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安编著的《杜月笙全传》一书是能够帮助读者切实感悟社会和人生的史书,不是用抽象概念枯燥罗列的理论,而是以翔实往事揭示人性的传记。鉴于此,本书承述而不作之风,避华而不实之嫌,首开史传体例,以昔日上海滩“无冕皇帝”杜月笙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上海、香港、重庆三大都市为场景,以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现代史为脉络,展开一幅名人众多、事件密集的画卷。杜月笙,有人说他是流氓地痞、黑帮首领、反动分子,也有人说他是实业绅士、爱国斗士、慈善华人,本书将此复杂人物清晰地还原于世人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月笙全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高大安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大安编著的《杜月笙全传》一书是能够帮助读者切实感悟社会和人生的史书,不是用抽象概念枯燥罗列的理论,而是以翔实往事揭示人性的传记。鉴于此,本书承述而不作之风,避华而不实之嫌,首开史传体例,以昔日上海滩“无冕皇帝”杜月笙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上海、香港、重庆三大都市为场景,以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现代史为脉络,展开一幅名人众多、事件密集的画卷。杜月笙,有人说他是流氓地痞、黑帮首领、反动分子,也有人说他是实业绅士、爱国斗士、慈善华人,本书将此复杂人物清晰地还原于世人面前。 内容推荐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杜月笙全传》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杜月笙全传》由高大安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自幼流离境遇哀 婴啼月照双亲早逝 痛失继母沦为孤童 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第二章 城市谋生波折多 初识大义却停生意 “抛顶宫”的水果月生 已得温饱又入诱惑 愧对好友混进青帮 第三章 大亨府内揭谜底 观闻人自叹如泥鳅 攀大树迈进黄公馆 敬师母私称桂生姐 见烟土看清发财路 第四章 表现出色立稳脚 急生智孤胆夜擒贼 硬爬货暗告歪脖子 取血指又寻盗土人 捉人质要挟大八股 抱台脚始得小收入 散钱财考验终过关 第五章 带队敢抢虎口食 诈赌场资助革命党 插奸细收买谢葆生 救爷叔计夺张小林 结死党成立小八股 第六章 脑筋活络办大事 随老板侦结刺宋案 送炸弹除掉徐宝山 带门徒说服严老九 管赌场解决两难题 第七章 贩毒雄霸上海滩 娶元配首次成大婚 张宗昌刺杀陈其美 开土行公司名三鑫 美人计笼络焚烟官 纳小林结成毒三角 第八章 嫌弃发妻觅新欢 理家财吵架失恩爱 占少女连纳两新人 捧红角激怒卢公子 舍糟糠强显老来俏 第九章 附庸风雅有名声 章太炎据典讲月笙 黄金荣北上赴临城 露兰春抗争勇私奔 饶汉祥赠联喻春申 文角色进入杜公馆 第十章 心怀远见买人心 解宿怨插手英租界 揭老千收纳护赌人 眼光准结交戴春风 称先生到处管闲事 第十一章 乐中有烦情尴尬 长三堂迎进狗肉将 华格臬落成两豪宅 赈灾义演客串取乐 沈氏夫人苦遭幽禁 第十二章 乱世谋财贿军阀 住租界也是中国人 筹军费北洋亦贩土 不避险保护徐树铮 运黑货搬出戒严令 出巨资掌控新闻界 第十三章 反动政变打先锋 搞投机暂时助起义 请花魁迷倒毕司令 随老蒋结盟谋反共 卖朋友暗杀汪寿华 四一二血腥上海滩 得宠幸牢牢攀权贵 第十四章 借势转身务金融 助工运暗中做后盾 争赔偿平息人命案 治炒作摆平纱布所 洗黑钱开张办银行 第十五章 得意至极亦忧国 娶四房工潮护三方 两大亨还乡显荣耀 集赈款又平挤兑潮 开赌场杜张现分歧 第十六章 发展实业逢战火 “九一八”抵制日本货 闯工商盘得面粉厂 通航运经营船公司 一·二八后开谈判 支持抗日反对内战 第十七章 聚拢人脉济商都 剪羊毛与义务办学 创恒社让团体革新 保少帅平安戒毒瘾 控商会代售航空券 第十八章 身带污点行正途 时局恶遮丑害人命 抗敌会劝募购公债 “八·一三”支前助八路 忠义救国军功与过 第十九章 港岛抗战智运筹 赴香港挂牌又办公 戏言称见官高一级 助反正密约大曝光 惩汉奸刺杀两巨头 慑魔头救出万墨林 第二十章 经渝返沪生变故 止恶斗避难居重庆 运棉纱官军敲竹杠 回上海迎头淋冷水 唱低调助官搞“劫收” 第二十一章 历尽沧桑终落幕 忍悲痛振作集弟子 兼众衔选美济难民 思退步花甲伴冬皇 魂归去希望寄后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自幼流离境遇哀 婴啼月照双亲早逝 位于上海浦东北部的高桥镇,始建于宋代,三面环水,黄浦江在左侧汇入长江。镇内有两条呈“丁”字交叉的河流,长街傍河而建,形成宜居宜商的格局。有一座石拱古桥兀立在河上,名叫翁家桥,桥下可行舟,高桥镇因此得名。 镇子里有一座杜家老宅。这是一幢并不宽敞的平房,中间是堂屋,东西各有偏房一问,由杜氏兄弟分住。 1888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五),在弟弟杜文卿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一天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按照外国占星学来说,这一天出生的人属于狮子座。 