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晓军//李英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孙炎明那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寻常的岗位抵达他的高度和创造他的辉煌?我们是否该像他那样思考一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朱晓军、李英所著的《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为你讲述在全国200万警察中,每年在与罪犯搏斗中有多少人身受重伤,有多少人以身殉职,为什么偏偏选出这位慈祥而随和的看守所警察?仅仅因为他患了脑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吗?

内容推荐

朱晓军、李英所著的《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内容简介:孙炎明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当一名好警察,要对得起自己那身警服。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沿着这一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了下去,三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别墅宝马,却攀登上自己的珠峰,获得了另一种辉煌:荣获“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2011年底,他被推荐为“公安战线一级英模”,成为浙江省公安战线唯一一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讲述孙炎明的故事。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冷不丁被死神绊了一跤

第二章 站在死神面前也忘不掉的牵挂

第三章 一位从没称职过的“咕噜”父亲

第四章 监管双枪司令的“孙司令”

第五章 离婚协议像落叶似的飘到眼前

第六章 在生命倒计时的“出征”

第七章 与死神和死囚博弈

第八章 流淌在看守所里的父爱

第九章 指给“黑八子”的阳关道

第十章 让死囚来生再报的大恩

第十一章 “遇到你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十二章 不幸中撞见孙炎明,值了

尾声 沿寻常小路走过来的“感动”

后记

试读章节

孙炎明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民警察。

在世人眼里,一位从警校毕业整整三十年,至今仍是普通警察,居住在妻子学校的简陋集资楼里的男人,即使不算是失败,距离成功也十分遥远。

但在漫长的人生中,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或者说要有追求,有理想。

有目标地活着才有滋有味,才能活出个精气神;失去目标就是苟活,苟活不仅没滋没味,活得难受,而且很难坚持到寿终正寝。

活着的目标有的远大,有的短浅;有的高尚,有的低俗。有人想成为《亮剑》里李云龙式的英雄,有人想成为《潜伏》中余则成那样的特工,有人想成为洛克菲勒那样的富翁,有人想成为宋祖英、章子怡那样的明星……能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可谓凤毛麟角,99.9%的人都将是平凡的人。

有的人目标极其朴实,朴实得像通往珠穆朗玛峰的一寸寸冰雪,只要坚持默默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顶峰。

孙炎明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当一名好警察,要对得起自己那身警服。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沿着这一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了下去,三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别墅宝马,却攀登上自己的珠峰,获得了另一种辉煌:荣获“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2011年底,他被推荐为“公安战线一级英模”,成为浙江省公安战线唯一一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

我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2月14日晚上八时央视一频道播放的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

偌大的演播大厅里,人群密集,灯似繁星。灯光不仅打在舞台上,也打在观众感动的脸庞和挥动的手臂上,现场气氛热烈。

舞台上坐着两人,一位是众所周知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岁月可改变一切,当年风华正茂的白岩松已变成中年男子。他谈吐儒雅,举止稳重,又不失当年的朴实与生动。

白岩松对面坐着身穿警服的孙炎明。他年近半百,圆脸上卡着一副金属边框近视眼镜,嘴角微微上翘,不那么整齐的牙齿露了出来,隐藏的酒窝也浮现了。他乐呵呵地笑着,笑里隐藏着机智、顽皮和随意。

白岩松问道:“有几个能在生命的挑战面前,一直像您这样笑的?”

孙炎明微笑着,不以为然地说:“那个是很正常的一回事儿。”

似乎白岩松问的不是他得过脑癌,不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而是像脸上长个粉刺,把它挤出来那么简单。不过,细想一下,他说得也没错,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也许是个意外,死则是必然。如此来说,死亡的确是件很正常的事,只不过少有人能像他这么洒脱、这么超然而已。

白岩松不相信地追问:“您真的就给了自己一个小时的绝望的时间,之后马上就又开始笑了?”

