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战平//赵曦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光美生前作序隆重推荐。党史专家高度认可,开国将帅的后人亲身讲述,将帅后人倾力支持。历时五年,首次大规模近距离采访,倾听将帅亲人的声音,洞悉铁血男儿的温情世界。

历时五年,山东电视台倾力制作,首次大规模近距离采访,倾听将帅亲人的声音,洞悉铁血男儿的温情世界。

从平凡走向伟大,从伟大回归平凡,当那些长久封闭的心扉被重新启开,当那些传奇跌宕的人生被再次触摸。大起大落的命运,忽喜忽悲的情感。穿越时空,催人泪下……

郭战平、赵曦主编的《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里的许多篇章在笔者看来,是温情脉脉的,它记录了领袖人物和开国元勋们的胸怀和情操,更记下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儿女们的温馨与安慰。这些文字一定会激起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辈们更深的尊敬与缅怀。

内容推荐

当那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革命年代渐渐远去,这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为投身革命而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的开国将帅,他们身处红墙内的日常生活,是否也和普通人一样,充满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他们的子女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郭战平、赵曦主编的《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汇集了对彭德怀、刘伯承等开国将帅的几十位亲人的访谈录,以及一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既有触痛心灵、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的苦难记忆,又有和平时期充满温情的生活回忆,让人感慨万千。无论如何,今天读《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这些都是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目录

