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彦涵--苦难风流/人与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志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会考

讲述彦涵,应从一九三五年夏天的会考开始。正是那次会考,将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化为了泡影,并改变了他此后的命运。

彦涵就读的学校,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分附中和师范,各读三年。一九三五年夏天,彦涵已经读完了三年附中,就要升入师范了。附中三年,费用自理,到了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管吃管住。

这对家境贫寒的彦涵来说,意义实在重大。它意味着,多年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从今往后,他再不用为学费发愁了,父亲也不用到处借债,又到处躲债了。以后的事情,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再过三年,师范毕业,他就可以当个小学老师了。

这是他当时最高的理想。

从附中升师范,有个毕业考试,合格了才行。彦涵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向来数一数二,他有绝对把握考试合格,而且一定名列前茅。

所以,一九三五年夏天,彦涵是以轻松的心情,并怀着美好的憧憬,来迎接考试的。

他完全没有想到,考试前夕,事情却突然发生变化。

离考试仅剩三天的时候,学校突然贴出布告,说,接省教育厅通知,今年的附中毕业考试,一律按江苏省教育厅的统一试题进行。

学校立刻一片哗然。

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教材有很大不同,因此,多年以来,附中毕业考试,一直由学校出题,从未搞过全省会考。根据往年经验,学校的试题比较容易,一般都能及格。现在改为会考,试题内容很可能超出所学范围,结果就很难说了。而且,只剩三天时间,让人措手不及。

学校还制定了一个《会考规章》,其中规定:一门功课不及格,即取消升学资格。

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为能否通过会考而担心。

彦涵比别的同学更担心。万一有一门不及格,他就全完了。他比不了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升不了师范,还可以考别的高中。他不行,家里不可能再供他上学了,升不了师范,只能就此中断学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富安村里,养家糊口打零工,像他的父亲一样。

果真如此,他就太愧对父亲了。

彦涵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乡下人,念过几年私塾,年轻时曾与人合伙,开过一个小麻绳铺,本小利微,又不善经营,在彦涵很小的时候就倒闭了。虽然家在乡下,却地无一垄,父亲只好到离富安村不远的新浦码头上,给人家打零工。

富安村一带盛产鸡蛋,常有外地商人坐船来收购,先在码头上点数装箱,然后装上船,顺着村外的蔷薇河,运往上海。父亲就在码头上帮人家数鸡蛋。父亲是数蛋的高手,两手同时抓去,一手正好五个,又快又准。春秋是鸡蛋的旺季,数一天最多能挣五六毛钱,可以买回几斤糙米甚至白面。这是一年中最好过的日子。淡季就惨了,几乎挣不到钱,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父亲在外打工,经常回不来,家里的事情,全由母亲一人操持。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前两个死了,剩下三女一男,都张嘴要吃的。沉重的生活,使她变得性情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经常骂骂咧咧。唯一能使她平静下来的事,就是烧香拜佛,祈求佛祖大发慈悲,以改变家中贫困的现状。

父亲不信佛,他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他希望儿子能识字记账打算盘,将来有个体面的营生,不要再像他那样,苦挣苦熬大半辈子,却连个家也养不起。为此,彦涵七岁那年,父亲毫不犹豫地把他送进了学堂。父亲还给他起了个学名,刘宝森。  刘宝森是彦涵的本名。彦涵是他参加革命以后的名字。

彦涵先在村里念了几年私塾,识字没什么问题了,但是私塾不教算术,他还不会打算盘。也就是说,还无法实现父亲的梦想。后来,听说新浦镇上开办了新学堂,乡下人叫它洋学堂,洋学堂里教算术,父亲咬咬牙,带他去上洋学堂。洋学堂叫普爱小学,入学要考试,按彦涵的国文水平,考个四、五年级没问题,可他不会算术,结果考了个三年级。这年,彦涵十二岁。

他在洋学堂里上了四年学,也受了四年罪。

首先,住宿是个大问题。新浦镇与富安村之间,隔着蔷薇河,往来要坐渡船,实在不方便,家里有钱的同学,都住学校。彦涵住不起,靠着父亲一个朋友的帮忙,借宿在学校附近的澡堂子里。每天放学后,彦涵就去那个澡堂子,父亲也从码头上赶过来,陪他一起住。天天如此,像回家一样,却绝不像回家那么随便。

住澡堂子,要等客人走光了,才能进去,而澡堂子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关门,他就和父亲一直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有时要等两三个钟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父子俩就一直坐在外面等着,吹着,淋着,冻着。彦涵常常是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澡堂子里的床铺是给客人准备的,老板怕弄脏了不让睡,父子俩只能睡在湿乎乎的地上,呼吸着永远浑浊的空气。

父子俩在澡堂子里睡了三年多,直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彦涵才搬到学校去住。P3-5

书评(媒体评论)

彦涵教授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时代的一个革命艺术家,他的作品是战斗的人民生活的反映。作为木刻家,在三四十年代他就已经出名,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和革命战争。今天,这些作品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德国艺术评论家阿尔丰·皮尔曼博士

对1957年中国美术界的反右运动,对“文革”中喧嚣一时的黑画事件,书中都有详尽而生动的描述。这是我所见过的关于它们的最为详细的文字。仅此一点,就使本书具有了相当宝贵的史料价值。

——王培公

他的苦难经历,折射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美术精神。他把鲁迅提倡的版画的战斗精神,提高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使命感,他的骨气,他对自由的追求,他对艺术的探索,在同时代的画家里是少有的,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迷失的时代,就更显珍贵了。