“那一个小时,确实是我绝望的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自己认为应该挺起来,应该站起来……”他仍然保持着那微笑。

白岩松问:“有很多人会觉得您去看管的都是重刑犯、死刑犯等等等等,为什么还要对他们那么好?”

“虽然他们犯了罪,甚至是被判死刑,但是在没有执行死刑之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也是一个人。有些没有判死刑的,尊重他们的人格之后,他们就又改回来,走上正道了。能够让他们今后不再去犯罪的话,就是我们的工作成就,是对和谐社会作出的一份贡献。”

骤然,掌声像钱江潮似的一波接一波地响起,观众有的眼中闪动着泪花,有的脸上热泪奔流。孙炎明急忙站起来,面对观众立正,将右手庄重地举起,转着身子敬一个军礼。他的颈部微微前伸,后脑勺左下角光光的,没有头发,中间有一道“上”形的刀痕。

敬一丹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字幕如碑镂刻出三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孙炎明”。

孙炎明是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的管教。

提起看守所,我脑海中突然冒出影视剧里的镜头——穿着印有“×看”黄马夹的在押人员朝管教高声喊道:“报告政府!”

管教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政府啊!可见管教的工作多不寻常。

管教处理好自己与在押人员的关系,就等于处理好政府与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关系。在这些人中,除极其个别的杀人案嫌犯之外,绝大多数还要回归社会,重获自由,还将是群众,是公民。

不仅如此,他们每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处理好这种关系,也就是处理好政府与他们家人的关系。如今,社会上最敏感的一个词是什么?维稳!管教是维稳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看守所的管教是何等重要!

可是,我们想一想,社会上哪种职业不重要?

教师不重要吗?他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医生不重要吗?他的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

农民不重要吗?他的劳作关系到全国人能否吃上饭。

工人不重要吗?他的劳动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有房住,有衣穿,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GDP。

每行每业都是极其重要的,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孙炎明那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寻常的岗位抵达他的高度和创造他的辉煌?我们是否该像他那样思考一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

颁奖辞是简洁的、概括的,以致许多人看完电视之后,还没弄清楚这个笑眯眯的警察是怎么感动中国的。在全国200万警察中,每年在与罪犯搏斗中有多少人身受重伤,有多少人以身殉职,为什么偏偏选出这位慈祥而随和的看守所警察?仅仅因为他患了脑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吗?P1-3

后记

孙炎明进入我的视野大约是2010年9月。

写作创新班(纪实特稿方向)的学生吴美萍在课堂谈选题时,谈到了孙炎明。

我当即就给毙了。在这之前,我在网上读过有关孙炎明的报道。

为什么要毙掉?我认为这个选题适合写通讯,写报告文学也凑合,肯定不适合写特稿!

特稿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文体,也是题材决定成败的文体。特稿的选题必须要吸引眼球,让读者扫一眼就想看,拿起来就放不下,这类选题或者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或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孙炎明这个选题写出来注定达不到那种效果。一位看守所的管教又不像刑警或缉毒警察,能有什么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无非十几年如一日地忠于职守,把那些犯罪嫌疑人看好,别让他们跑出来,也别死在里边,顶多再给他们点儿人性化的关心或者温暖,最后那些监管对象临赴刑场被处决或去监狱服刑之前,眼泪哗哗的,突然跪在地上磕两个响头……

吴美萍很听话,没采写。不,确切地说是没写,她在暑假实习时,已经跟东阳市广播电台的记者采访过孙炎明。我认为,现实社会对写作者来说,可写的选题实在太多,一辈子不吃不喝不睡觉也写不过来。

又过了两个月,金华市婺城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英问我,孙炎明的事迹能不能写成报告文学。我说,写是可以写的,不过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李英是2010年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槐荣兄介绍我认识的朋友,相处得不错。李英也是金华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写过CCTV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我们还合作过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他多次谦虚地说,他是我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写过小说、剧本和报告文学,还是我所在学院的兼职教授。我一直视他为好兄弟。

