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为您感悟这种生活哲学。本书由华业编著。
《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丰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字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的人和文都崇尚闲适,所以他特别喜爱李密奄的《半半歌》。他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给今天为生活所累的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为您感悟这种生活哲学。我们学会这种人生哲学,就能呼唤出一个强大、成熟,又有魄力、有修为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风不动我不动、风若动我先动的圆熟境界。这才叫做本色的人生。本书由华业编著。
神话中的仙子是从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倘若一旦犯了戒,就会马上觉得身体像灌了铅块,再也飞不到天上去了。仙子之所以能成仙,虽然说首先得有仙根慧体,但在他修炼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什么?无过于四个字:清心寡欲。因为寡欲,所以省却多少俗世纷扰,才能神清气爽,珍爱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因为清心,所以见风是风,见雨是雨,而不会弄出将风听成是鬼吟哦,将雨当成是离人泪之类种种。然后就会生活得很痛快,少烦恼,自然就长寿,自然就得道成仙了。
天地之间的事物都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曲的不需用钩,直的不需用笔墨描直,圆的不需用圆规,方的不需用角尺,黏合在一起的不需用胶漆,捆缚在一起的不必用绳索,它们自自然然生成这个样子。天地从来不加干预而让万物任其自然。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
应该不经磨砺而志向高尚,不讲仁义而有修养,不求功名而能治国,不处江海而心境清闲,不事养生而能高寿,自然无所不忘,可又无所不有,这样,无为至极而又众美荟萃。
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天地之中的月白风清、春华秋实,或曲或直、或方或圆,并没有谁去为它苦心追求和精心修饰而成为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无心无为中自然达到的。
一个内心自由、舒展之人必然是生活俭朴之人。他去掉了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奢华排场、时髦感觉,而热爱平实单纯的格调和方式。
生活的简朴必然是精神、思想简朴的外化,它使一个人完全褪尽浮华,尽露本色。
思想的简朴是指思维冲破了迷雾、排除了纷扰而达到明朗清纯时的状态。
林语堂有一段话说得极为中肯:“说起来有点矛盾,简朴就是思想深刻的标志和象征。在我看来,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欲求思想明澈已经是一桩困难的事情,然而简朴更需从明澈中产生出来。当一个作家在役使一个观念时,我们可以说那观念也在役使他。这里有一桩普遍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刚从大学里以优异成绩出来的大学助教,他的讲辞是深奥繁杂、极其难于理解的,只有资格较老的教授们才能把他的思想用最简明易解的字句表达出来。”
林语堂强调:“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是文明与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当一种文明失掉了它的简朴性,人们深染习俗、熟悉世故而不再回到天真纯朴的境地时,文化就会到处充满困扰,日益退化下去。”他的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污浊社会中非常明智地保护了自己自然的天性。
平淡像醇酒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朴素平淡,不修饰,不华丽,不以鲜艳浓丽吸引人,但含蕴却深厚丰富,相处久了,越看越有味。
当然,平淡不能淡而无味,否则,平淡就会滑向平庸。外表的平淡必须与内在的深厚结合在一起,这就能使—个人于朴素中见光华,在平淡处显清秀。
这些大致就是简朴的真实境界,只要有与自然相契的精神,你就可以变成尘世的精灵。P3-5
林语堂之于我们,是一种浓重的情结,就像村上春树之于日本,米兰·昆德拉之于捷克,卡夫卡之于奥地利。他们既是本国的,又是世界的。那一抹微笑或是自得,或是青涩,或是疼痛,或是幽默,都已随着文字的变迁深深地植人人们心中,不择水土地生根,发芽,长成。
所以我们完全有资格得意和骄傲,因为我们有一个被公认为超脱又快乐地享受世俗乐趣的林语堂。虽然比起中西古代圣贤,他还没有完全成就那种登峰造极的状态,但这已足够。
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当人们在欲望的追求中逐渐丢失自我,变得贫乏又可怕的时候,如果找个娴静的午后,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带着几分挑剔的目光读一读林语堂人生哲学,恐怕会幡然悔悟,遗恨于自己曾经浪费掉的光阴,而重拾少时的天真与幻想了。
果能如此,你的心灵就还没有被暗黑的俗欲吞食,一切还是皆有可能的。
清朝的李密庵写过一首《半半歌》,有云: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我们学会这种人生哲学,就能呼唤出一个强大、成熟,又有魄力、有修为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风不动我不动、风若动我先动的圆熟境界。这才叫做本色的人生。
工作和闲适,恰如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