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宝库,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成语故事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凝聚,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学习成语故事是孩子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孩子认知能力,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准确、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神奇的作用。《成就孩子一生的138个成语故事(珍藏版)》收录了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数百条成语,并配以出处、释义、例句及相关故事等,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成语运用能力,还能使其在了解历使、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本书由吴标主编。
《成就孩子一生的138个成语故事(珍藏版)》收录了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数百条成语,并配以出处、释义、例句及相关故事等,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成语运用能力,还能使其在了解历使、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
美丽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纯真的世界,而一本好书留给我们的将是难忘的回忆。《成就孩子一生的138个成语故事(珍藏版)》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跨越了国界、跨越了语言,也跨越了岁月的鸿沟,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讲述着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它象征着人们对纯真世界的永恒守望。
阅读经典,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浸润到孩子们的精神里,一直伴随他们成长,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健全,内心变得坚强,心性变得随和;阅读经典,可以让孩子们懂得爱与尊重,懂得至上的标准和智慧,再面对人生的何种境遇,都不会轻易气馁和厌倦,因为懂得爱的心灵会坚韧而强大。本书由吴标主编。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
一鼓:击一通战鼓。作:振作。气:指勇气。指古代作战开始时,击一通战鼓,以振作士气。现比喻做事时鼓足劲头,一口气干完。
【例句】
我军在解放南京后,根据中央军委“不能让敌人有喘息之机”的指示,一鼓作气地连续作战,解放了镇江、常州、苏州等十余座中等城市。
故事:
公元前684年,齐国派大军攻打鲁国。鲁庄公要出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乡亲都劝他说:“国家大事让吃鱼吃肉的大官去商议吧,你去掺和什么?”曹刿坚持要去,说:“不,那些吃鱼吃肉的人都鼠目寸光,没有什么深谋远虑。”
于是曹刿进宫去见庄公,先问道:“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的军队作战呢?”
庄公说:“我待人不错,凡是衣食等等享受的东西,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给所有的百姓,他们不会因此而跟随您去拼命作战的。”庄公说:“我在祭祀神灵的时候,所用的供品总是有多少说多少,从不撒谎。”曹刿说:“一念之诚并不能代表一切,神灵不会因此而保佑您打胜仗的。”
庄公见说了两条都被否定,便又说:“一切诉讼无论案情大小,我虽然不能调查清楚,作出十分正确的判断,但总是慎重处理,做到合情合理。”
曹刿听到这一条,才高兴地说:“对,这是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好事啊。凭这一点就可跟敌人打—仗了。作战时请让我跟您一起去。”
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带了军队出发。鲁、齐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齐军擂鼓进兵,庄公也想擂鼓迎战,曹刿劝阻他,叫他等一下。等齐军擂过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进兵了。结果,鲁军鼓声一响,将士立刻冲锋陷阵,杀得齐军大败而逃。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又加以劝阻,叫他等一下。说完,他就跳下车,仔细察看齐军战车的轮辙;又登上车的前板,仔细察看敌情,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把齐军赶出了国境。
打了胜仗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那样指挥。曹刿回答说:“战斗凭的是一股勇气。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擂鼓时,他们的勇气已经有所衰退;到第三次擂鼓时,勇气已经耗尽。对方的勇气已经耗尽,我军把战鼓擂响,斗志昂扬,所以取得了胜利。”
接着,曹刿又回答了为什么不马上追击的原因:“因为齐国是个大国,难以猜测到它的计谋,我原先恐怕他们埋下伏兵,假装逃跑。后来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轮辙很混乱,军旗也已经倒下,知道他们是真的战败,所以请您下令追击,将他们赶出去。”
成语“一鼓作气”就源自这段历史。
一箭双雕
【出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释义】
雕: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射中了两只雕。原指箭术高明,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了两个目的。
【例句】
曾国藩走过去,将它(玛瑙)轻轻地捧起,细细地端详着。他想起明天要设宴为多隆阿接风,脸上泛起了一丝冷笑:“明晚我就用这个宝贝,来它个一箭双雕。”(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
故事:
北周末年,河南洛阳出了个射箭能手,名叫长孙晟。长孙晟成年后,当上司卫上士,担任宫内的警卫工作。由于职位很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武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与隋国公杨坚交谈了一会,杨坚对他很赏识,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名将。
当时,北周和北方的突厥通好。双方交往时,都派遣孔武有力的武官担任使者。突厥首领摄图自以为武艺超群,对北周来的使者很傲慢。
北周派宇文神庆和长孙晟为正副使前往突厥。以往总是瞧不起北周的摄图,这回却对长孙晟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执意请宇文神庆让长孙晟留下。宇文神庆只好同意。
摄图很欣赏长孙晟的武艺。从此,他每次出猎,总要叫长孙晟随同。一天,摄图在帐前散步,忽然见远处天上有两只大雕在争一块肉。他马上叫人取来一张弓和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要他连射两箭,把两只大雕射下来。
长孙晟接过弓箭,跳上一匹马,飞驰而去。驰近大雕底下时,他举弓搭箭,嗖的一声将箭射了出去。那支箭不偏不倚,贯穿了两只大雕的胸部,两只大雕顿时双双掉落在地,赢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摄图对他一箭双雕的高超射技赞叹不已,下令对他重赏。
摄图有个弟弟名叫处罗侯,一心想夺摄图的权。他见长孙晟武艺高超,有意派人与长孙晟结交。长孙晟也乘机与他一起出猎,仔细观察突厥境内的山川地势,了解军队布防情况。不久,摄图终于同意让长孙晟返回北周。
公元581年,丞相杨坚废去北周年幼的静帝自立为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长孙晟也受到重用。摄图得知这个消息后,联合其他民族的首领,出兵攻打隋朝,表示要为北周报仇。在突厥住过一个时期的长孙晟,深知突厥和其他民族首领之间矛盾重重,便上书隋文帝,建议离间突厥,孤立摄图。这样过了不久,摄图就忙于和其他首领争斗而退兵了。
摄图死后,他的弟弟处罗侯担任首领。经过长孙晟的劝说,处罗侯的次子染干归附了隋朝。一天,隋文帝为了表示对染干的恩宠,在殿上举行赐射仪式,选择十二名射手分成两队比赛。染干要求与长孙晟编在一个队。长孙晟取来六支箭,箭箭取中箭靶,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正在这时,隋文帝见天空中有一群鹞鹰飞过,遂命人迅速取来十颗弹丸,要长孙晟射下十只鹞鹰。长孙晟弹无虚发,一弹一只,顷刻之间射下十只鹞鹰。
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来历。
一身是胆
【出处】
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释义】
一身:全身。胆:胆量。全身都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例句】
小张精明强干,机智勇敢,一身是胆,是个优秀的侦察兵。
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与蜀国为争夺汉中而打仗,刘备和诸葛亮统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十分恼火,就亲自统率四十万大军到了汉水,准备和刘备决一死战。
刘备和诸葛亮便商议退敌之计,诸葛亮说:“现在曹操由于粮草没有准备好,所以还不敢轻易进兵。此时如果派一支部队去攻打曹营,把曹军的粮草烧掉,便能大大挫伤曹军锐气。”
老将黄忠再三请求出战,诸葛亮便派他和赵云(字子龙)一同领兵前往。
黄忠争打头阵,但曹军早有准备,与黄忠厮杀起来。黄忠前后受敌,被围困未能取胜脱身。赵云便带领几十名轻骑兵杀人重围救出他们。
曹操亲自带兵追赶赵云。赵云寡不敌众,退回汉中营地。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拒敌,不料赵云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
天快黑的时候,曹军赶到。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枪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色,怀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贸然进击,便收兵回营。赵云领兵紧紧追击,杀声震天,金鼓齐鸣。曹军因昏暗难辨,摸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命,死伤无数,溃不成军。赵云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战后刘备亲临军营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赞誉他“一身是胆”。P7-11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它是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结晶,具有言简意赅、结构谨严、凝练含蓄、富于哲理性而又形象鲜明生动,表现力特别强等特点,可在方寸之间传达出丰富的含义,可谓是滴水藏海。因此,成语在人们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功用。
但由于许多成语出现的年代距离今天的生活已经十分遥远,所以某些成语会令人们感到不知其所云,导致误用、错用成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莘莘学子们不得不注意的。
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对成语有深入的理解。要熟练运用每个成语,只是死记它的释义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其相关的背景或故事是必需的,这也是学习成语的关键所在。成语故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民风民俗、道德和理想……人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的阅读,更准确、全面地掌握成语的内涵与用法,还能轻松了解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得到智慧启迪。
本书以“新课标”为依据,收录了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数百条成语,并配以出处、释义、例句及相关故事等,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成语运用能力,还能使其在了解历使、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