患难真情——采访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

 回忆我的革命家庭/3

 割舍不掉的亲情/8

 手稿的故事/12

 当亲情遭遇威吓/14

 批斗会上的探视/16

 在伯伯最后的日子/17

读不完的父亲——采访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

 在四川军界“刘瞎子”威名赫赫/23

 揣着银圆上“梁山”/26

 德国医生:“真不愧为英雄。”/27

 刘伯承的“敌进我进”/30

 痛失爱女——至今未解的谜/33

我们的父亲贺龙——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贺晓明、贺黎明

 长女贺捷生/43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人/44

 苦涩的童年/47

 共和国的第一任体委主任——贺龙/50

 十年浩劫中的贺龙一家/55

 威严的父亲/58

永恒的关爱——采访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女儿陈姗姗

 用诗交流的父子/68

 陈毅的围棋外交/75

 双料元帅,77

 父亲的期望/79

 专业的抉择/80

 携手共艰危/83

 青松高洁/85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

 孩子的名字是父亲一生征战的路线/88

 “大树将军”/90

 婚礼上的误会/92

 “记得当年草上飞”/94

 “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97

 党内的圣人/100

 罗荣桓的五年计划/101

 遗言/104

大将徐海东——采访徐海东的长子徐文伯

 “黄陂有个臭豆腐”,109

 “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111

 “杀绝徐叟”/115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116

 “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119

 从辉煌到淡泊/121

公心直言——采访黄克诚的女儿黄梅

 困苦中求索的少年/125

 经常被撤职的军人/126

 无私者的命运/130

 父女间难解的隔阂1133

 无尽的遗憾/137

 迟到的理解/139

百胜将军——采访陈赓的长子陈知非、次子陈知建、女儿陈知进以及部下王恩田

 “见他的时候,我心里紧张”/143

 “我死了以后,你会不会哭我啊”/144

 “孩子王”怕孩子哭/146

 打仗的目的是消灭战争/148

 “天下无敌怎么会死在心脏病上呢”/152

 黄埔三杰/153

 “我就是一个幸运者,幸运就是我们能遇到这么一个好领导”/157

岁月无声——采访谭政的儿子谭泽代以及秘书乔希章、佟印

 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163

 一篇文章带来的荣辱与起落,165

 书生意气/169

 “井冈山,再见了”/170

海军司令与领袖的故事——采访肖劲光的儿子肖伯膺、肖纪龙

 海军司令是个“旱鸭子”/174

 毛泽东说:“肖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175

 毛泽东唯一一次到部下家里吃饭/178

 救命之恩/180

 “第一次看到我父亲有这样的表情”/182

慈父严师张云逸——采访张云逸的儿子张远之J1媳王婷和孙子张晓龙、张晓建

 儿时的一只油鸡/187

 “我要是在里边,就成了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187

 周恩来风趣地对张云逸讲:“我们不仅是战友,还是难友啊!”/188

 请叶挺出山/190

 一定要逃出去,不然就活不了/191

 母亲抱着死去的妹妹,喊着她的名字/196

 父亲完全顶替了母亲的角色/196

 中央委员寄老鼠夹/198

 请李宗仁吃文昌鸡/199

 邓小平:“我们两个是最老最老的战友啊!”/200

我的父亲罗瑞卿——采访罗瑞卿的儿子罗箭

 黄土高坡——我的家乡/205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灵魂——罗瑞卿/207

 一直往前,永不回头/209

 “假党员”的经历/211

 “箭”“宇”“原”/213

 在“文革”中第一个被打倒的高层干部/216

 他总是坚信他能够重新走路/218

生命的交响——采访王树声的夫人杨炬、长子王鲁光

 “久别重逢今又别,不知人月几时圆”/225

 鲁光,光明在前/228

 梦想,永远停留在29岁/231

 “你们总要做点儿事”/233

 轮椅上生命的交响/234

 将军林里的怀念和记忆/237

共产党人的明镜——采访许光达之子许延滨

 请求降衔的开国大将/240

 七八十年前的课堂笔记/243

 传奇爱情生死约定/244

 遗物中的贴身照片/246

 大将夫人的遗嘱/247

烈烈军魂——采访邓华的夫人李玉芝、儿子邓穗、三女儿邓英

 “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253

 就是一步路,差一点就没有了后来的上将邓华/256

 “继续前进,否则我就枪毙你”/258

 为彭德怀拍案而起/261

 “我就是不死”/264

华侨骄子叶飞——采访叶飞的养子阮朝阳、女儿叶小楠、儿子叶小宇

 威震闽东的“小叶”/269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叫他们爸爸妈妈”/272

 “他爱的是中国,但菲律宾有他的家”/276

 “中国的英雄,地亚望的儿子”/279

常胜将军刘亚楼——采访刘亚楼的夫人翟云英、大女儿刘煜鸿、三儿子刘煜滨

 苏军少校/283

 亲爱的“安娜妈妈”/285

 刘亚楼说:“攻下天津30个小时就足够了。”/288

 毛泽东说:“我就是让你这个外行领导空军。”/289

 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话/292

 “我们是用竹竿把飞机捅下来的”/293

 毛泽东第一次坐我们自己的飞机/297

 空军司令的最后一次飞行/298

未染硝烟的将军——采访李克农的长女李宁、次子李力

 “他桌上的东西,斜着眼看都不行”/303

 共产党的“大特务”/305

 送给妻子四个字/308

 要债的来了/311

 临阵不换将/313

 最后一件重要工作/315

狭路相逢勇者胜——采访杨勇的长子杨小平

 他一身都是正气/319

 军人就有个军人样,他是标准的军人/321

 “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324

 “狭路相逢勇者胜”/325

携手走过的日子——采访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女儿杨俊生、杨东荣、杨扬

 病中的杨成武眼睛总是离不开赵志珍/333

 “我有一段私话想跟你谈谈”/334