2011年2月14日,李英专程从金华赶过来看我,又谈起他写的以孙炎明为主人公的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中国警界骄傲》。他说,想找家报纸发表。我说,要想在报纸上发表报告文学比登天还难。报告文学已经被报纸拒载了,或者说被赶下了车,这既是报告文学的悲哀,也是报告文学为什么越写越长的原因之一。

李英说,这个项目得到金华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请我陪他去一趟东阳,帮助分析一下选题。这时,我刚完成长篇报告文学《高官的良心》,稿已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只等待出版。我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写完一部长篇,整个人就像一只抱完窝的母鸡,身体已虚弱得不行。

我们喝完酒后就乘车赶到东阳。我看过相关的新闻报道,觉得再深入采访一下,能写一部10万字左右的报告文学,这样就可以出书,而且选题是主旋律的。不过,这种书的发行是个大问题。没想到这问题一提出来就迎刃而解。

这个球从李英那传给了我,而且又没有理由不写。我的情感实在太脆弱,平时就去不得医院、火葬场和看守所这些地方。采写孙炎明不仅要去他家采访他的妻子张春香,去他远在东山村的老家采访他的父母,去他妹妹家采访他的两个妹妹,还要硬着头皮去看守所采访。我不仅要采访孙炎明、看守所领导、孙炎明的同事,还要采访孙炎明分管的那两个监室的几位在押人员。

采访孙炎明特别难,他为人低调,不愿意谈自己的事迹,另外他的普通话也不够标准。我是东北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哈尔滨,在那里生活了25年。哈尔滨人的普通话是比较标准的,我听惯了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对孙炎明的话就听不大懂了。还有,他的思维有点儿意识流,不够连贯,我总被他丢在半路。

采访总算基本完成了,我进入了写作阶段,没想到写作比采访还难。每每写到看守所和在押人员,尤其是写到杀人案嫌犯,我都感到压抑得难以支撑。两个多月才写了2万来字。

于是,我跟李英说,这稿写得特别痛苦,再写下去我就要崩溃了。要不跟金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东阳市公安局说说,这个选题放弃吧?我觉得事情做不下去退下来也属正常,即便申报下来的纵向课题也不见得都能完成。

这时,我跟李英合作的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反响甚好,专家好评如潮,《羊城晚报》《凤凰网》等媒体纷纷连载,我早就跟李英说过,再深入采访一下,写一本书。

李英却希望我将孙炎明这一选题完成。可是,我那脆弱的心总在逃避,写作效率越来越低,有时写了删,删了写,一天仅前进几百字。这怎么办?我想到找人合作,速战速决,别再拖下去了。如有人能拿出一部初稿,我用一个月时间加工出二稿,就可以将这个项目结了。 于是,请来一位朋友,将我前期采访录音的文字整理和所有的资料统统交了出去,又给她提供了采访条件。我以为这下解脱了,于是跑去采访《让百姓作主》里写的琴坛村。我在村里住下来,跟村民一个锅里吃饭,一幢楼里睡觉,早晨一起闻鸡鸣,中午一起到溪里游泳。不写看守所里的事了,我的心欢快极了,沉醉在琴坛村,沉醉在采访之中,每天采访几个村民,十来天就结束了采访,计划完成孙炎明二稿加工之后就着手写琴坛村,年底完稿,2012年年初出版。

两个多月后,初稿完成了,交了上来,加上我原来的2万来字,共计9万多字。我一看就傻了,9万字分为25章,时间顺序混乱,有些章节里对犯罪嫌疑人作案和在逃的描叙较多,涉及孙炎明的文字不多。

这怎么办?只有重写。于是,我将琴坛村一稿放下,咬牙重写孙炎明。经过将近3个月的写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一稿总算完成了,16万字,将稿交到东阳市公安局。11月中旬,在东阳市公安局开了一次审稿会,孙炎明不满意,孙炎明的妻子张老师不满意,其他审阅者也不满意,提出了许多问题,搞得我无地自容,还好海明威有句名言:第一稿是狗屎。

大家提了许多意见,我知道根本的问题在哪儿,我没有真正读懂孙炎明,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没有逼近事实和人物的真相!

