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也平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就研究对象而言,四个专题依次涉及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主要文体和作家创作四个方面;在方法上,四个专题虽然以文学史研究为主,但也尽可能地采用新的学术观念,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最主要的是,前面三个专题虽然互不承接,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映现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体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把握;而最后以巴金为个案考察具体作家创作与一个世纪文学之关系,意在通过个体文学生命串起文学史的脉络,并给学生以宏观视野下进行微观个案研究的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
分类 | |
作者 | 辜也平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辜也平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就研究对象而言,四个专题依次涉及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主要文体和作家创作四个方面;在方法上,四个专题虽然以文学史研究为主,但也尽可能地采用新的学术观念,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最主要的是,前面三个专题虽然互不承接,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映现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体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把握;而最后以巴金为个案考察具体作家创作与一个世纪文学之关系,意在通过个体文学生命串起文学史的脉络,并给学生以宏观视野下进行微观个案研究的参考。 内容推荐 辜也平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包括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以及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四个专题,依次涉及文学思潮、文艺运动、文体演变和作家创作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前三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映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以加深学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走向的把握,最后一个专题通过个体文学生命串起文学历史的脉络,并给学生以个案研究的示范。全书以文学史研究为主,同时吸收新的学术观念,运用不同批评方法,并附延伸阅读的参考文献,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题选修课教材,供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 目录 引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范式转换/1 第一讲 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13 一、时代的发展期待和孕育着文学的变革/14 1.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态势/14 2.近代文坛守旧僵化的状况/16 3.文化机制的渐变与文学的变革/20 4.近代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22 5.异域文学营养的输入与接受/27 二、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34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35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38 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41 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45 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47 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49 三、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范式的转换/52 1.文学断裂中的变革期待/53 2.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59 3.现代文学观念的诞生/66 4.新的文学范式的确立/71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77 一、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回顾/78 1.从文学革命到延安文艺/78 2.历史进程中的曲折/85 3.一代作家的历史抉择/93 二、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99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01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04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109 三、新的文学范式的理论规范/114 1.历史叙事的修辞与经典阐释/115 2.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119 3.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125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129 一、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文化变迁/130 1.走向世界的文学梦/131 2.作家社会角色的转变/135 3.人文精神的失落/138 二、叙事的变革:先锋小说/141 1.作为先锋的实验者群体/142 2.元叙事与意义的消解/145 3.其他反传统的叙事实验/153 三、回归与悖离:新写实小说/160 1.“新写实”的命名与界定/160 2.悖离现实主义的真实观/164 3.新写实文本的叙事特征/167 四、新历史小说:虚构抑或写实/171 1.历史、主义与小说/172 2.历史观与新的历史编码/180 3.消解中的虚无与荒诞/186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5 一、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文学思潮/196 1.直面惨淡人生的文学尝试/196 2.追随理想的“革命罗曼谛克”/199 3.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201 4.契合新范式的热情歌手/203 5.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206 二、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209 1.承前启后的家庭问题小说/210 2.现代人格的建构与国民灵魂的重铸/215 3.接受外来与继承传统的有益参照/222 4.解决雅俗文学对峙的成功范例/228 三、二十世纪中国读者与巴金创作/236 1.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237 2.期待视野的超越与巴金的崛起/242 3.团体的指认与个体接受的分歧/248 4.文本外的互动与巴金意义的同构/255 5.召唤结构与巴金文本的历时接受/261 主要参考文献/269 后记/27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