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岛掌故/人文青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铎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青岛掌故》是作者从事专业文史研究工作25年来挖掘、整理青岛历史地理资料,遍访民间风俗时写下的一些简短的手记和随笔,大约有500则。书中记录的,主要是青岛历史上、地域上的一些地名、人物、物产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仿佛是一部“城市百科全书”的简编。它对于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老青岛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对于改革开放后来青岛定居的“城市新移民”和南来北往的观光客,一定还有一些“愉悦耳目”和“解疑释惑”的作用。

内容推荐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这部《青岛掌故》是作者从事专业文史研究工作二十五年来挖掘、整理青岛历史地理资料,遍访民间风俗时写下的一些简短的手记和随笔,大约有500则。书中记录的,主要是青岛历史上、地域上的一些地名、人物、物产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仿佛是一部“城市百科全书”的简编。

目录

01 地名方舆

 胶州湾古称“少海”

 胶澳

 青岛

 琴岛

 青邱

 市里

 岗上·港上·岛城·海城

 台东镇和台西镇

 会前

 何谓“太平”

 汇泉广场

 挪庄

 大窑沟

 大庙山

 街里

 栈桥

 老衙门

 若愚公园

 大鲍岛·小鲍岛

 东方菜市

 仲家洼

 团岛

 波菜地

 八大关

 “忠魂碑”

 西大森

 山大医院

 大花沟

 小梅坞·玉女岛

 观海山

 小鱼山

 湛山

 信号山

 观象山

 浮山

 海关后

 “马虎窝”

 天桥

 蜗牛桥

 “前海沿儿”和“后海崖”

 桥门洞子

 “八大平民院”

 劈柴院

 青岛的“华尔街”

 海泊桥

 芝泉路

 德国茔

 八大湖·八大峡

 海军栈桥

 埠头库

 沧口

 女姑口

 淮子口

 楼山

 烟墩山

 岛城第一路

 青岛的公园

 孙文莲池

 青岛的海水浴场

 人民路

 盐滩村

 崂山

 北九水

 巨峰

 明霞洞

 钓鱼台

 比高崮

 潮音瀑

 华楼峰

 那罗延窟

 城阳

 夏庄

 流亭

 红岛

 棘洪滩

 长门岩

 灵山岛

 石门寺

 藏马山

 齐长城

 雄崖故城

 沧州岛

 即墨

 田横岛

 平度

 康王坟

 天柱山

 百脉湖

 大小“珠山”

02 历史沧桑

 明建置

 清建置

 《中俄密约》

 章高元驻守胶澳

 总兵·总镇

 德国为何侵占青岛

 “胶州警”

 “胶州湾事件”

 胶澳炮台

 帆船之都

 拳击之乡

 武术之乡

 青岛的“万国塔楼”

 青岛的路

 “红瓦绿树”

 里院

 “上青天”的由来

 “王尽美启事”

 毛泽东的“青岛亲家”

 渤海舰队事件

 “少爷市长”

 青岛的会馆

 “中山”之缘

 青岛会谈

 私立青岛大学之讼

 中国第一把小提琴

 于小脚

 “济良所”

 寓公

 欧洲客

 来青岛看洋楼

 九大纱厂

 商河路爆炸案

 青岛人来自何方

 青岛十景

 青岛新十景

 崂山十二景

 崂山二十四景

 青岛市乡二十四景

 阴岛八景

 青岛的灯塔

 青岛是梅花鹿的故乡

 青岛文昌鱼

 青岛的“公路原点”

 灵山大裂谷

03 楼宇逸事

 “凶宅”提督楼

 寄庐

 潜楼

 吴公馆

 劝业场

 欧人监狱

 丹麦领事馆

 营部公寓

 德国总领事馆

 英国总领事馆

 花石楼

 蒋介石楼

 中国大庙

 中国戏院

 山东大戏院

 褐木庐

 “一多楼”与“二家”

 斯诺与“精美馆”

