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种生活/鲁迅文学奖获奖者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斯妤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两种生活》是斯妤的散文集。斯妤是透彻的,她的叙述和描写,打通了物象和心灵的界限,涵义完整而简洁。她的作品,一方面是正视爱情,正视自己,一方面是以审己的冷峻来外审,打量人与人的关系,打量荒芜的现实和人性。

内容推荐

这本《两种生活》是斯妤的散文集,书中收入了《在海边》、《碧水长流》、《遥远的校园》、《给梦一把梯子》、《马年夏季》、《追忆尴尬青春》、《锦云姐妹》、《婉穗老师》、《无法藏匿的自我》、《以袜结绳》等文章,其中的《两种生活》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

这本《两种生活》适合散文爱好者阅读。

目录

窗外

在海边

梅林

碧水长流

心的形式

除夕

遥远的校园

窗外

故乡

开始

凝眸

生命·神启·爱

文章作法

按键

给梦一把梯子

敲门

永远的冰心

似曾相识蒋子丹

在自传的题目下

并非梦幻

风景

北风

窗外·圆歌

并非梦幻

正午

夜晚

某年某月

白漩涡

倾听蝉鸣

心灵速写

马年夏季

真实梦境

追忆尴尬青春

梦魇

斑驳

阿端

应婆子

文莲女士

近邻

玉兰仔

玫珍

方姑姑

安宝

美玲

锦云姐妹

二舅

汪娘与琼

美倩

特派员

祖父

歪嘴仔

婉穗老师

回想外婆弥留之际

两种生活

读书的历史

两种生活

无法藏匿的自我

升腾与坠落

时间是无声无息的流水

轻与重

年头岁尾

吃梦

以袜结绳

人面兽心与蝇营狗苟

倾听、阐述与追踪

颗粒

先锋是一种精神

写作的女人

源于内心

我对文学心存感激

文字内外

这艺术的一切是一种企图

试读章节

外祖母的家紧挨着港湾。那是闽南海边的一个普通小镇。鳞次栉比的一排“竹篙厝”里,有我魂牵梦绕了三十年的家。我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矮小瘦削的外婆把这个家建成了我的乐园。楼上楼下是我疯跑的场所,二楼平台上有我开辟的菜畴,天窗里流泻下来的月光,我把它当成宝石来欣赏,虔诚地一跪就是半天。屋后的葡萄架下,每到夏夜便有外祖母略带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地讲述神秘故事,连星星也受了吸引,探出身子来倾听。虽然大门上的铜环里常常有绳子伸展下来,拦腰拴住我的弟弟和妹妹,外祖母却始终对我网开一面,任自由和欢乐无边无际地覆盖我。

接下来是天灾人祸争相肆虐的三个年头。三年里家中少了笑声,多了嚼菜根、喝清汤的叹息声。老人们饿得连皱眉头都没力气。孩子们饿得天天嘬着手指在阳光下发呆。我背着书包有气无力地往家走。刚拐过横街,隔着港湾便看见外婆站在屋后的土台上,用手遮着前额朝这边眺望。饿得腰已直不起来的外婆终于看见我了,嘴角绽出灿烂的微笑。她有些诡谲地朝我摆手,示意我别走大门,沿邻居家后院的小路直接到厨房。我走进厨房,外婆已把厨房的门掩上,正从冒着热气的锅里端出一碗绿油油的食物来。我顾不上道谢也顾不上看碗里是什么,三口两口便将食物倒进肚里。

吃完后才知道碗里装的是番薯叶心。

那一阵全家的口粮是番薯叶,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外婆心疼我,将嫩绿的番薯叶心一片片挑出来,拌点油(珍贵无比的油!)拌点盐藏起来给我吃。

拌了油的番薯叶心比清水煮的又老又涩的番薯叶好吃二十倍,外婆天天支走小舅小姨给我开小灶。每次吃完后看着外婆那憔悴的面容佝偻的腰,我尚不省事的心里也会涌起阵阵涟漪:家多么好,亲人多么好呵!