——作者

目录

序管桦

上卷 激情岁月

一 会考

二 学画去

三 尼姑庵里的嫂子

四 陈佛生

五 国难当头的时候

六 走路去延安

七 到前方去

八 新年画

九 根据地里的爱情

十 国统区之行

十一 木刻工场

十二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十三 扫荡过后

十四 从晋东南到晋西北

十五 激情在刻刀下进发

十六 在冀中前线

十七 在大河村土改的日子里

十八 向封建堡垒进军

十九 胜利前夕

下卷 磨难人生

一 活蹦乱跳的鱼

二 渔网骤然而落

三 检查

四 最后的权利

五 处理决定

六 下放怀来

七 奶妈李焕莲

八 沙城的“老右”们

九 顿悟

十 扼住命运的咽喉

十一 趴在地上的战士

十二 祸起插图

十三 月亮悄悄走过

十四 少写了一个“0”

十五 重握画笔

十六 “黑画”事件

十七 封杀

十八 探日

十九 丙辰清明

二十 春潮

二十一 平反

二十二 劫后重逢

二十三 衰年变法

二十四 巴黎,巴黎

二十五 像烟花一样进裂开来

后记

序言

我和彦涵是老朋友。说起他这一辈子,真可谓历尽坎坷、饱经磨难,并且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贫寒,性格刚直,一生都不曾平静过。中学时,他因反对教育当局不合理的规章而被学校开除,后在亲友资助下才得以进入国立杭州艺专。他本想静心学画,将来当一名乡村美术教师,可是抗战爆发,为宣传抗战,他两次领导学生闹学潮,而后又放弃了上大学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奔赴延安,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艺术生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反映人民革命战争和土改运动的木刻作品,是一位勇敢而优秀的人民画家。解放后,由于他的仗义执言,一个又一个灾难降临到他头上,他被打入社会底层,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过,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在长达二十一年的逆境中,他一面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一面手握刀笔默默耕耘,被人称为“趴在地上战斗的战士”。最为令人钦佩的是,在冤案平反之后,艺术上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然不停息地奋进,大胆地超越自我,变革画风,开始了“衰年变法”,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由此可见,彦涵的一生是很不平凡的。谁都明白,世界上有种种人生。而不同的人生有“含金量”高低之不同。在我看来,即便是做了社会名流的人,也未必每个人都生活得那样充实,那样积极,那样富有价值,因为在社会上日益汹涌的追名逐利的浪潮下,那些随波逐流者虽然把自己包裹在浮华的装饰之中,却很难说是真正活出了什么意义。所以我一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配得上一本关于他本人的名人传记的,但彦涵却无疑属于那种值得传记作家大书特书的人。这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对于这部传记作品而言,彦涵的经历坎坷、一波三折、引入入胜,这很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因素;彦涵的艺术造诣精深、成就超群、硕果累累,这也很重要,但仍不是决定一部传记的题材可否成立的根本内因。我以为,这本书之所以值得写也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是因为作者发现并展示了彦涵这位当代著名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艺术情操,是因为书中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显示着彦涵的一种令人尊敬、令人感佩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完美境界的精神。说得具体一点,这种精神就像彦涵创作的那幅惊世骇俗的作品《探日》所表现的那样,彦涵本人就像那位前往太空探日的勇-2,为了追求太阳的光和热,哪怕被烈日灼伤甚至焚毁也在所不惜。这种大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难道不iE是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并始终不渝的信念吗?因此我要说,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作为内在的支柱,这本书才具备了思想的力度和容量:它实际上是以一位艺术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路历程,相当深刻、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用彦涵一个人的具体的生活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一部风云变幻的当代史。

从文风上看,这本传记写得相当朴素,相当平易近人。作者不像时下一些摆花架子的作家那样喜欢玩弄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本本分分,扎扎实实,不雕琢,不卖弄,不搞哗众取宠。他总是力求客观地记述彦涵的经历,严格地走现实主义创作的路子。听彦涵说,本书的作者与他是忘年交,两人相知甚深,而作者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也有六七年之久。为著其传而先知其人,这是非常必要的,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本书的分量明眼人一望而知,是不需要多说的。尽管它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时髦,不那么“现代”,但是作品中洋溢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却是扑面而来、感人至深的。许多细节具有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许多画面生动逼真,连缀起来,那便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当代社会生活画卷。我想,这才是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我很欣赏这句话:真正的技巧在于不去专门地使用技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我觉得,这本书便是以相当朴拙的形式创作出的一部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品,它同时也证明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最后我想谈谈它的书名。本书名为《感谢苦难》(本书初版书名——编者注),初初一听有些费解,但细细想来,又以为它别有意味,似乎包括着某种哲理。人所共知,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恐怕很少有人会甘心情愿地忍受苦难的。但是,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却往往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苦难,不管他情愿不情愿。于是,在现实里,苦难总是在摧残和毁灭着人,也总是在造就和磨练着人。被苦难摧残和毁灭的人将会诅咒它,被苦难造就和磨练的人将会感谢它。伟大在于不幸。

我想,感谢苦难的人注定属于生活的强者。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内容推荐

《彦涵——苦难风流》由孙志远编著。

《彦涵——苦难风流》简介:彦涵是我国著名版画家。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具有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他的艺术观念充满了创造性和探索性,他的性格中蕴含着不屈服的抗争精神。自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彦涵就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蕈命艺术生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反映革命战争和土改运动的木刻作品。反右运动后,彦涵身处逆境三十多年,但他手握刀笔默默耕耘,被称为“趴在地上战斗的战士”。晚年他又大胆地超越自我,变革画风,开始了艰难悲壮的“衰年变法”。

“他的艺术创作与中国人民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一个非常有使命感的人,他的艺术尤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彦涵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彦东这样概括父亲一生的艺术追求。

编辑推荐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孙志远编著的《彦涵——苦难风流》讲述了我国著名版画家彦涵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