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天骏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天俊编著的《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通过对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事业人生的回顾,让我们看到了一百年前的中国土地上曾经活跃过一批怎样的中华儿女,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批人是怎样在新文化运动年代继承和改造着古老的传统文明。早期庚款留学生大都是学习理工科的,回国后大部分都从事科学教育和国家现代化方面的实际工作,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事改造旧文明和建设新文明的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大师和中国近代科学工业的奠基人。他们为什么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开展如此多的工作,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优秀的中西人文素养,他们不仅是一批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也是一代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内容推荐

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出生于科举时代,成长于新旧兼学的潮流中,弱冠之年万里留学,而立之际海外归来,他们崇尚科学,他们博古通今。他们具东方文明的修养又兼有西方文明的人文和博爱精神。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们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以作者(王天俊)祖父王琎日记中的大量原始资料为线索,回顾了庚款留美的历史、第一批庚款留美生成长的道路、他们的海外生活和他们人生奋斗的心路历程。

在对庚款第一批47位同学的事业人生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共性的归纳和个性的分析,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发现。《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也通过一个孙辈对于祖父人生的解读,反思了近代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追思了尚未为世人所真正认识的一代优秀中华儿女和他们的再造文明梦。

目录

杨叔子序

许倬云序

自序

上篇 庚款岁月回眸与反思

第一章 庚子赔款和庚款留学考试

 1.从爱默生到明恩溥

 2.从《中国人的性格》到庚子赔款教育基金

 3.庚子赔款留学生选拔考试

 4.庚款留美第一批录取榜解读

 5.庚款留美第一批师生合影

 6.张之洞和中体西用

第二章 西天取经

 1.中国号邮轮(S.S.China)

 2.科兴学院(Cushing Academy)访问记

 3.王琎日记中的留美生活(1909-1915)

 4.孛可诺松林区(Pocono Pines)的文化碰撞

 5.暑假在康奈尔大学

 6.留美中国学生会

 7.家事、国事、天下事

 8.新旧兼学

第三章 海外归来

 1.融入大变动的潮流

 2.扎根故土、枝繁叶茂

 3.国家现代化的奠基者

 4.《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救国

 5.庚款留学生王琎的著述目录

第四章 共性归纳和个性分析

 1.录取榜中的两大悬念和猜想

 2.庚款第一批中的三个群体

 3.学贯中西、融古通今

 4.秀才科学家

 5.科学格物、国学修身

 6.天堂的笑声

 7.春风秋月

第五章 再造文明的理想

 1.早期海归留学生的历史功绩

 2.恢复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

 3.比较两段留学史的启示和思考

 4.往事回想:与祖父王琎的最后一次谈话

 5.赛先生们的风采

 6.梦的变迁和展望

下篇 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小传

 1.秉志

 2.程义法

 3.程义藻

 4.陈庆尧

 5.陈熀

 6.陈兆贞

 7.戴济

 8.戴修驹

 9.范永增

 lO.方仁裕

 11.高瑾

 12.何杰

 13.胡刚复

 14.贺懋庆

 15.金邦正

 16.金涛

 17.邝煦堃

 18.李进隆

 19.李鸣龢

 20.卢景泰

 21.陆宝淦

 22.罗惠侨

 23.梅贻琦

 24.裘昌运

 25.邱培涵

 26.唐悦良

 27.王长平

 28.王健

 29.王琎

 30.王仁辅

 31.王士杰

 32.魏文彬

 33.吴清度

 34.吴玉麟

 35.谢兆基

 36.邢契莘

 37.徐承宗

 38.徐佩璜

 39.严家驺

 40.杨永言

 41.袁钟铨

 42.张福良

 43.张廷金

 44.张准

 45.曾昭权

 46.朱复

 47.朱维杰

后记

 一、王琏日记真迹照片

 二、我所联系到的庚款留美第一批同学的亲属

 三、关于传记史料

图片来源说明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从爱默生到明恩溥

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百年岁月的风尘,“庚款留美”不过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在奔流向前的过程中溅起的一朵浪花。然而,如果真要对庚款留美的来龙去脉问个究竟,我个人以为还得从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美国人爱默生谈起。

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是19世纪美国的一位传教士、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今天美国人讨论的个人主义、崇尚自然、乐观主义、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理想等概念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爱默生。美国诗人Robert Frost在1958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如果要说出四个最伟大的美国人的话,除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三位总统之外,第四位就是爱默生。爱默生和他的学说本身就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他的思想情操影响了几代的美国人。爱默生热衷于文化分析,致力于促进文化进步。他一直在思考美国意味着什么和美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他说过:“我希望看到的美国不像以前那些国家贪婪、排外、狭隘,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仁善之国。它与所有的国家都和睦相处,为世界人民立法。国家之间就像家庭之间本来就是要互助的。所有的进步都应该依靠脑力,而不是靠暴力或者机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有阴暗和光明两种力量。一部美国的近代史就是由两个美国交织成的历史:一个美国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奴役非洲贩来的黑奴,欺负邻国墨西哥,三K党肆虐,麦卡锡横行……;一个美国如同“冉冉升起的旭日”(富兰克林语),朝气蓬勃,关爱他人,崇尚个人自由,爱好和平。爱默生就是第二个美国的代表。