父母亲的家搬离老屋,迁到母亲学校的宿舍时,家便成了一个狭小又鼓鼓囊囊的口袋。一间教室用竹帘一隔两半,里面是父母和小弟的卧室,外面是饭厅兼妹妹和我的闺房。有客来访,饭厅与闺房又变成了会客室,床板与矮凳同样供客人落座。碰上饶舌的访客,几杯安溪茶落肚更是谈兴遄飞,无意告辞,我和妹妹只得恨得在里屋跺脚。事后向父亲抗议,父亲总是温和地一笑:“是旧日的学生,好些年不见了。”

不过家虽狭小,温情却如空气一样弥漫。下班回来,母亲总是不停地忙碌,不是呆在厨房里研究菜谱,为家人烧制可口的饭菜,便是埋头案前,裁布料,做衣裳,精心装扮每一个家庭成员。母亲的烹调、缝纫技术堪称一流,便时常有父亲的同事来要酒席吃,有母亲的同事来求裁衣做衣。父亲不堪烦扰,时常皱眉,母亲却一概来者不拒。我时常纳闷母亲那样瘦弱的身体,如何有那样充沛的精力。每次都是我们一睁眼,便看见母亲忙碌的背影,夜里醒来时,母亲的房里总还亮着灯。我们姐妹时常戏称母亲是铁打的身子豆腐的心。而且至今我们仍常遗憾母亲那充足的精力没有传给我们(我们姐妹都是懒散的人),而母亲如今已六十出头了,仍旧天天不停地操劳,似乎从没有感觉疲倦的时候。

母亲里里外外操持的时候,父亲总是静静地在里屋看书。父亲早年即是闽中地下党成员,他介绍入党的人里有的早已在省里身居要职,父亲却从土改后自愿转到教育界起便始终留在教育界,而且渐渐从正职当成了副职。父亲的许多学生为父亲不平,因为他们深知父亲热爱教育爱惜学生,也深知父亲的才学与清正不阿,父亲却始终泰然。我常常觉得父亲身上有种大智慧,他认为结果就行为(不媚上欺下,不蝇营狗苟,不与官场周旋)来说十分公平。或许他想要的就是这种适心怡性,不扭曲自己,以及随之而来的淡泊与安静?总之父亲在家的时候(此时正是文革盛期,打斗吵闹甚嚣尘上,父亲作为走资派下台后,因历来爱惜学生,在师生中口碑好,故蒙两派学生默许,回家逍遥),他捧在手里的书,他透过眼镜流露出来的目光,甚至父亲床头那盏橘黄色的灯,总是令家中弥漫着一股恬淡、安然的气氛。这气氛我至今一闭上眼仍能真切地感受到。

告别父母亲的家,独自踏上自己的人生旅途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里说不上腥风苦雨也常常有忍不住要放声大哭的时候。每次痛苦要淹没我的时候,母亲坚忍的背影、父亲泰然的目光常常会蓦地涌进心里,使我顿时猛醒,顿时收束起眼泪并为刚才的泪下如雨羞愧。由此我常想,一个温馨、慈爱、智慧的家对于生长中的心灵、漂游中的心灵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或缺啊,但愿我也能为儿子营造一个这样的家。P003-005

后记

这艺术的一切是一种企图

陈永光

抒情,是女人一生的事业,这可以作为一句悲剧的台词。因为人类的绝大部分历史里,女性就坚定不移地意味着牺牲,意味着自由的失去和价值的沦丧,女人,是社会和家庭的永恒奴隶。但是,在局限的心灵空间里,却孕育着一个敏感的自我,一颗审美意识特别发达的女性灵魂。我有时甚至设想,著名的花木兰的传奇是一场闺中女儿的白日梦,这场美梦虽然反映了女性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它却没有实现的历史可能。但我相信文学,木兰辞虽然夸张,但决不是无根之花,在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女性主题一直都被关注着,女人、传统纯粹的女人,太需要被人们平等地凝视了。