于是,我决定全部推倒重来,这回一定要写好。我又硬着头皮去看守所采访。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得到了张老师的帮助,不仅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而且还帮我梳理了采访的文字录音。

2011年12月初,学校的课基本结束了,我可以夜以继日地潜心写作,每天凌晨三四时起床,晚上十一时准时上床,中午休息一小时。学校放假后,我连续两三周不下楼,写得头昏眼花,颈僵腰痛,肩周炎又犯了,每天夜半痛醒,肩部像撕裂似的。

2012年春节,我也是在写作中度过的。谢天谢地,正月初七上午九时许,稿总算赶了出来。

我感到自己不仅读懂了孙炎明,他也融入我的生命。有许多段落,我写得潸然泪下,我真正明白什么是伟大,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我从孙炎明身上读到许多在书本和人生阅历中没有过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非常之宝贵。

我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符,立即将稿子发给东阳市公安局,请他们再度审稿。对这部稿,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并非说我写得好,而是孙炎明这个人物确实太好了,从他身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榜样。可以说,我们遇到的问题他遇到了,我们没遇到的问题他也遇到了,比如说身体本来棒棒的却得了脑癌,比如说妻子要跟他离婚,而且持续时间长达6年之久,可是我们的许多烦恼他都没有。他拥有的淡定、乐观、敬业犹如鸡肫,我们不能化解的烦恼他都能化解。

2012年春节期间,孙炎明和张春香几乎是跟我一起度过的,我在QQ上将一章章稿子发给张老师,他们夫妻争着审读和勘误校正。我和他们在那段时间都特别幸福,我们在一起逼近人物和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感到这部书稿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变得鲜活起来。

张老师一遍遍地说:“我看这两章时流了很多泪。”我知道她被别人感动了,也被自己感动了。

我记得在第一稿的审稿会上张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我和孙炎明都认为没有必要写这本书,更没有必要出版这么一本书!孙炎明只做了他该做的事,没什么好写的,也没什么可宣传的。”她说得我坐立不安。

我第二遍写作时,张老师已不再认为孙炎明没什么好写的了,她惊讶地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过去没被发现或关注的事情:

在写作的后期,张老师对文稿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字眼都在意了。她多次说,这本书的创作,让她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在此,要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张宝珍总编和责任编辑赵波!我相信我们的合作将会继续下去。

感谢孙炎明、张春香夫妇,感谢他们的女儿、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孙扬飞,他们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感谢李英,无论如何,他给了我写作孙炎明的信心。如果没有他,我将会与孙炎明一家失之交臂。同时也感谢李英为我的采访提供的便利条件。

感谢金华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毛善恩,金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刚!感谢金华市公安局副局长俞流江、政治部主任谢林平。

感谢东阳市委常委、东阳市公安局局长陈锋,东阳市公安局政委王立平,东阳市公安局副局长陈华胜,东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楼雁,政治处副主任葛晓军、卢巧英,宣传科科长楼财明,宣传科徐步文给予的帮助!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审阅这部稿件,而且在我每次去采访时都给予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尤其是在正月初七,我从杭州赶到东阳时,他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来接待我。

感谢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嵇亦工,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一级作家王连生等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的领导在创作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陈改玲教授、老院长张建宏教授,以及全院同事给予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希望中国能涌现更多的像孙炎明这样将“做个好警察”当做自己人生目标的普通警察!

朱晓军

2012年2月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过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孙炎明同志先进事迹生动感人。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向孙炎明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

应表彰、鼓励孙炎明同志。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

孙炎明同志是公安监管一线优秀公安民警,拟重点学习宣传。

——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赵春光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感动中国”组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