 度庐

 王献唐故居

 放庐

 “无窗室”诗人

 尊孔文社藏书楼

 聚福楼

 打牛房

 青岛取引所

 青岛交易所

 康有为“中毒”英记酒楼

 黑龙会

 镶外文的老房子

 镶铜钱的老房子

 镶雕像的老房子

 镶“寿”字的老房子

 “铁燕子”之谜

 海岸路上的“红房子”

04 地域风俗

 岛城年俗

 滴答锦

 泥老虎

 二月二“打囤”

 单饼卷鸡子儿

 五色线

 高粱饴

 “一扭三转四不动弹”

 对象

 四大天地

 借米面用碗量

 “喝到青州府”

 客人不兴坐床铺

 “放八卦”

 鸡和鲅鱼是一礼

 迎来送往不扫地

 洗海澡

 青岛的报时信号

 公园桃

 恩梨

 伊拉克枣

 香油果子

 头绳叫“头纲”

 “白边儿鞋”和“大双线”

 跳大坝

 夏日黄昏逛栈桥

 崂山棍儿

 南式糕点“四大家”

 桃酥大王

 桔子瓣糖果

 青岛的烧锅

 即墨老酒

 “够级”扑克

 新正庙会

 萝卜会

 糖球会

 茂腔

 柳腔

 青岛百合

 闯门儿

 摔泥娃娃

 玩杏核儿

 滑雪

 摸碑猜

 打瓦儿

 掐槐叶

 胶州湾的传说

 狗窟窿石

 琅琊逸事

 马山传奇

 没尾巴老李

05 青岛方言

 青岛话

 青岛“大嫚儿”

 “波螺油子”

 “古力”

 “倒脏土”

 “乌得得”

 受冤枉叫“瓦曲”

 “庹”·“捺”

 “不理咸菜”

 青岛谑语

 “■”

 蝉叫“蜐柳”

 “土蚱”

 “不弄顾”

 农事谚语

 “海了”

 “浪”

 “老巴子”

 “恣”和“熨贴”

 “卡刻儿”

 “挤大摞”

 “德国打德国”

 “老么住住地”

 “马”字的运用

 “提溜十个胡萝卜”

 青岛谜语

 “将肯宝”

 “吃二馍”

 “玍古”

 “靴子”

 “杠子头”

 “米达”

 “轱辘马”

 “空口”

 “瓢偏”

 “膘子”

 “土报子”

 抗战童谣

 “涨颠”·“展扬”·“显摆”·“翅鳞”·“洋相”·“柴”

 “釜炱”

 “折蹬”·“作索”·“作蹬”·“缠拉”·“蝎虎”

 “忌讳”

 “讨佬”·“邋洒”

 “抱鸽”

 拖鞋叫“靸鞑”

 “芫荽”

 “胎歪”

 “浅子”

 “气鼓”

 “离巴”

 “不照架子来”

 “笊篱”

 “瓜齑”

 “挤兑”

 “待诏”

 “爆”

 “崴快”

 “潲”

 “积子”·“布”

 “揉烂”

 “乌蛘子”

 “打提溜”

 “门掩后儿”

 “一对双儿”

 “叽喁”

 “操急”

 “官模”

 “左把来子”

 “抹画”

 “撮头子戏”

 “琉钢”

 “别心眼儿”

 “落嘎”

 “扒不下眼来”

 “流囚”

 “杂碎”

 “挺妥”

 “超盈”

 “派赖”·“埋汰”·“窝囊”

 “二似”

 “打烊烊台”

 “光棍儿多春儿”

 “跳鼻子上脸”

 “烫面耳朵”

 “道三不着两”

 “胡秫地”

 “溻”

 “法死赖”

 “老母劲儿”

 “拴老婆橛子”

 “出龆”

 “拉呱儿”

 “铺衬儿”

 “拣漏步儿”

 “瓦瓦檐儿”

06 旧闻闲话

 小青岛不让照相

 电戏

 守着灯说话

 四大快

 照野相

 八大锤

 剃头匠会接骨拿踝

 天桥顶上看火车

 吃水论桶

 穿着皮鞋踩雨

 “拉灯”与“来电”

 尖尖楼

 围脖儿

 时尚青年不坐座

 中门只上不下

 门牌号码分单双号

 青岛的谐音“秦涛”

 “天门路”更名风波

 拐弯儿看“箭头”

 喝骨头汤卖骨头

 “黑澜”是什么?

