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亥革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左舜生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史》编者左舜生(1893—1969),字舜山,别号仲平,湖南长沙人。中国民主同盟发起人之一、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青年党中央执委会委员长。1920年任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主任,出版《新文化丛书》,主编《少年中国》月刊。其主要著作有《万竹楼随笔》《近三十年见闻杂记》等。

内容推荐

左舜生编著的《辛亥革命史》共分8章,详细记述了从兴中会成立到武昌起义、临时政府北迁的历史,原系编者在复旦、大夏大学任教时的中国现代史料讲义。此外《辛亥革命史》每章之末举有参考书目数种,以期能供给读者研究参考之用。

目录

总序

凡例

第一章 辛亥革命的原因

 第一项 满汉种族的裂痕

 第二项 清季政治的腐败

 第三项 外力的压迫

 第四项 立宪的失败

 第五项 新兴势力的抬头

第二章 辛亥以前革命运动的经过

 第一项 兴中会的创建

 第二项 乙未广州之役

 第三项 孙文漫游日本欧美与伦敦被捕

 第四项 由乙来到庚子

 第五项 庚子后的革命宣传与上海《苏报》案

 第六项 甲辰长沙马福益事件

 第七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八项 吴樾炸载泽等考察宪政五大臣

 第九项 丙午萍浏之役

 第十项 徐锡麟枪毙恩铭

 第十一项 丁未防城镇南关及钦廉上思之役戊申河口之役

 第十二项 熊成基安庆革命

 第十三项 庚戌广州新军之役

 第十四项 庚戌汪兆铭黄复生炸清摄政王载沣

 第十五项 温生才枪毙孚琦

 第十六项 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第十七项 林冠慈陈敬岳炸李准李沛基炸凤山

第三章 武昌首义与各省响应

 第一项 保路风潮的经过

 第二项 革命爆发前的武汉形势

 第三项 革命发动前的酝酿

 第四项 武昌首义时的事实

 第五项 各省次第响应的情形

第四章 清廷的应付与汉阳南京之战

 第一项 袁世凯的崛起

 第二项 清廷的崩溃

 第三项 吴禄贞的被刺与袁内阁的成立

 第四项 清军占领汉阳民军占领南京

第五章 临时政府的成立

 第一项 代表会的成立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产生

 第二项 孙文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三项 临时政府组织的完成

第六章 民清议和与清帝退位

 第一项 伍廷芳唐绍仪代表民清议和

 第二项 五次会议的经过

 第三项 袁世凯良弼之被炸

 第四项 清帝退位的实现

 第五项 退位诏书与优待条件

第七章 袁世凯就职问题的纠纷

 第一项 孙文辞临时大总统职举袁世凯自代

 第二项 袁世凯谢绝南来

 第三项 蔡元培汪兆铭等迎袁的经过

第八章 约法公布临时政府北迁

 第一项 《临时约法》全文

 第二项 唐内阁的成立

 第三项 孙文解临时大总统职及临时政府北迁

名词索引

插图

 一 民国纪元前三年之孙中山先生像

 二 黄克强先生像

 三 黎宋卿先生像

 四 民国元年之袁世凯像

 五 南京临时政府摄影

 六 民清议和中之伍秩庸唐少川两先生像

 七 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后在明孝陵摄影

 八 南京参议院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摄影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兴势力的抬头上面所举的四点——满、汉种族的裂痕,清季政治的腐败,外力的压迫,立宪的失败——虽都是助长革命的要IlI,然而还不是形成革命的主力,可以算得革命主力的,毕竟还是清末同、光以来一种逐渐膨胀的新兴势力。我们知道孙文在清末提倡革命,一直到辛亥的成功,其所依据以为革命之最重要基础的,不外三个:其一为学生,其二为华侨,其三为新军。学生供给革命的思想,华侨供给革命的金钱,新军供给革命的实力;把这三种力量运用得恰到好处,革命的势力乃能屡被挫折而卒底成功。

原来同治末年,清廷已有派遣学生出洋留学之举,其后对外既屡经挫败,而同时李鸿章、张之洞辈更有所谓“洋务”的举办,一面既感到提倡新教育的不可缓,一面凡受过新教育的人,用途也一天天多起来。在戊戌以前,经康有为、梁启超辈的倡导,新教育的势力已渐次扩张;迄庚子以后,废八股、停科举之议既已完全实现,新教育的势力乃得以确立。但这个时候的革命风潮既已一天天趋于激烈,留学生初出国门,饱受外国的新刺激,其救国求治之念,本已高出普通人万万,而当时的清廷又腐败不堪,大家都知道责清廷以立宪,实为绝无希望之事,于是这班留学生的优秀者,乃多数集中于革命的旗帜之下,关于排满的理论,本为吾国的旧学者所固有,关于政治上自由平等诸新说,则不能不赖留学生的输入,在当时留学生既成了国内学生的领导者,所以留学生参加革命的愈多,国内学生附和革命的也愈快,国内外桴鼓相应,于是学生乃形成了革命的最大势力。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孤臣孽子,他们一方面受着各处殖民政府的虐待而无所控诉;一方面目睹当地种种物质上的设备,也颇足引起其歆羡;所以三十年前南洋、美洲一带的华侨,受过完全教育的虽不多,但知道祖国自强的必要,富有改革的精神,却以他们首屈一指。孙文开始作革命宣传,即以华侨为对象;戊戌以后,康、粱在海外也有保皇会的组织;由当时看起来,好像保皇会只不过是革命运动的一个障碍,然而保皇会既有组织,也有宣传,其引起海外侨民对于国内政治的一种注意,实与革命党有同一的作用。等到后来清廷既一天一天使人绝望,而所谓保皇会者,又类多能说不能干的士大夫,所以多数急进的华侨乃深寄同情于屡蹶屡起的革命党。孙文自序他在辛亥以前历次的失败,几几乎没有一次不得着华侨方面经济的助力,像辛亥三月广州那种大规模的举动,如果不是向华侨募得多数的金钱,诸先烈的那种壮怀豪志,到底也难于实现,所以我们举辛亥革命的功绩,多数无名英雄的华侨乃是我们最不可忘记的。P6-7