孩子的父亲杜文卿此时不在家里,他早知妻子朱氏就要临产,却也顾不上回来看看。因为他在上海的杨树浦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米店。米店小本经营,生意时好时坏,遇到艰难时节,守在家里的朱氏还要帮别人家打零工贴补家用。 听到儿子出生、母子平安的喜讯,杜文卿关上店铺,连忙赶回家里。这是他初为人父,看到儿子,高兴之余,不禁又暗暗想道:“自己那个米店已是朝不保夕,现又添人进口,如何承担起这个三口之家呢?” “孩子该叫什么呢?总得给他取个名字吧。”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到今天是七月十五,可是,总不能给儿子取个带“鬼气”的名字啊。 他一时无措,恰巧这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一轮明月冲出地平线,又圆又大,略带微微的红色。 “中元节……月亮升起来了……有了!”杜文卿双掌一拍脱口而出:“月圆之日出生,就叫月生吧。”朱氏也很认同,立刻就叫孩子“小月生”了。后来在大上海如雷贯耳的“杜月笙”,是他发达之后才有的字号,是出自国学大师章太炎之口:“姓杜,名镛,字月笙。”按照时间顺序,在“杜镛”和“杜月笙”出现之前,我们应该一直称他为“杜月生”。 时值中国处于“清朝中兴”之末,即将到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将要把中国拖进疆土分割、国穷财尽的漫漫长夜。在黎明到来之前,一轮满月正如同“黑道”中的“霸主”,这位不按家谱出招的杜文卿先生,用“月生”二字,直接预示出儿子的命运,还无意中点出玄机。 杜月生出世后,只过了一个宁静的周岁,第二年(1889年)夏秋之交,一场天灾就悄然降临。先是疫病流行,从城里到乡下死人无数。后来又是大雨不停,一连下了四十五天。人们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杜月生的母亲朱氏在高桥镇实在待不下去了,就抱着小月生,步行二十余里,满怀希望地到杨树浦投奔丈夫。她心想,自己这个米店的老板娘。总不至于也会遭遇无米之炊吧。 她来到杜文卿的米店里才知道,丈夫也是向家里报喜不报忧。米店这边状况窘迫,米谷价格飞涨,朝夕数变。对于大商家来说,购进之后可以囤积一段时间,等到米价上涨再行出售。但小本经营必须快速周转,只要有些赢利,就要快速出售,然后才有现金进货。即便这样,仍然人不敷出。 店里的收入越来越少,一家三口的生活眼看就要难以为继。小月生刚刚一岁多,朱氏的腹中又怀上一个新生命,夫妻俩泪眼相对,商议着怎样才能从绝境中打开一条生路。 当时,杨树浦已经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区之一,这里的纱厂已经大量招收女工,工资虽少但收入比较稳定,还没有发展到多年以后买来农村女孩子当“包身工”的残酷程度。朱氏打听明白之后,立即向丈夫提出要到纱厂当女工。 “不行不行,带着身孕做那么苦的工作,这不是自杀吗?再说,刚满周岁的小月生还要吃奶呢。”杜文卿立即表示反对。可是回头一想,现在全家坐吃山空,妻儿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状态,继续在家里待下去也是身体越来越孱弱,又能好到哪里去? 最后,在朱氏的一再要求下,杜文卿一咬牙:“好吧,看现在这情势,不找条生路也是没法活了。那就去试试看,先熬过这段时光,等生意有了转机,那时你再回家静养。”他哪里知道,妻子一边孕育着肚子里的孩子,一边到那种“血汗工厂”受盘剥,加速消耗着她的生命力。 1890年(光绪十六年),杜月生两周岁,夏日炎炎,一场霍乱在上海地区流行,行人路毙,尸横沟渠。正在这时,小月生的妹妹也来到这个多灾多难的人世。母亲朱氏虽然未染时疫,但在生下女儿后极度虚弱,油尽灯枯般撒手人寰。 杜文卿悲痛万分,尽其所能也只是买了一口白木棺材,把亡妻送回高桥镇,一时间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他也想到借钱,可是哥哥早已故去了,大灾之年,妹夫万春发、侄儿杜金龙、妻弟朱阳声也都是挣扎度口,无力相助。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在离杜家老屋不远的地方找一块荒芜的田埂,把灵柩停放在平地上。他流着眼泪,找来一些稻草捆围在棺木四周,怀着深深的愧疚告别亡妻。 此时的杜文卿已是万念俱灰,他看看怀中的两个孩子嗷嗷待哺,不得不强打精神苦苦支撑下去。回到杨树浦,杜文卿为求生计每天殚精竭虑,又要同时照看两个孩子,实在无法坚持下去。他犹豫再三,心想:“照这样下去,这个没娘的小女儿也要饿死,还不如给她找个好人家保条小命呢。”这时,有个姓黄的宁波商人愿意收养这个孩子,杜文卿就忍痛将女儿送给他。 杜月生成为手眼通天的上海闻人之后,曾经多方寻找妹妹的下落。可惜他所知道的线索极少,几次遇到前来冒充的骗子,终生也没有见到这个亲人。在那混乱的年代,一个被人收养的小女孩是否会夭折,即使能够长大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实在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P1-3 序言 中国近代化,上海是先锋。话说旧上海,当表杜月笙。杜月笙自幼孤苦,失学失业,市井流浪,混迹帮会,投靠“大亨”黄金荣,带队血拼成“闻人”,黑道起家,转务实业,跻身名流,影响社会。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雄霸上海滩的“无冕皇帝”。 