 星儿石

 大茅房

 岛城“四大名医”

 老青岛为何无高楼

 劳动休息亭

 琅琊“震异”

 名人寓青“斋号”

 青岛“大账房”

 德国鹰洋

 轮船邮票

 “啤酒”一词的由来

 “炮弹”·“散啤”

 不吃草的毛驴

 独乙时代

 三翰两举一圣人

 会走路的房子

 捣套子

 “长”字号客轮

 加大放尺

 市礼堂炸弹案

 胡适在青“戒酒”

 “春”字号船队

 石臼所市长

 “白坐船,不要钱”

 一元开户

 明华银行倒闭风波

 康成书院

 青岛第一条好汉——“瓦西”

 两江大战

 单挑

 小柴胡加减方

 海牛

 《海云堂随记》

 胶澳三赵

 古画里的“三里河遗址”

 凿齿民

 黑陶之都

 鲁案砥柱

 却尔斯登舞厅

 “夜宴”第一楼

 青山公馆

 日本影星唱红《戒烟歌》

试读章节

◎地名万舆

胶州湾古称“少海"

“少海”是胶州湾最早的名称,以现在坐落于夏庄镇的“少山”而得名。此名最早见于春秋时齐景公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我们现在看到的《韩非子》中,就有“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的记载。

其实,“少海”原先是古介国的一部分,一直名闻齐鲁。齐国吞并介国之后,“少海”就成了齐国最东边的一个天然屏障,为齐国逐鹿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为了巩固海防,齐国还将绵延齐鲁大地的齐长城,延伸到了“少海”的西海岸,即今天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到了汉代,《淮南子》中也有“东方大渚日少海”的说法。这就是说,“少海”在汉代已经名闻天下了。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东夷族的始祖“少昊”,也就是说,不管“少海”还是“少山”,都是“少吴之山”、“少昊之海”的意思。“少昊”一族最早居住于“炎”地,也就是今天山东临沂的郯城。青岛地区,最初为“少昊”族所辖。所以,一说起“少海”之名,我们便不得不提及东夷族的祖先“少昊”。相传,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少昊”曾以鸟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另外,“少海”还有一个别称叫“幼海”。始见于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典籍《山海经》:“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不管“少海”还是“幼海”,都是“年轻之海”的意思,指的都是胶州湾。清代乾隆年间,青岛人还评出了自己的“胶州八景”,其中一景,也说的是胶州湾,叫做“少海连樯”,说的就是这里帆樯林立的渔港景象。

胶州湾港深水阔,浪小波轻,是一座天然良港。据我国地质调查,胶卅I湾的初步形成,大约在六千多年前火山和地壳的相互作用时期。其水域面积最初约一千平方公里,海平面也比现在高出3至5米。这就是说,在六千多年前,今天青岛市区前海一带还基本上泡在水里。当时胶州湾里盛产鲅鱼,青岛最早的先民“胶州三里河人”就在这里以捕鱼为生。胶州湾基本处于我国海拔高度的0米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就是从青岛水准原点测起的。

到了商朝,胶州湾的面积缩小至约600平方公里,是大沽河、洋河的入海口。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的水域面积开始缩小。尤其是自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滩涂淤积加快的势头。据1935年的统计,其水域面积已缩小为559平方公里。

至1992年,胶州湾每年人海的泥沙约有160万吨,水域面积进一步缩小为388平方公里,比最初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即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胶州湾的水域面积平均每年减少了3平方公里,这已经引起了众多海洋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我市加大了对于胶州湾的改造、治理和保护力度,水域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也得到了改善。

青岛人常说,青岛有两片天然的“城市之肺”,调节着青岛的气候、洋流和植被:一片是青岛的山,这是青岛的“绿肺”;一片就是胶州湾,这是青岛的“水肺”。青岛的山美、水美、风调雨顺,都离不开它们。

