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迟编著的《制度空间与基层社区权威生成》的研究正是寻求制度变革切人口的有益的尝试。在对政权与民权、行政与自治作了一番理论探讨之后,她敏锐地觉察到当前社会管理的根本理念是政府主导和多元补充。然而在对基层社区的调查中,她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对权威的认同。对此刘迟博士认为,尽管国家试图下放权力,制定相关制度,旨在让基层社区内的权威人士来领导社区建设。然而,正式制度所造就的大多是形式上的社区领袖,而非刘迟博士所称的实质权威,这种形式权威与实质权威的分离困扰着社区建设。
在研究中,针对上述的分离,刘博士不仅用制度空间的理论解释了这两种权威的生成过程,而且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她提出:当前,无须过度追求对居民委员会的“去行政化”而实现其纯粹自治组织身份,而应当高度关注实质性权威的生成,这才是自治性提升的重心。
绪论
一、核心概念:权威
二、研究对象:基层社区权威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调查地点及个案介绍
第一章 城市基层社会权威结构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古代中国城市基层权威演变
一、古代中国城市与城市基层权威溯源
二、里坊:宋以前的城市基层权威产生组织
三、“城市革命”:里坊制的崩溃与基层权威组织多元化
第二节 近代中国城市基层权威组织图式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近代城市正式基层权威组织的纠结
二、参与领导者:近代民间性城市基层权威组织
第三节 计划经济框架下的城市基层权威体系
一、单位制:新中国特有的基层权威组织建构尝试
二、街居:“国家—社会一体化”下的“剩余”权威组织
三、结论
第二章 当代基层社区权威的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当代基层社区权威的新变迁
一、单位制改革:基层社区权威变迁的重要推力
二、社区建设: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的新发展
第二节 当代基层社区权威诸特征
一、居民委员会:基层社区权威的的主要组织空间
二、政权与民权:基层社区权威的合法性来源
三、行政与自治:基层社区权威的角色职能
四、政府主导与多元补充:基层社区权威的资源体系
第三章 社区权威生成的分析框架:从制度主义到制度空间
第一节 制度主义视角的理论范式
一、制度主义视角溯源
二、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制度类型化结构
第二节 制度主义的分析模型与框架
一、制度与合作:“囚徒困境”模型
二、交易与成本:诺思的制度理论分析模型
三、环境与合法性: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研究模型
第三节 制度空间:一种新制度视角
一、制度空间的理论背景:空间视角的引入
二、制度空间的概念体系与特征
三、制度空间视角下的社区权威生成研究逻辑
第四章 社区组织权威的行动与类型
第一节 社区组织权威的行为分析
一、社区组织内的权威行为
二、社区组织权威与居民之间的互动
三、社区组织权威之间的互动
四、与业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社区组织权威的类型
一、形式权威和实质权威
二、两类权威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结论:类型化的社区权威行动者
第五章 形式权威生成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形式权威生成的正式制度要素
一、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沿革
二、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
三、社区组织权威的直接产生机制:居民选举制度
第二节 认知:形式权威生成的非正式制度要素
一、参选者认知
二、他人认知
第三节 历史、体制与认知:形式权威生成的结论
一、形式权威生成的历史因素
二、形式权威生成的体制因素
三、形式权威生成的认知因素
第六章 实质权威生成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实质权威生成的正式制度要素
第二节 实质权威生成的非正式制度要素
一、情感
二、认知
三、习惯
四、方言
第三节 多元综合:社区实质权威生成结论
第七章 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空间
第一节 制度空间的作用机制与社区权威生产
一、制度空间之于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
二、制度空间之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
三、制度空间之于权威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制度空间与合理性权威探讨
一、合理性权威标准的讨论
二、制度空间与社区组织权威合理化
第八章 结论
附录1:主要访谈对象详单
附录2:相关文件、文档资料目录
附录3: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