序言

这部丛书发端于十年前,计划于三年前,中历征稿、整理、排校种种程序,至今日方能与读者相见。在我们,总算是“慎重将事”,趁此发行之始,谨将我们“慎重将事”的微意略告读者。

这部丛书之发行,虽然是由中华书局负全责,但发端却由于我个人。所以叙此书,不得不先述我个人计划此书的动机。

我自民国六年毕业高等师范而后,服务于中等学校者七八年。在此七八年间无日不与男女青年相处,亦无日不为男女青年的求学问题所扰。我对于此问题感到较重要者有两方面:第一是在校的青年无适当的课外读物,第二是无力进校的青年无法自修。

现代的中等学校在形式上有种种设备供给学生应用,有种种教师指导学生作业,学生身处其中似乎可以“不遑他求”了。可是在现在的中国,所谓中等学校的设备,除去最少数的特殊情形外,大多数都是不完不备的。而个性不同各如其面的中等学生,正是身体精神急剧发展的时候,其求知欲特别增长,课内的种种绝难使之满足,于是课外阅读物便成为他们一种重要的需要品。不幸这种需要品又不能求之于一般出版物中。这事实,至少在我个人的经验是足以证明的。

当我在中等学校任职时,有学生来问我课外应读什么书,每感到不能为他开一张适当的书目,而民国十年主持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的经验,更使我深切地感到此问题之急待解决。

在那里我们曾实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道尔顿制,此制的主要目的在促进学生自动解决学习上的种种问题,以期个性有充分之发展。可是在设备上我们最感困难者是得不着适合于他们程度的书籍,尤其是得不着适合于他们程度的有系统的书籍。

我们以经费的限制,不能遍购国内的出版品,为节省学生的时间计,亦不愿遍购国内的出版品,可是我们将全国出版家的目录搜集齐全,并且亲去各书店选择,结果费去我们十余人数日的精力,竟得不到几种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我们于失望之余,曾发愤一时拟为中等学生编辑一部《青年丛书》。只惜未及一年,学校发生变动,同志四散,此项丛书至今犹只无系统地出版数种。

此是十年前的往事,然而十余年来,在我的回忆中却与当前的新鲜事情无异。

其次,现在中等学生的用费,已不是内地的所谓中产阶级的家长所能负担,而青年的智能与求知欲,却并不因家境的贫富而有差异,且在职青年之求知欲,更多远在一般学生之上。即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论,十余年来,各地青年之来函请求指示自修方法。索开自修书目者,多至不可胜计,我对于他们愧不能尽指导之责,但对此问题之重要,却不曾一日忽视。

根据上述的种种原因,所以十余年来,我常常想到编辑一部可以供青年阅读的丛书,以为在校中等学生与失学青年之助。

大概是在民国十四五年之间,我曾拟定两种计划:一是少年丛书,一是百科丛书,与中华书局陆费伯鸿先生商量,当时他很赞成立即进行,后以我们忙于他事,无暇及此,遂致搁置。十九年一月我进中华书局,首即再提此事,于是由计划而征稿,而排校。至二十年冬,已有数种排出。当付印时,因估量青年需要与平衡科目比率,忽然发现有不甚适合的地方,便又重新支配,已排就者一概拆版改排,遂致迁延至今,始得与读者相见。

我们发刊此丛书之目的,原为供中等学生课外阅读,或失学青年自修研究之用。所以计划之始,我们即约定专家,分别开示书目,以为全部丛书各科分量之标准。在编辑通则中,规定了三项要点:即(一)日常习见现象之学理的说明,(二)取材不与教科书雷同而又能与之相发明,(三)行文生动,易于了解,务期能启发读者自动研究之兴趣。为要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我们不翻译外籍,以免直接采用不适国情的材料,致虚耗青年精力,第二约请中等学校教师及从事社会事业的人担任编辑,期得各本其经验,针对中等学生及一般青年的需要,以为取材的标准,指导他们进修的方法。在整理排校方面,我们更知非一人之力所能胜任,乃由本所同人就各人之所长,分别担任。为谋读者便利计,全部百册,组成一大单元,同时可分为八类,每类有书八册至廿四册,而自成为一小单元,以便读者依个人之需要及经济能力,合购或分购。

此丛书费数年之力,始得出版,是否果能有助于中等学生及一般青年之修业进德,殊不敢必,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望读者不吝指示,俾得更谋改进,幸甚幸甚。

舒新城,二十二年三月。

后记

本书编者左舜生(1893—1969),字舜山,别号仲平,湖南长沙人。中国民主同盟发起人之一、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青年党中央执委会委员长。1920年任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主任,出版《新文化丛书》,主编《少年中国》月刊。其主要著作有《万竹楼随笔》《近三十年见闻杂记》等。

全书共分8章,详细记述了从兴中会成立到武昌起义、临时政府北迁的历史,原系编者在复旦、大夏大学任教时的中国现代史料讲义。此外本书每章之末举有参考书目数种,以期能供给读者研究参考之用。

本书初版于1934年1月,由中华书局印刷并发行,收录在《中华百科丛书》中。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为底本编辑整理,底本原附有孙中山等人照片8副,此次按照底本原样影印,另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径改书中刻印错误,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