了很多名人,光是大史学家就有两位:汉代司马迁和宋代司马光。其实,司马是古代的官名,古时候有以官为姓的习惯,司马就成了姓氏之一。
司马一职是西周开始设置的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设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
洗马的职责是什么
说过了“司马”,我们来说“洗马”,这是古代官名。“洗”不读xi,而是通“先”,也称为“先马”。洗马可不是洗刷马匹的意思,而是指在马前驰驱之意。秦汉时期,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行就由他来作为前导。晋代时变成为掌管图书的官职,南朝时洗马隶属于典经局,隋唐时设司经局洗马一职,这一官职一直沿袭到清代。清代司经局所设的洗马用满汉各一人,位从五品。在历史上唐代魏徵曾做过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清末重臣张之洞年近中年,还官为洗马。
太傅官有多大
古代三公之一,周代开始设置,地位次于太师(辅佐国君的官)。东汉时期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设置太傅,参与朝政,为众臣之首。后世多以他官兼领,为优待大臣之荣誉衔,并无职事。明、清两代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作为赠官,加衔之用,不是实职。还有,历代称辅导太子的官为太傅。
尚书的演变
官名。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尚”是执掌的意思。秦代是少府的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分为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清代末期改官制合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历史上的可汗
我国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最高统治者叫可汗。其妻叫可敦。例如《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天子
古代君主的称号。《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日天子。”古代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君主为天子。
皇帝
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的名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赢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在这里我们说一说什么是“帝”。“帝”原来是指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如黄帝和炎帝就是传说中上古时的部落首领,“帝”是天帝、上帝的意思。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这里我们说一说“后”的意思,“后”最初也是君主主宰的意思,其与“帝”的区别是:“帝”是传说中的天神,而“后”是大地的统治者。如禹之子启就被称为夏后氏。后来,因为皇帝的正妻主宰六宫所以称为皇后了。
公主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代称王姬,战国时始称公主。汉代,皇帝之女称为公主,皇帝之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之姑称为大长公主。历代沿称。
丞相
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到了秦代,在皇帝以下,主要由两府一寺组成中枢机构,两府指丞相府、太尉府,一寺指御史大夫寺。丞相府的首长是丞相,基本职责是辅助皇帝治理国政,丞相被尊称为相国,通称宰相,在大臣中,权力最大,官职最高。西汉初期,称相国,后来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末年,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年,复称丞相。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称司徒,或称大丞相,或称相国。
大夫
殷周时期,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春秋时期,晋有公族大夫。秦、汉两代,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品秩自六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唐、宋两代,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明、清两代不设置。
士大夫
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也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三省六部制
首先来说什么是三省。
东汉光武帝时,政事归尚书台办理,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尚书省的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后来,尚书台的权力日益膨胀。魏文帝时,便把尚书台改成外围的执行机构,并且在尚书台之外,另外设置了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中书省的首长是中书监、中书令。后来,中书省的权力也开始膨胀起来。南北朝时,同样因为考虑到中书省权势过大,为了对中书省进行限制,于是又在中书省之外,另外设置了门下省。门下省的首长是侍中。从尚书台变成尚书省,在尚书省上增设中书省,在中书省上又增设门下省,经过这样一番变化,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著名的三省制度,就逐渐形成了。三省分工合作,其中中书省负责取旨,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
再来说什么是六部。
隋代时,中央设置了吏、民、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六个部门都隶属于尚书省。唐代时,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部改成户部,其他五部名称不变。从此以后,六部制度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基本定型了。六部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部的分工是怎样的呢?
吏部——主要掌管官吏的考核、升降、任免等。
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主要掌管典礼、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军政。
刑部——主要掌管刑法、狱讼等。
工部——主要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六个部门中,每个部的首长,都叫做尚书,每个部的副首长,都叫做侍郎。在六部的下面设置有司,司的首长叫做郎中,司的副首长叫做员外郎。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三省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行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二十四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职为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机构运转,集中了皇权。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