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激荡的心灵--走出抑郁远离焦虑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郭海涛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抑郁与焦虑的科普著作。

该书以散文的行文方式叙述了作者对抑郁与焦虑患者的诊治过程,并且分析了患者得病的原因。该书内容生动,通俗易懂,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预防抑郁与焦虑疾患及调理身心的方法。

内容推荐

抑郁如歌,一首婉转缠绵的乐曲;焦虑如诗,一篇慷慨激昂的力作。见惯了水流花开,落叶萧萧,你可能因抑郁而怅然若失,惆怅徘徊;熟识了人情冷暖,岁月沧桑,你可能因焦虑而牵肠挂肚,彷徨流连。生活的目的就是生存,存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情感的色彩中哪一抹最为刺目?忘记自我得到的是一种虚幻,放弃自我得到的是一种痛苦。

抑郁的背后有故事,焦虑的背后是痛苦。故事精彩,痛苦不同。

目录

第一章 情到深处人抑郁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抑郁

第三章 一半是抑郁,一半是焦虑

第四章 请打开一扇门,让抑郁出去

第五章 王丽,你好

第六章 问君可好,周期性焦虑

第七章 六味地黄丸情结

第八章 你见过太阳吗

第九章 不要这样结束生命

第十章 抑郁的传染

第十一章 支架撑不开的焦虑

第十二章 一个高一学生的尿频经历

第十三章 母亲,你不应该生我

第十四章 森田正马疗法的补充

第十五章 劝你信佛莫当真

第十六章 自卑与冲动

第十七章 美丽的梅核气

第十八章 爱的痕迹

第十九章 围城内外的故事

第二十章 是郁不是虚

第二十一章 第一重欲望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情到深处人抑郁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明利落、和善直爽,四十七八岁的年纪,面色看上去并不显枯槁,略施脂粉的面颊略显饱满,淡淡的两弯眉毛端庄地展现在一双聪慧的眼睛上。虽然并不是双眼皮,但灵动的眼神仍旧映射出一种有别于柔美的亮丽风采。这是一位素来善于自我保养、格调相对较高的职场女性,看得出她对自己的形象是比较在意的。

我把手放在她的手腕上,又让她张开嘴,一边把脉,一边望舌。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和所采集到的信息结合很容易判断出某种证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辨证选药划定一个框框,地球跟着太阳走,药物跟着辨证走,这是不能动摇的。

如果不是她很干脆地说出自己的病根,很难看出眼前这个女性竟是一个癌症病人。

她的语速很快,从她的话中我了解到,她去年陪一个朋友到一家乳腺病医院检查身体,等朋友检查完毕,医生多了一句嘴,“你的朋友没有问题,既然来到了医院,你不妨也检查一下”,于是她才做了和朋友同样的检查。结果出人意料,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医生的话又不能够怀疑,于是她又跑到另外一家三级医院的乳腺科做了相同的检查,结论是一致的。

她很快住进了省城的一家肿瘤医院,彻底完成了现代医学所要求的几乎全部治疗,包括六个疗程的系统化疗。由于她在单位精明能干、任劳任怨,在住院治疗期间,她的同事以及领导们都给了她莫大的关心和帮助,这让她很是感动,甚至还有一种骄傲,这些都可以从她的言语中感受到。

她的叙述很详细,很严谨,职场人生的丰富阅历令她在一个医生面前显得从容不迫。然而,不经意间,一抹惆怅流过她的眼帘,令我感到这是一个内心深处隐藏着伤感的女性。的确,她心理上的那丝抑郁并没有被我的眼睛所疏忽。尽管她可以轻松地面对现状,承认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事实,而挥之不去的抑郁可能成为她用药乏效的原因!这正是我所要关注的,并且还要通过某种渠道去打开她的心扉,让她能够和盘托出自己的落寞,自己的失意,自己的负担,自己的恼怒,自己的情感!否则,萦绕在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早晚会成为她肝气重新郁结的诱因。