 “护国之花”凋谢/339

 白求恩牺牲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341

 生于易水河边,就叫她易生吧/342

 监狱中的朝夕相处/344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书/346

山东有个肖司令——采访肖华的夫人王新兰、长女肖雨

 “你们肖司令怎么没来”/352

 “延安给‘匪首’肖华送来一个美人”/353

 “你到延安不许找男朋友”/355

 两年后的相见/357

 当年那个小护士是否还健在?/358

 军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360

虎将本色——采访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长女贺北生、次子贺陵生

 提浆糊桶的小卒/365

 一个半大孩子抓了47个俘虏/366

 人称“贺小龙”/367

 “这是贺炳炎的骨头,我要保存好”/369

 独臂也英雄/370

 毛主席说:“这个礼你就免了吧!”/372

 喜欢养猪的司令员/374

 死都要死在7月1号/375

不息的激情——采访秦基伟的夫人唐贤美、女儿秦畹江、儿子秦卫江和秦天

 幸福的家/381

 跟着红旗,他永远信心十足/385

 彭德怀说:“十五军万岁!”/389

 “老秦”种菜也有将军的风采/394

 铮铮铁骨,寸寸柔肠/396

从基督徒到红色“御医——采访傅连障的夫人陈真仁、儿子傅维暲

 他把整个医院捐给了红军/401

 在同心城缔结的姻缘/403

 “人家打仗能下命令,他看病也能下命令”/406

 从基督徒到共产党员/408

 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409

编后感

试读章节

患难真情——采访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1935年毛泽东为彭德怀写下的一首诗。在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南征北战,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彭大将军”的美名。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投身革命,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革命家庭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戎马一生的彭德怀没有一个子女,他最亲近的孩子就是两个烈士弟弟的儿女。

回忆我的革命家庭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彭京华是彭德怀二弟,1937年在兄长的影响下奔赴延安,1938年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40年,彭京华被国民党逮捕并惨遭杀害,女儿彭梅魁成了烈士遗孤。

记者:据我们所知,您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烈士,他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手里。当初,您父亲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是不是受到您伯伯彭德怀的影响?

彭梅魁:对。1937年,伯伯彭德怀写信要我父亲去延安,我父亲就找到我伯伯当时的妻子刘坤模,还有我一个堂伯母的儿子彭桂林,他们三个人去了延安。到了延安,他们就进了抗大学习。

记者:您父亲从抗大学习结束后,就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那个时候当地革命力量还很薄弱,当时他是怎样一步步开展工作的,您一定还有印象吧,时不去为好,以后再说吧。那次我们俩就没走,彭起超跟着王震将军走了。一个能上学的机会没有了,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记者:伤心之下您就给彭老总写了一封信,后来你们就被接到武汉上学,是吗?

彭梅魁:对,后来我给伯伯写了一封信,说,我叫梅魁,是彭京华的女儿,我多大了,我想上学。后来武汉市市长吴德峰派市委的人把我们接到武汉,我们兄弟姐妹一共5个人就在武汉上了学。

1950年1月1日,一列由湖北发出的火车带着彭家的4个孩子开往北京,伯伯彭德怀把他们接到北京,并把他们送进学校学习。

1950年6月的北京饭店,在彭梅魁的记忆中永远那么美好,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被家乡的亲人念叨了无数次的伯父彭德怀。

记者:彭老总长年在外南征北战,你们一直住在乡下,后来又到了后方上学生活,您第一次见到彭老总是在什么时候?

彭梅魁:我第一次见伯伯是1950年6月。因为后来我们被接到北京,我们一共有6个人。那天我们到了北京饭店,伯伯正在那里等着我们。当时我们都不说话,伯伯就问,你们是怎么上来的?那时候坐的是电梯,但我不知道,就说,一摁就上来了,他就告诉我们那是电梯。

记者:彭老总很早就从家里出来干革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斗,毛主席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您第一次见到彭老总时,对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帅有没有害怕?

彭梅魁:当时的心情也不是害怕,就是很想见伯伯,我们父亲没有了,母亲也得了病,再没有别的亲人了,但是见面后还是很紧张。我们几个孩子,见了伯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大家要哭也哭不出来。后来伯伯就拿着糖、果子让我们吃,一边给我们分吃的,一边拍拍我的脑袋,问:“你叫梅魁吧?”我说是,但是心里想他怎么能认出我来啊。回忆起原来是我给他写过一封信,那里面介绍了我叫什么,还说我想上学。后来他就一个一个地辨认我们。

记者:第一次见面,你们一起待了多长时间?是不是觉得和亲人在一起团聚因难得而觉得时光短暂?

彭梅魁:我们都没有了父亲,见到伯伯,伯伯又对我们这么好,都想在那里多待一会儿,不想回学校,那天晚上我们都没回去。伯伯说你们就住在这儿吧,我们想就这么间屋子,往哪儿住啊。伯伯说,我们搭地铺睡,把被子什么的都铺在地上。伯伯要跟我们一起睡地铺,我说您岁数这么大了,明天还要上班,还是上床去睡吧。我们睡在这儿陪您就行了。伯伯说今天大团圆,一律平等。他还说我现在睡在这儿就不错了,战争年代哪有这样的地方睡啊。我们几个都睡下了,伯伯没睡,挨个儿给我们盖被子。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记者:不久以后朝鲜战争爆发了,彭老总奉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你们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