杜月笙“白相人”出身,从来不曾在政府中正式担任实际官职,只得过一大堆临时性虚衔,诸如“法租界公董局华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苏浙行动委员会中将主任”等。然而,他以一介平民之身,结友上层,海交海为,在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中,都发挥过不容忽略的作用。他几度参与中国近、现代重大社会事件,在历史发展轨迹的节点上,虽无扭转乾坤之能力,却扮举足轻重之角色。 史以信为贵,传以实为先,“史传”要尊重后人的知情权,广阅资料,全面查证,推敲鉴定,精选事迹,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人物的原貌,还要用简练、具体、鲜活的情节把历史真相再现出来,不掩其行,不篡其言,不抹其功,不遮其过。 对以往年代曾经有过的人和事,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或愚者见不肖,盗者见强暴,然而,世有正气,人有良知,只要把事实脉络弄清楚,即便述而不作,亦能发人深省,无须春秋笔法,是非自有公论。 杜月笙的一生,忙碌而又惊险。天天有故事,曲折繁杂;次次闯急流,特色传奇。他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勾画出清末、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岁月,见证了中国人民饱受苦痛、冲破黑暗的艰辛历程,体现出中华民族顽强坚忍、同仇敌忾、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杜月笙的性格极其复杂,具有多个层面。他出身良家,先天禀赋中不乏纯正气质;他身陷染缸,后天习惯中多有顽劣根性。他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精通世故,即便是很多风云人物,也把“杜先生”看成是侠肝义胆的好兄弟。他心狠手辣,月黑杀人,刚猛狡诈,是许多人心目中翻云覆雨、罪恶难赦的大流氓。 他既老练狡猾,又坦率天真,有时不惜出卖朋友,有时敢于仗义挺身。他很自卑,也很自信,他成为“海上闻人”之后说道:“我原来是强盗扮书生,现在是蚯蚓成了龙,在社会上有地位了。”杜月笙的性格,是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是旧上海文化激荡、社会转型、矛盾尖锐、光怪陆离的缩影。 杜月笙的人格相当稳定,即便言行偶尔反动,行迹不少污点,但他总是不失去吸引别人的魅力,归根结底就在于,他向善之心未泯,向学之心未泯,爱国不甘人后。 早年间,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结伙,经营赌场,贩卖鸦片,为攫取金钱赌命拼争;到后来,他赈灾济贫、救困扶危、施衣舍药,始终没有丧失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慈善赈济的支出几乎令他的家庭经济不堪重负。 20世纪30年代以后,杜月笙努力自新,主动放弃黑色生意,全面转向金融及工商实业,聚拢人才,苦心经营,渗透到上海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上海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到抗战胜利后,杜月笙竟然在上海几十家公司兼任董事长。 无论从道德上怎样评价杜月笙,我们都不能否认他是个聪明人。他对自己幼年失学耿耿于怀,终其一生总是向往文明生活,不遗余力出资办学。他属于学习型人物,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不倦,虽然文化底子薄,却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知识,千方百计向别人求教,读不懂书就用听说书来补偿,很多成功并非侥幸。他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识人,目光深远,关键时刻思路独特,临大事直觉准确、要言不烦、举重若轻。 杜月笙人生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他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他身在租界,寄洋人篱下,然而,在中国抗日军队面临被偷袭的危险时,他拍案而起,放出敢与洋人同归于尽的狠话,承担失去法租界华董职务的风险。他组织抗敌公会,大量捐助财物,放弃党派之争支援八路军。 为了阻止日军兵舰攻击重庆,他把自己公司的全部船只沉到江底,真正做到了毁家纾难,战略作用极大。他出走香港,遥控上海,保护脱离汪伪的反正人士,将大汉奸汪精卫空前卖国的对日“密约”公之于世,在国内国际引发极其深刻的反响。 凡此种种,一言难尽。 杜月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做过许多错事,也有过罪恶,其一生所为,可商榷之处极多。然而,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他从上海流落到香港,又辗转到重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情况下,坚决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对抗战有相当重大的贡献,在民族大义上毫无亏欠,当得起我们称他一声“杜先生”。 2011年3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