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出入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
本书的整理,以较早的大魁堂藏板刻本《三国演义》做底本,使用康熙醉阱堂刊本、咸丰三年善成堂刊刻的通行本等有代表性的毛评本进行校勘,保留毛本正文,删去底本中的评语、批语及音注、地名注和分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演义(上下)/齐鲁文化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罗贯中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出入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 本书的整理,以较早的大魁堂藏板刻本《三国演义》做底本,使用康熙醉阱堂刊本、咸丰三年善成堂刊刻的通行本等有代表性的毛评本进行校勘,保留毛本正文,删去底本中的评语、批语及音注、地名注和分卷。 内容推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出入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战争,追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意识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全球风行。在世界文坛上,它可以与《战争与和平》媲美。 本书的整理,以较早的大魁堂藏板刻本《三国演义》做底本,使用康熙醉阱堂刊本、咸丰三年善成堂刊刻的通行本等有代表性的毛评本进行校勘,保留毛本正文,删去底本中的评语、批语及音注、地名注和分卷。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何 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 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孙 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破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悖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鸟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取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巧辞鲁肃 赵子龙智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名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犹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人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邰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姜 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琳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校点后记 试读章节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雋。雋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 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这里朱雋进攻张宝。张宝引贼众八九万屯于山后。儡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玄德使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雋计议,雋曰:“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雋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带箭逃脱,走人阳城,坚守不出。朱雋引兵围住阳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伟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雋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时又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朝廷命朱雋即以得胜之师讨之。雋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雋引兵攻之,赵弘遣韩忠出战。雋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朱雋自纵铁骑二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人宛城。朱雋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雋不许。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雋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雋然之,随撤东、西二面军马,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雋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问,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雋交战。传见弘势大,引军暂退,弘乘势复夺宛城。雋离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曼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接应。朱雋大喜,便令坚攻打南门,玄德打北门,朱雋打西门,留东门与贼走。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朱雋大军随后掩杀,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南阳一路,十数郡皆平。 雋班师回京,诏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雋表奏孙坚、刘备等功。坚有人情,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三人郁郁不乐,上街闲行,正值郎中张钧车到。玄德见之,自陈功绩。钧大惊,随入朝见帝曰:“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今宜斩十常侍,悬首南郊,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则四海自清平也。”十常侍奏帝曰:“张钧欺主。”帝令武士逐出张钧。十常侍共议:“此必破黄巾有功者,不得除授,故生怨言。权且教省家铨注微名,待后却再理会未晚。”因此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克日赴任。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 到县未及四月,朝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玄德疑在遣中。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关、张二公俱怒。及到馆驿,督邮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玄德喏喏连声而退。归到县中,与县吏相议。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次日,督邮先提县吏去,勒令指称县尉害民。玄德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人,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旁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不题。 却说十常侍既握重权,互相商议:但有不从己者,诛之。