彭梅魁:是很长时间没再见面,因为伯伯去了朝鲜。再到后来大概又叫过我两三次吧,要我去见他,我想我一个人去不好,就去找了彭爱莲、彭秀兰、彭康跟我去了。去了以后伯伯问我们有什么难处啊,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啊。还嘱咐我们,你们要是没有特别大的困难,就不要去找别人。要是真有困难克服不了的话,就去找帅妈妈,就是中组部帅孟奇。但是我们姐妹从来都没有找过她,我们这些人都是很能吃苦的。

记者:您在北京上完了中学之后又上了北京医士学校,后来参加工作。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因为与彭老总的关系而受到别人的照顾啊?您跟彭老总的这种关系外人知道吗?

彭梅魁:我是被分配的,自己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学校里当然是知道的,但我们在学校从来不说这些事。1956年我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厂子三年,我没跟任何人说过我是彭德怀的侄女。后来我穿了一双皮鞋,那是我伯母浦安修送给我的,同事们就问我这鞋是谁给的?我就说我捡的。

后来,是在1959年9月吧,我听我们厂子的党委副书记传达庐山会议的文件以后,我才说出了我是彭德怀的侄女。在此之前大家不知道我跟彭德怀有亲戚关系。

割舍不掉的亲情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彭德怀一下成了反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人,他从中南海搬进了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他继续探询着久思而不得其解的有关人民公社、“大跃进”问题的答案。彭德怀亲自开荒种地,执著地用实践检验着自己的观点。

虽然彭梅魁百分之百地相信党,和伯伯在政治上划清了界限。但是在生活上,她一直照顾着孤单的伯伯。

记者: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彭老总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并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在彭老总一下子被打成“罪人”的时候,您却主动向单位说出了您和他的关系。当时您为什么这样做呢?有没有考虑过您这样做的后果?

彭梅魁:我是党员,党支部向党员干部传达庐山会议文件内容,说彭德怀是反党、反毛主席、反社会主义的。我听了很难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们说的话我句句都信了,这是党的话啊,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回来以后一夜没睡觉,我老伴不是党员,这是党内的秘密,我没跟老伴说。我相信党的话,但是自己有一个疑问:伯伯对我们这么好,伯伯工作了这么多年,平江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我认为我只能从政治上跟他划清界限,我不能现在就不管他了,这样做我就缺了人性。

第二天我就去找我们党委书记,跟书记说我是彭德怀的亲侄女。这是我第一次跟别人说起我和伯伯彭德怀的关系。然后我就问,伯伯没儿没女,对我们这些侄儿侄女关心得非常周到,我今后还能不能去看他?书记很爽快地说,你能去看,他不还是政治局委员嘛。我当时就放心了。

记者:您后来去看彭老总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好吗?他有没有向您说起他当时的状况?

彭梅魁:9月我到中南海看伯伯。平常伯伯都是坐在办公桌后面,这次他在屋里的沙发上坐着。我一进去就喊伯伯,但声音好像有点噎住了。也许他听见了,也许没听见,他也没喊我,也不和我说什么。我就到那儿自个儿坐下,我一句话都没说,我也没流眼泪。我就用牙齿咬着嘴唇,在那儿待着。

伯伯就说,梅魁,我名誉不好,你也知道了,你以后不要到我这儿来了,以免影响你的工作,影响你的进步。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就流下来了。后来我握着伯伯的手,说我走了,伯伯跟我说,你以后再也不要到我这儿来啦,我很快就要搬家了,要搬到清华大学和颐和园那一带。就这样,我走了,一句话也没跟伯伯说。

这个时候,尽管彭德怀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亲情、温暖和欢乐,但是为了不使孩子们心灵蒙上一丝阴影,彭德怀内心怀着无法诉说的苦楚,选择了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表达他对后代的爱心。

P3-9

序言

翻阅案头的一大叠书稿,我能感到它的温热。领袖先辈和元帅将军的故事已构成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亲历者,书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师长与战友,或是我的后辈与朋友,我大都熟悉与了解,却仍被打动。