有时你不得不相信,爱到深处人痛苦,情到深处人抑郁。

但是要想让一个人把自己内心牵寄之事的来龙去脉历数详尽,并非易事。许多人身在事中,迷在情中,困于感情的冷暖起伏,到头来却找不到一个缘由,更得不到一个宽容的结果,令自己和旁人都无法获得欣慰和快乐。她也一定怀有某种不安,我知道这个“针眼”还需要由我来扎,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轻轻扎下去,她的“气”才会出来,她膨胀的心绪才会释然。抑郁其实是一种力量,一种挣扎胶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力量。

于是,待她的情绪略显平静之后,我轻轻地说:“你是一个聪明要强的女性。没有关系的,我肯定你获得了最佳的治疗,一般而言,手术是根治乳腺癌的方法,所以,我认为你在疾病方面没有必要恐慌。我也相信适当应用中医中药,你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只是……”说到这儿,我的语气略略放缓了一点,我观察到她正在仔细倾听。起码我没有像某些无良的医生那样拿病人的疾病吓唬他们。理智的鼓励对于一个患有重病的人来说,不亚于一剂良药。“我感觉你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我继续说了下去,“藏在心里面,对于精神来说总是一种负担,你不妨都说出来,既然咱们已经得了这病,既然你也看淡了生死,你说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呀!”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伤感,把头扭向了一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好像在准备着如何回答我的问题。

“当然有了,说句实话,我本来以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是句空话,也根本不相信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现在,我在困难时分才深刻体会到这些话的分量,这话不假!”她的声音有点哽咽,眼圈出现了一抹红晕,这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打理生活的人。这样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比其他人更为深刻。

她很快就给我讲起了自己的家庭,讲到了自己的丈夫——个她很希望能给她关心的人。而这种关心平素主要是她给予对方的,她像一位母亲对待儿子那样呵护着自己的丈夫,生活上的琐事几乎不需要对方有任何劳心,她都做得很周到。她也很乐意为这个家庭付出,包括孩子的入学以及上特长培训班都是她来操心。她说:“我们已是二十多年的夫妻了,你说说,我都病在床上了,而照顾我的偏偏不是他,而是我的姊妹,他连个假都没有请呀!我在省城治疗结束后回家,他都没有到车站接我,你说说,我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她还讲到自己和丈夫的往事,说自己如何鼓励他参加电大考试,又如何帮助他战胜生活的困难等等。而自己这场病下来,丈夫就好像没事人一样,他没有拿上检查单仔细询问医生妻子的病到底重不重,该如何治疗,甚至也没有问过妻子的心理感受。这些都让她感到很难过。是啊,自己平时从头到脚都关心备至的丈夫竟然如此不识人意、不解人情,她能不伤心吗?

我淡淡地对她说了句:“你丈夫不会爱别人,是他没有爱的能力。这或许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里,不良的性格背后都有不良的家庭环境。”

她听罢我的这些话,随口说道:“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的家庭,你说他会有爱的能力吗?总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你说他母亲的心狠不狠?一个女人家,说走就走,把他们兄弟三个撇下不管。他父亲一个人把他们拉扯大。我和他结婚时,他家的条件差着哩。”

我前面的话本是一种无意识的推测,带有广泛的意义,也没有指望她能因此给我透露更多的信息。因为既已形成的性格很难改变,对于这个癌症病人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想改变她丈夫的性格并不现实。但她的回答着实让我感到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

能有如此的思维,说明这个女性的观察力、思辨能力都是极强的。生病之后耿耿于怀的情结在于最亲爱的人没有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一种应有的热度来。而这种热度本应该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并具有理智而周到的表达。

P1-3

序言

张开心灵的翅膀,放飞梦想

只要还在生活着,人们就很难摆脱抑郁或者焦虑的干扰。在明朗的空间中,在尚未有脚步涉足的角落里,一粒微尘轻轻飘来,踏着呼吸的节奏,悄悄地粘附到机体的某一处,你可能随时会感觉到某种不适,你也可能抖了抖身子,任它和附着在身上的其他污垢一同跌落到尘埃中。

抑郁如歌,一首婉转缠绵的乐曲;焦虑如诗,一篇慷慨激昂的力作。见惯了水流花开,落叶萧萧,你可能因抑郁而怅然若失,惆怅徘徊;熟识了人情冷暖,岁月沧桑,你可能因焦虑而牵肠挂肚,彷徨流连。生活的目的就是生存,存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情感的色彩中哪一抹最为刺目?忘记自我得到的是一种虚幻,放弃自我得到的是一种痛苦。