在斯妤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一种女性对自身处境的清醒把握。如果我们历史地纵览斯妤前前后后的作品,我们便可以发现,由肤浅而深刻,由诗美到哲理的运作过程,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成熟之旅。苦难还没有走到它的尽头,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在女权解放的口号曾经甚嚣尘上的今天,斯妤仍然说“女人一生充满苦难”(《也是叹息》)。时代变迁了,女性仍然在传统的浓萌里触摸新世界的色彩和光亮,她们忽然发现自己的感觉仍然是沉重的、尖锐的。因此斯妤从早期清丽真挚的女儿情怀,转向后期真实人生的记叙和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是必然的变化。从对善和美的肯定,转向对恶和丑的否定,斯妤并没有丢掉自己执著的东西,而是更清醒、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富有女性特点的审美理想。

斯妤的某些作品显出一种内在的“哀怨”,一种婉转的“恨”,这使她的散文仿佛是一只在情绪的激流中凝立的舟,又仿佛是飞流直下的瀑布后面的那座山,在这里,斯妤的内质显出一种男性的深沉和刚毅来。善和美的两层需要,仿佛已经构成了女性的生存空间。较男性而言,女性天生就是道德家,有着优越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作为散文家的斯妤,尤其如此,她的散文作品,是一位道德家的精美艺术。这艺术的一切都是一种企图,无论审美还是审丑,都是对道德极点的肯定。她带着一种强烈的情绪,站在道德纯洁的起点上,冲向了世界。在斯妤的作品里,自我成了一个表达的窗口,而非表达的终点,从这个窗口里刮出来的情绪的烈风,是斯妤散文强烈的感染力之所在。斯妤是一个情绪型的人,而且,她也不虚伪地自抑,她的个性强烈而独立,她是燃烧着的,她的冥想,她的苦思,烘托出了一个执著善和爱的火把而隐含深愁的形象。

斯妤是透彻的,她的叙述和描写,打通了物象和心灵的界限,涵义完整而简洁。她的象征,她的变形,当然也首先筑基于她对世界的透彻把握上。这反映了作为理性的那部分的斯妤,和作为情感的那部分的斯妤,是同样充实的。一般而言,知识女性对自身的理解是充实的,她们经常内审诸己,这种理解可能是破碎、不完整的,要让人们在这种充满情感的理解中寻找一些确定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可是斯妤的散文里有一些确定的东西,有一种坚定的理性。她的作品,一方面是正视爱情,正视自己,一方面是以审己的冷峻来外审,打量人与人的关系,打量荒芜的现实和人性。“虽然发疯却一定会清醒”。“虽然沉沦沧海却一定会复生。”这句诗在《不同的只是风》中出现了三次,无疑昭示着斯妤对理性的执著。是的,“现实常常是满目荒凉遍地石头的。现实是现实的必然产物,就像理想永远只是理想的新生儿”(《随笔三则》),面临梦魇一般异化的世界和人心,斯妤并没有屈服和说谎,并没有“感情用事”,她是老辣的,她针砭着世界和人们,毫不留情,虽然这样做也伤害她自己。这从总体上形成她的散文作品冷峻峭拔的风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斯妤的系列世态散文。在那里,作者的抗争与呼唤得到缓冲,转而为对苦难人生的深切悲悯。如果说,斯妤的一些荒诞篇章里有某种无情杀伐的倾向,某种爆炸的可能,那么,在斯妤对世态人情的摹写中,这种倾向和可能得到了有意识的弱化,作者的毁灭欲望得到了内在的压抑。作者仿佛高高在上,带着一种含义复杂的悲悯,指着纷纷扰扰的芸芸众生对我们说,看,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人就是这个样子。在作者平静的叙述里,事件、琐碎繁庸的事件严密地铺展着,不容抒情地连接着。生活就是事件,事件的连缀和叠加,正是生活的现象本质,你也许忍受不了它,但你却得接受它。世态散文,显示了斯妤的悲悯情怀与改造、升华人性的渴望。我们必须接受人性的一切可能,贪婪、自私、虚荣、愚昧以及那些值得赞颂的执著,那些充满善良内涵的不可理解的心灵,在广阔的生活里都是自然而然的。世界并不是两个极点的相加,而是一切炎凉寒暑的总和。然后,在揭示了这一切之后,我们仿佛昕到了斯妤的喃喃自语:生活,是唯一值得原谅的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