胶州湾的主要岛礁有红岛、黄岛、大赶岛、小赶岛、毛岛、鲍岛、团岛和马蹄礁。位于胶州湾西南的前湾港码头,已是我市重点投资开发的新港区,港区规模可达4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此外,胶州湾内还分布着许多地方港,其中黄岛港、薛家岛港、东营港、红石崖港和大窑港等,都还发挥着重要的近海航运功能。现在,环胶州湾已经构成了新青岛的“品”字形城市群中心。胶卅I湾正以港口的形式,拉动着青岛地方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胶澳

现在的青岛人已经很少提起“胶澳”一词了,只在游览一些老建筑,或翻阅一些旧书时才会偶尔遇到它。其实,“胶澳”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万历年间,指的就是胶州湾。如果我们再往前寻找,还可以追溯到设立胶西县的隋代。因为有了“胶”这个行政区域名称,“胶州湾”的概念才会出现。当然有的人还会认为胶州本来就是以胶河而命名的,所以“胶澳”一词的出现很可能还会早于隋代,此说已不可考。

但是,后来“胶澳”一词不单纯指胶州湾,而成为一个脱离了胶州的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域概念,就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史料来看,大约是在清代。因此,清史中的“胶澳”已经变成了一个历史专用名称,成为近代青岛地区的一个代名词。

在晚清朝廷奏折当中,大臣们也常常提及“胶澳”。有时,他们还将其与胶州湾的概念混用,但以“胶澳”特指一地方行政区域的为最多,只把“胶州湾”当成“胶澳”的俗称或专指。如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在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撰写的《筹议胶澳公函》中,一方面非常明确地使用了“胶澳”的行政概念,另一方面也使用了“胶州湾”的具体概念。李鸿章认为,胶澳“口门小于威海,而不如旅顺口之紧固,水比威(海)、旅(顺)加深,守土者宜设防”。他还认为西方人把胶州湾比喻为“屯船第一善埠”的说法很有道理。在李鸿章的公函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胶澳”和胶州湾两个词汇的意义和范围有所不同。而在总兵琅威理的《布置胶澳说帖》中,不仅使用了“胶澳”一词,还与“出使大臣”许景澄一样,将胶州湾写做“胶州澳”。这就是说,“胶澳”一词到了清末,已经被许多人熟知,其行政区划的定义也约定俗成了。

当然,历史上对于“胶澳”,也有另一种解释。如清代《山东通志》中的解释就多少有些模糊和望文生义了:“胶州湾又称胶澳,谓船舶停止,风浪不惊,安如堂奥也。”事实上,其将“胶澳”与胶州湾等同起来,还有情可原,但将“澳”比做是“堂奥”就多少有点演义的性质了。

19世纪末德军占领青岛之后,虽然将新建的殖民地市区命名为“青岛”,但对于德占租借地全境而言,仍旧沿用了清代的名称,称之为“胶澳”。所以,他们在1898年3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条约中,还是用“胶澳”来代表青岛,称为《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之后,德国人在青岛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也称为“胶澳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叫“胶澳总督”。

当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的时候,尽管将其辟为商埠,但用的还是“胶澳”,称为“胶澳商埠”。自此,“胶澳”作为整个青岛地区的代名词,又持续用到了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前。也就是说,青岛被称作“胶澳”的时间,在青岛历史上已长达三四百年。

◎地名方舆

青岛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大老爷所提及。这是在其《地方事宜议》中所注明了的。

现在我们来翻看一下《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的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日青、日福、日管、日白马、日香花、日田横、日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当然这里还提到了福岛、管岛和田横岛等。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伫立了100多年。如果再往前,还可以追溯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一’”,“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官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到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出现。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就是后来的天后官。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被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作“青岛”的小岛,是在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因高潮时被海水分为三个小岛而得名。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被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昵?这也就是说,青岛的开埠源于何时呢?现在有实物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碑中“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应始于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P2-7

序言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自1891年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人的早期殖民开发,自1914年日本的侵占到因“青岛主权”问题所引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从1922年青岛回归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到国民政府的接管,从日本的第二次侵占到美蒋势力的盘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又成为国内外军政要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系列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围绕着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影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岛、一个充满入文魅力的青岛已伫立于蔚蓝的东部海岸。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