许多时候,人们因为生活而忘记自我的存在。有意丢失自我,或可能是刻意逢场作戏,曲意逢迎;无意间丢失自我,或许是思维逻辑的钝化,潜意识中的一种越俎代庖。抑郁的背后有故事,焦虑的背后是痛苦。故事精彩,痛苦不同。

如何把抑郁和焦虑的概念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们清楚抑郁和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正确的对策,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我求学的时代,接触了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所以发奋学习,纯粹是为着对自我知识的丰富,对个人心理和精神的一种净化,当时根本没有料到这些积淀在十余年之后竟被我运用到了中医学里,现在看来实在是一种机缘巧合。

一方面,单纯的抑郁和焦虑其实并不存在,依附在机体之上的心理和精神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人们,使之出现各种躯体上的不适,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心身医学飞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疾病之后心理和精神所出现的抑郁及焦虑也肆无忌惮地影响着药物的疗效,不少有识之士逐渐感觉到对心理和精神的早期干预,完全可以起到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何进行这种干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消除这些已经成形的抑郁和焦虑,难道就是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吗?难道就是使用各种西方舶来的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吗?我们所拥有的中医药知识能利用到这些病症上吗?简单的中医四诊所搜集到的材料对于指导辨证是否全面?我们能不能通过松弛被抑郁和焦虑绑架的躯体(这种松弛可以利用中药,也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进而改善抑郁和焦虑患者的心理状态?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本书的组织框架才渐趋成熟。

如何动笔写这本书,采取何种体裁,我很费了一番心思。是单调的名词解释式的术语陈述?还是病例罗列式的案例分析?如何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抑郁和焦虑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呢?就在这徘徊之际,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四个字:医学散文。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这一表达形式既可以超越诗歌的单调,又少了小说的直白,显得清灵而又丰满,可以任意发挥,自由联想,最能够表达个人的丰富情感。然而,魂游太虚终有一牵,散文的灵魂还是存在的。“医学”这两个字是严肃的,尽管医学所涉及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但面对一个生病的人,一个医生的严谨往往是伴随着由理智而产生的同情一起出现的。所以,医生这一职业显得生硬而呆板,这就形成了医学论文的寡情少意,导致了医学是人体之学,而非人性之学的现状。

这里并没有心绞痛,也没有脑出血,所以不需要药理学指导下的合理用药;这里是抑郁,是焦虑,是心理和精神的一种不合乎常理的表现,所需要的是一种超出常规的“用药”方式。人体内存在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存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但唯独缺少心理和精神的循环,更没有这一系统的存在。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恰恰正是这一看来虚幻的系统,连接了人体感受自然和社会的通道。这一不可能滴血的脉络,行走在抑郁和焦虑的中间,以各种形式表达着个人对人、情、事、物的诸多感受,稍有不慎,人们就可能跌落于情感的泥沼中。

我无法以纯粹的医学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面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时,我清楚,只有投入一种情感,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体会他们的抑郁、焦虑之苦。于是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除病痛。我知道,在为这些病人解除痛苦的时候,自己也一定要轻松下来,把那些可能沾到身上的灰尘弹开,消除思想深处那种由同情所带来的忧郁和感伤。如此,散文化的行文方式自然而生。走出抑郁,远离焦虑,张开心灵的翅膀,放飞梦想。

谨将此书献给那些饱受抑郁和焦虑折磨的人和他们的家人!

郭海涛

2010年6月8日

后记

将近半年的时间都没有动笔,但要让心不再活动,大脑停止思维,进入道家的辟谷状态却也不易。我真的希望能够远离喧嚣,脱离尘世,把曾经的寂静延续下去。

春天从北京返回之后,琐事缠身。刚刚发生过的学习、写作、拜见故人的一幕幕,竟然一下子成了过眼炯云,脑海中像被掏空了一一样,没有心思看电视,没有心思上网,一种因忧郁而产生的抑郁情绪把我笼罩了,真是不知道做什么才好。京城白云观墙壁上的那些言语仿佛成了紧箍咒,令我的思想已经无暇顾及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

