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的呼啸震碎了旧朝末世的哀嚎,浴血征战的猛将匍匐在皇帝脚下拥立新朝。谁能预料,以不朽智慧重塑天下太平的他们,生命在极尽灿烂后转瞬成灰。天下定而身已死,正所谓狡兔死而走狗烹,福兮祸兮自知晓。
假设中国历史以时间为主脉存在,那么将其横断,它便会有别种形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所有文明都浓缩在这五千年中,知识、财富与思考都可以从其中获得。从历史的任一截点切断,它都会成为一部崭新的画卷。
《历史的横断面》丛书包括《远逝的王朝》、《尘扬古战场》、《权臣斗》、《浴血功臣录》共四本。
孔鲱编著的《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将历史按不同的形态重组,分别以朝代、地理位置、人物等为主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让历史看起来更有线条。
《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由孔鲱编著。
《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讲述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中的“英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统治者开辟了新的王朝。开国功臣的人生在被封侯拜相后到达了鼎盛。
皇帝赋予了功臣权力,同样也是皇帝,终结了功臣的性命。开国功臣大都经历了“两重天”的人生考验。建国前他们被统治者视为左膀右臂,珍爱有加,建国后他们被统治者视为心头大患,欲除之而后快。“可与他同患难,难与他共欢乐”这句话道出了两千多年来开国皇帝的共同心态。开国功臣在功高震主的忧患下,或者如韩信般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或者如李靖般高风亮节,功成身退。他们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求苟全性命,安敢复望富贵?
当我们回眸历史时,应当知道和记住这一群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的真实命运与结局。阅读“大结局”,犹如欣赏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悲喜剧,帷幕徐徐落下后,你在增广见闻的同时或许能有所感悟……
成也萧何,登坛拜将
1.萧何月下追韩信
马致远的《蟾宫曲》中有这样一句词:“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起来,韩信能够有机会手握帅印,施展旷世奇才于疆场,实在是多亏了萧何的慧眼识才和强力推荐。“萧何月下追韩信”也随着韩信的成功而成为千古美谈。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叔侄也起兵反秦。胸怀安邦定国之志的韩信便投奔到项羽营中,做了一个小官,后来也只是官侍主更值宿卫的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却均未得到重视和采纳。他深感怀才不遇,便在项羽从咸阳返回彭城建都时,悄;悄地离去,转而投奔了刘邦。
在汉营里,韩信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因犯案被问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要轮到自己,他忽然举目仰视,冲着滕公夏侯婴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听他的话很有壮志豪气,又看他相貌威武,不似一般之人,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后,夏侯婴很欣赏他,便向汉王刘邦进言。汉王并不觉得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仍旧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韩信郁郁不得志,又生出逃离汉营的想法。
其实,身为汉相的萧何早就发现了韩信。他曾与韩信有过几次畅谈,也十分欣赏韩信。这时候恰逢刘邦刚被排挤到汉中,有许多将领都叛逃了,韩信也想随众将逃走。萧何听闻,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刘邦得知丞相都跑了,很生气,就好像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质问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只是去追赶逃亡的韩信。刘邦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答道:“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表示自己定要夺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意思是说只有韩信才可帮他扫平江山。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依萧何所议,命人筑了一个高台,并沐浴更衣,戒荤戒酒。在选好的吉日,刘邦召集全体文武大臣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亲自登台授印,拜韩信为大将。当时韩信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中小官,而今一步坐上主将之位,军中将领都感到十分吃惊。
2.献策刘邦谋天下
韩信拜将后,刘邦想要考察一下萧何推荐的人才。一天,刘邦向韩信询问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道:“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敢问在勇悍仁强方面,大王能与项王相比吗?”刘邦沉默良久,承认自己不如项王。韩信见刘邦肯说实话,便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干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就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部下有功时,他却不肯给予封赏,即使用手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便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他又违背义帝的约定,只将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入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项王在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有才之人,并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人心不归、敌人不灭?士兵们也都一心想打回老家去,您若率领他们回乡,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在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而今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会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并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您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百姓人尽皆知。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甚感欣慰,后悔没有早发现韩信。于是他听从韩信的部署,准备东征以夺天下。
P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