就一般读者或观众而言,我们对领袖人物及开国元勋们一生的业绩,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许并不陌生。他们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或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并分别以不同形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及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人们怀着差不多同样的热情和好奇,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子女生活的近况,也是自然的。《真情见证——开国领袖的亲情家事》和《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这两本书,正满足了读者这方面的愿望和需求。我也是看了有关的章节,才知道有些孩子们的近况的,也是因为这样的章节,唤起了我最清晰的记忆与感慨。

就如少奇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当然,历史也是通过具体的人来讲述的。这些被讲述的历史落实在书本上,在后人看来,也许不过是一页两页的文字,但对于曾身处其阃的人来说,那字里行间,是一个个或喜悦或伤怀,或温馨或惨烈,真真切切的生命记忆。

说到书里记述的人物和史实,我应该有一点发言权。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和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目睹过时间的推移,更主要的是,我知道什么才是那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才是读到这些历史的人应该思索和借鉴的。

书里的许多篇章在我看来,是温情脉脉的,它记录了领袖人物和开国元勋们的胸怀和情操,更记下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儿女们的温馨与安慰。这些文字一定会激起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辈们更深的尊敬与缅怀。

不能不提及的是,历史一旦被记录下来,难免会触痛人们的心灵,仔细审视,人们就会知道哪些是应该珍视的,哪些是应该避免的。历史往往以它独特的方式,为人们作出奇异的命运安排。人们注意到,这些领袖人物及开国元勋们在献身革命、叱咤风云的同时,无一例外地都作出了巨大牺牲。而首当其冲被牺牲的,便是他们的家庭、亲人及子女。颠沛流离、身陷囹圄,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原因各异,遭遇却大都相同。许多的往事,我之所以不愿提起,也是因为我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并不例外,我更愿意自己在心底轻轻抚摸擦拭它们。

让我欣慰的是,已不年轻的晚辈们,说起儿时的记忆,无论有多少艰辛与痛苦,都是那样的如数家珍、津津乐道,没有半点的牢骚或怨恨。而当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出红墙、汇入民间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适得其所。他们同样无一例外地对父辈们当初的严厉乃至苛刻,永志不忘、心存感激。基于这样的信仰与磨炼,我敢说,他们是可以告慰父辈的让人放心的一代。

不能不说说这两本书本身及《数风流人物》电视栏目。山东电视台的同志们做了大量而细致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从影像和文字的结合上挖掘并记录了历史。一个以人生记忆为题材的书及影像,能让人感念前人到潸然落泪,无疑是成功的,更不用说它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那些永驻心头的名字或许会像潮水一样悄然退去。忽然有一天,这些看似已经消逝的情感记忆,会再度暴露于悠悠天地之间,而且经过了时间的积淀,它们愈发比先前更加珍贵,更让人不舍。

说到这些让我魂牵梦萦的名字,我总不自觉地想起李白诗中的两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而令,回首望去,你们已化为天上的星辰,却继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是为序。

王光美

2005年5月26日

后记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对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这些名字,如同高挂于夜空中璀璨的星斗,灿烂夺目而遥不可及,从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们会离他们那样近。

我们采访了许许多多共和国第一代领袖、元勋的家属子女,这些曾生活在伟人身边延续着伟人血脉的人是如此平凡,他们就是我们邻里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然而。他们讲述的关于父辈的故事却是如此传奇,若干个传奇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共和国历史,这部历史曾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并将影响一直延续下去。

在这些传奇的故事中,有青春的激越与飞扬,有暮年的平淡与质朴,有人生的大幸福,也有命运的大苦难。虽然伟人们性格迥异,经历千差万别,但是若干个不同的传奇故事,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关于心灵的同样的轨迹——从平凡走向伟大,又从伟大回归平凡。

我们因从平凡到伟大的传奇而感慨。

我们因从伟大到平凡的故事而感动。

感谢山东电视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如此近距离地倾听那些动人的传奇与故事;更感谢那些可亲可敬的长辈们发自心底的诉说,这些诉说无异于一笔丰厚的馈赠。我们愿意将这笔财富与所有读者分享,相信它会是一种启迪和激励,对每一个人,甚至对每一个人以后漫长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2006年11月

赵曦:山东电视台社教中心《鼓风流人物》栏日原制片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