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皇甫嵩、朱雋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帝又封赵忠等为车骑将军,张让等十三人皆封列侯。朝政愈坏,人民嗟怨。于是长沙贼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P8-11 序言 《三国演义》今存最早刻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通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祖,历史演义的压卷之作。这部书问世600余年来,一直流传不辍,早就风行世界了。但对于这部书的作者、成书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现在知道得还很少,学术界认识不一,分歧甚大。所以,当其首次被作为山东人的著作列入《齐鲁文化经典文库》新版的时候,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对这部书的看法。 首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东原罗贯中”。“东原”是今山东以东平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所以“东原罗贯中”的现代表述即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明代笔记书目中有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记载,或称杭人、越人、钱塘人。但从现存此书最早的刻本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有庸愚子(金华蒋大器)写于“弘治甲寅”(七年,1494)的《序》称“若东原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云云,以及同是嘉靖年间出版而稍晚(二十七年,1548)的建阳叶逢春刊《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题署有“东原罗本贯中编次”语看,明朝人对罗氏名讳籍贯等正式的认定或曰占主导的看法,是以他名本字贯中,为“东原”即今山东东平人。 我们愿意相信明朝人这个正式的认定或曰占主导的看法,具体理由有二:一是各种记载中当以版本题署与序中文字最值得相信,加以嘉靖壬午本刻印精良,而庸愚子《序》文字明白无误,且可以与叶逢春本题署相参证,所以不容置疑;二是两本题署中“后学罗本贯中”与“东原罗本贯中”之称,前者谦以“后学”,似非他人代笔所宜;后者极似《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燕人张翼德”、“常山赵子龙”声口,从而两者都很可能出自作者手笔。退一步说也应’出自颇知此书底细,并与罗贯中关系密切的人,当正确无误。总之,如果不是有充分而坚强的证据,那么由最早刻本所体现的明朝人关于《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的认定不可动摇。如果说这一结论还需要完善的话,那么从多种笔记书目载他为杭人、钱塘人等等来看,罗贯中确有可能长期漂泊江南,是一位曾流寓杭州的山东东平人。 至于长时期中有学者据《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条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太原人”,是对那一资料“过度阐释”而生的一个误判。因为一面《录鬼簿续编》是一部记戏曲家生平著作的书,其记“罗贯中,太原人”云云,并没有提到这位罗贯中写过《三国演义》与任何一部小说,也看不出他对小说与三国的历史有过任何关怀;另一面是我国古今乃至同时、同地、同姓名之人甚多,仅凭“罗贯中”名字的相同,就断定这位“太原人”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实有悖常识,太过牵强。因此,我们并不质疑“罗贯中,太原人”条资料的真实性与价值,只是认为在没有旁证的情况下,它不具否定嘉靖本等有关“东原罗贯中”的记载而证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太原人”的效力。目前来看,由这条资料可能得出的认识,只能是说元代有两个罗贯中,一个是戏剧家的“罗贯中,太原人”,一个是写作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东原罗本贯中”。 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同时也是《水浒传》等多部小说的作者,胡适先生是近世第一个为《三国演义》写序的人,他在1920年做《(水浒传)考证》时还把写《水浒传》的罗贯中与写《龙虎风云会》杂剧的罗贯中混为一谈,在1922年参阅鲁迅《小说史讲义》作《三国演义序》时,尚以罗贯中籍贯为“杭州人”,但至1937年因《水浒传》论及罗贯中,就改以罗氏为东原人了。他在该年3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 看王恽《秋涧大全集》,记出其中于曲家有关诸事。有一点是偶然发现的。诸书记罗贯中的籍贯不一致。或称为太原人,或称为杭州人。百十五回本《水浒》称为‘东原’人。今夜读《秋涧集》,见其中两次提及“东原”,其一次显指东平。因查得“东原”即宋之郓州。后又偶翻《元遗山集》,称“东原王君璋”,玉汝是郓人。罗贯中是郓人,故宋江、晁盖起于郓城。(《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里胡适以其“小心求证”的态度,举宋元人书例所作的简短论述,纠正了包括他自己在内学者们此前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误判。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1.罗贯中是东原即宋之郓州、元之东平人;2.因为“罗贯中是郓人”即“东原”也就是“东平”人,“故宋江、晁盖起于郓城”,也就是罗贯中因其家乡而把《水浒传》中的宋江、晁盖写为“郓城”人了;3.研究《水浒传》成书可与罗贯中籍贯为“东原”即“郓州”亦即“东平”联系起来。这就在把《水浒传》的著作权整个地判给了罗贯中的同时,也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东原”即山东东平人做了结论。这无疑加强了以《三国演义》为山东人著作而列入《齐鲁文化经典文库》的根据。 有关“东原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甚少,且多不可靠。可信者除如上已述及他同时是《水浒传》的作者之外,《三遂平妖传》也是他写的。但另有《隋唐两朝志传》等几部小说署在他的名下,论者多以为伪托。又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取材命意与描写看,有记载说他为“有志图王”者,曾经“客霸府张士诚”等,虽不可尽信,然恐亦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至于《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自明以降即众说纷纭,兹不具辩。而仅结合了学者们曾指出书中多元人用语等内证,并据早在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吊白门》与元人张宪《玉笥集·南飞乌》已引《三国演义》文本考索,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泰定三年(1326)年前后。《水浒传》叙事写人多有模仿《三国演义》之处,当系后来所作。而因此之故,我们当以罗贯中生活的年代为元朝中后期为是。 《三国演义》成书后先以抄本流传,至晚在明嘉靖元年有了第一个刻本即上述嘉靖壬午本。此本24卷,每卷各10则共240则,实即240回。此后版本流传甚多,至明万历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出来,始合240则为120回;又至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订本出来,世称“毛本”,遂作为《三国演义》公认的定本流行至今。 其次,《三国演义》是我国文人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于罗贯中之手,但他却往往被认为只是一位写定者,而够不上创作;或者虽然称之为“创作”了,却对于他本人在中国小说史、文学史上贡献与地位,不作正面相应的评价。这固然有罗贯中其人生平事迹不详等原因的影响,但恐怕也有过高估计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所依据前代资料的作用,而忽视了历史小说创作本来就是一种不能不依据包括前代口传与文字资料的创造性劳动,而无论前代之资料如何充分,也无法改变历史小说是作家个人创作的本质。