在完成那本以肝为主题的书稿之后,我的思想很快就转到了另一本书上,思忖着要把自己多年来关于“物理力与精神力”的思考化为文字。在那本率性之作的写作过程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肖培新编辑以自己丰富的编辑经验给我提出了不少建议,同时他还给我选了一个“肝气勿动”的题目,建议我以此为名,写本关于心理、精神、养生方面的大众读物,并提议要同绕“肝气勿动”来写,告诫大众不要动肝气、肝火,使大众明白“心平气和”才是养生的方法。心平气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心平气和是内心的真正平和,这需要修炼,需要提高修养,将愤怒压抑着的平和不是真正的心平气和,可能这种状态更伤人。

在给肖编辑的回信中我说道:

“肝气勿动”是一种达观的态度,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老子曾说过“阴阳相抱,冲气以为和”。这个“和”字与佛教所言的“空”字其实有相通之处。人生尚且有生有死,又有谁能够把中医的精彩演绎得淋漓尽致?不是任何一个坐而论战的人,而是那些怀揣悲悯之心,立足于临床,服务大众的草根中医。

文以言志,精彩方显。依葫芦画瓢,画地为牢的文章或许会呈彩一时,但终究是过眼烟云,不留痕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而言,短平快的文章或许是流行的趋势,但我总感别扭。多年来的生活经历,使我养成了一种谨小慎微的习惯。您所设想的“肝气勿动”展开来犹如偌大的广场,对于我这个心身科的医生而言,如若应承下来,无疑是逼迫自己患上广场恐怖症,这就让我无地自容了,所以我是不敢轻易接受您的提议的。

肖老师,或许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我会认真思考这个“肝气勿动”的。但现在,我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下自己的肝气问题。在肝气冲动的情况下,理智是指挥不动笔尖的。

“肝气勿动”是指情志的中和状态,那么摇摆在这一中和状态两边的是什么情志呢?可以想象到,僵硬而缺乏活力的肝气与躁动而不加克制的肝气将分居“中和”的两边,构成肝气驿动的实质。在物理学中静止都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同样,人类社会中的人情事物也没有一个是静止不动的。生命的精彩并非因为我们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人,而在于我们存在思维,拥有情志。思维是活动着的,“情感是起伏着的,生活的幸福始终在于事情的顺心与不顺心。以此为核心,“中和”之右是抑郁,“中和”之左是焦虑。

由于此前曾跟着赵志付先生学习心身医学,涉及抑郁症、焦虑症的中医治疗,耳濡目染之间接受了先生从肝论治心身疾病的理念。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并未想过要写一本相关内容的书,然而那段时间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深处不愿离开,同时,许多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也拥挤着浮上思维的表层,来凑热闹。或许人们的大脑本就存在自动格式化的功能,能够把相类似的记忆内容分区管理。虽然并不缺乏材料,但要我下定决心动笔来写,实在又有点犹豫不定——我不愿回忆往事。如果往事精彩斑斓,经常抽出来把玩一下或可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如果往事沉迷阴冷,你把它捧在手中时也会担心它凝固了你的血脉。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我真的害怕那些不良记忆会乘机走出潘多拉的盒子,沿着笔尖弥漫到我的周身。

九月长春之行,我又见到了肖编辑,便又想起了他“肝气勿动”的提议。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与我同住一室的苑嗣文编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建议我写本关于抑郁症的书,他还说,现代人承受的压力太大,心身都失衡了。或许远方不曾有记忆的痕迹,没有了记忆的骚扰,一切都变得轻松。北国早晨的阳光很冷静地穿过城市的白桦林,一直延伸到远方。不容我有半点犹豫,踏着干净的路面,我和苑编辑一起跑步,感受着长春的秋意。

箭,或许就在那时射出,但它要落向何方何地?我已经回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还不是发力射箭的地方,所以结果就很难预料了。的确,我怕的就是对结果的牵肠挂肚,为此,在写这本书期间,每天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的长距离散步是风雨无阻的。记得志付老师曾说,散步是对抗抑郁症的最好方法。我自觉心身还算健康,但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那些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免不了要感受他们的心酸往事。说真的,我也害怕会被他们的阴影所笼罩。

2009年11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