这种创作虽然得有资料可据之利,却也同时有了受资料束缚如同带了手铐脚镣跳舞一样特殊的困难。其复杂与艰辛,其实并不一定在其他主要是依靠虚构的一类小说的创作之下。更何况罗贯中首创长篇章回之体,开文人作“通俗演义”之风,《三国演义》“叙事之佳,直与《史记》相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百倍难于《史记》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可谓大处一切自我作古,细部无非妙笔生花。那么他作此一部大书对中国文学史、小说史的贡献,又岂是后来者所可以轻易超越或遮蔽了的!所以,笔者非不知《三国演义》的成书,着实有赖于晋人陈寿《三国志》、宋人《三国志平话》、元人三国戏,以及三国至元代其他有关口头与书面的文本,从中汲取大量思想与文学的营养,但更愿意强调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人个人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而罗贯中是我国文人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第一人!如果以长篇小说最能代表一国小说乃至文学的成就,那么是否可以说,罗贯中《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史、文学史上的地位,直可与孔子《论语》在儒学中的地位相方驾,乃千古一书而已! 第三,《三国演义》是影响了中国大历史的一部伟大文学著作。如上把罗贯中《三国演义》与孔子《论语》相比较而为言,是出于这样一个道理,即在中国古代,孔子地位虽高,却主要是读书人的圣人,《论语》也主要是读书人的圣经,与小老百姓并不直接相干的;而明清600年间,读书人在中国毕竟是少数,而且这少数人中的部分,与多数不读书的老百姓,由种种渠道与形式阅读最多的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书。从而《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小说对中国普通人乃至部分上层人物的影响,其实并不在《论语》、《孟子》等等儒家的经书之下。因此,就作品文本对历史上人群的直接作用而言,《三国演义》、《水浒传》实可以谓之明清时代普通百姓的圣经。而其作者罗贯中,虽因那时小说家被轻视的原因在普通百姓中不甚闻名,但其实际所起的作用,不啻为以小说行教化的普通百姓的圣人。此非个人私见,胡适致王重民信(1943年5月31日)中说: 但老兄用“深入民间”一语,颇嫌太重。陆状元、林尧叟都还不能“深入民间”。通俗书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封神》、《西游》之类,才够得上“深入民间”的资格。白莲教、义和拳等等即是此种书的产物。(《胡适论学来往书信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我国台湾以经典通俗化著称的学者南怀瑾先生也说: 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仁”的同义字;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的。……我们有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下层社会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 《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南怀瑾选集》第一卷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他在同一书中讲到《三国演义》时有两处注,一处说: 这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是中国三四百年来的政治思想,可以说从来没有脱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笼罩。另一处说: 中国人对这部小说都非常熟悉,不过要注意的,我们不能说小说不是思想,而且在民间发生的影响力很大。小说是代表知识分子的思想,《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至少是罗贯中的思想,罗贯中也代表了知识分子。这些话也许并不完全妥当,但大致是对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至于其在中国与世界现当代的意义,那只要看一下近来讲《三国》与讲《论语》可以同样“红”得不相上下,而世界格局每每有用“‘三国’演义”形容的情景,就可以明白了。笔者也就因此不再具论诸如《三国演义》中民为邦本、“拥刘反曹”、向往统一、尊仁尚义、崇礼好智等等的思想内容与倾向,而相信读者一旦有见于此,必将把玩深思,与时俱进,各得其益。 最后,《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是中国小说叙事写入艺术的典范,尤其是写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中智谋英雄人物的典范。以叙事而言,例如《三国演义》由《三国志·蜀书五》载“由是先主(刘备)遂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数语,参以《三国志平话》“三谒诸葛”仅千字左右粗糙的文本,所撰《刘玄德三顾茅庐》等三回书(嘉靖壬午本),循儒家“礼以三为成”之则,淋漓尽致地演义了《孟子》“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公孙丑下》)的君臣理想,并最终成就了笔者所谓“三复情节”的叙事模式;以写入论,《三国演义》写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等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跃然纸上,不仅各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名,而且更在后世小说如《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书中也能看到这类人物的影子。至于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庸愚子《序》),斟酌于雅俗之间的语言特点’,不仅使其在明清时代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而且在今天也可以以起到读者接近学习文言的良好教材的作用,其中所蕴含的创作经验,更值得小说家学习与借鉴。 总之,虽然书无完美可言,更因读者而异,问世于600余年前的《三国演义》,读者更不免见仁见智。但是,作为齐鲁文化以至全中国、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三国演义》将以其历史上曾经是卓越的思想与今天看来仍几近完美的艺术,而一如既往,永放光芒! 杜贵晨 二○○八年十二月五日星期五写于泉城历下 后记 在明末清初各家争奇斗艳的《三国演义》评点本中,清初毛宗岗评本最为世人称赏。毛纶、毛宗岗父子仿同时代人金圣叹批才子书体例,对原著作了合并回目、更换诗词、删除论赞、辨定史实、增改情节、润色文字等一系列的加工修订,并加以评点,使这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成为康熙以后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的定本。 本书的整理,以较早的大魁堂藏板刻本《三国演义》做底本,使用康熙醉阱堂刊本、咸丰三年善成堂刊刻的通行本等有代表性的毛评本进行校勘,保留毛本正文,删去底本中的评语、批语及音注、地名注和分卷。 作为毛评本的校勘,本书尽力保存毛本的面貌和特点。各本间的异文,以底本为主,斟酌优劣,择善而从。底本有讹误的,也尽量在毛本范围内参以校本改正,一般不以明本校勘。只有毛本中的明显讹误、脱文及前后矛盾处,则校以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订正。书中的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等,有与历史不尽相符之处,是历史小说所容许的;只要不影响内容和前后故事情节,也不以史籍相订正。 毛本目录与文中各回回题之问存有异文,我们斟酌文意作了校订统一。为避免烦琐,各回校勘亦不出校记。读者欲了解详细的校勘情况,可参见齐鲁书社版“明代四大奇书”中之《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的“校点后记”。整理中,将一般的异体字改为规范的简体字,并改正了不宜通借的白别、同音字,尽可能做到全书用字统一规范。本书整理中不当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齐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