爱默生本人其实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我们不难从一连串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美国历史名人(明恩溥、老罗斯福、史迪威、斯诺、马歇尔、司徒雷登等)身上,看到爱默生思想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爱默生的思想情操影响了一百多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外交的发展进程。爱默生于1882年去世,他没有看到20世纪,也没有目睹八国联军进军中国的“庚子事变”。然而,他的思想却被秉承他的情操的一代美国人带进了20世纪,影响过前半个“美国世纪”(20世纪)的中美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中两位和他一样有传教士背景的中国通,明恩溥和司徒雷登。

明恩溥和司徒雷登这两个美国人的名字,在新中国的批判家的词典里,一直是文化侵略的代名词。20世纪激进的中国人对于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向来没有好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人的眼里,除了拉希姆山(Mt.Rushmon)上的那四座石头总统雕塑头像之外,没有一个美国人是好人。老一辈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和劣势的情况下,西方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下的文化交流,看起来总是带有侵略性,更何况并非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默生。

随着今天中国人国际地位的提高,在经济、政治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对于自己文明的信心的重新建立,以及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重新接近,也许,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更客观地重新审视中美文化交流的百年历史。从人类文明史的眼光来看,一个民族对于另一个民族的举手投足,并非总是居心险恶。今天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国际灾难出现时的善举,中国近年来对于非洲兄弟的许多无私援助,不也都是出自良知、发自内心的吗?

沾了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光,今天的中国人大半都知道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但很少有人知道明恩溥其人。其实明恩溥对于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不比司徒雷登小。人们都承认鲁迅的一部《阿Q正传》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却很少有人知道,阿Q身上有的却是明恩溥在1893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笔下的中国人的影子。

2.从《中国人的性格》到庚子赔款教育基金  1872年,明恩溥,Arthur。Henderson Smith(1845一1932),在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后,受美国公理会派遣来华任传教士。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由于他曾在偏僻的山东农村生活过二十多年,说得一口流利的山东土话。可能是受到爱默生在1856年出版的《英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启发,他于1894年在中国出版了专著《中国人的性格》①,把自己多年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写进了这本书。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整个西方文化界的重视,直到今天还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参考书。据传当年尼克松和基辛格访问中国之前都曾研究过这本书。1902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日译本时,十分震撼,对这部书做过极高的评价。随后的几十年间,鲁迅多次推崇过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在鲁迅逝世前十四天写的一篇杂文《立此存照》中,鲁迅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日文版)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明恩溥也是2006年《环球时报》编辑部确定的对近现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五十名外国人之一。

1900年的“庚子事变”前后,明恩溥以一个在华传教士的身份亲历了这场敌视西方宗教文化的社会动乱,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绪。与当时为义和团的暴行气愤不已的西方主流媒体的反应不同,当这场文明冲突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去的时候,明恩溥就开始反思,他意识到武力和战争赔款无法消除中西文明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矛盾冲突。P3-5

序言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不是一本常见的资料汇编;这是一份珍贵资料的展现,这是一个文明之梦的追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启思,更是一份中华儿女对民族、对祖国无限深情厚谊的凝聚。在辛亥革命百年、我国建设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这本特有价值的著作的出版,其意义就更加深远了。我应该深深感谢本书作者王天骏先生。

作者王天骏先生是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四十七人之一的王珊先生的长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其祖父王珊先生一百多本日记记载的有关资料及作者对日记与资料的整理和萃取、与有关人员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对这一切的分析与研究而写成的。王琎的日记写于1910年到1966年之间,而且从1924年以后,日记几无间断,作者估计约四百万字。这些日记是写成本书的立足之基。

本书首先是一个文明之梦的追述。正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写道:“庚款留美是一连串复杂历史事件的产物,是东西文明两大板块直接碰撞的结果……它为急需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这四十七位留美生从1909年(辛亥革命前二年)出国,最早归国于1912年,最迟归国于1920年,四十七人全部归国。从1909年到1920年间,清皇权垮台,千年帝制告终,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腐败、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横行无忌,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各种思潮涌现,一批“上承中华文明的传统,外袭西方文明的真谛”而生长在民族危亡的年代、深怀忧患意识的人,他们挚爱自己的民族,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忘我的“文明之梦”。显然“五四运动”的先进分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读一读书中所引的资料,1911年创刊的《留美学生季报》的发刊序中写道:“吾留美同人负笈海外,国人之所期望,父老之所训诲,故无日不以祖邦为念。羡彼北美民国,而欲以目所见耳所闻心所得以为是者,语于吾国人之久矣。”这不就是对文明之梦的向往与追求吗?书中谈到当年率领四十七人赴美的负责人唐国安先生的一个故事,含义隽永。他是三十多年前的留美幼童;1911年清华建校后他是第一任校长,并死于任上;他离开芝加哥三十年了,三十年沧桑,在清朝他是官员,也早留了髭须,而且满颊髭须,当他率领四十七人这个团队到达芝加哥时,他突然将髭须剃光,在学生中引起轰动。有学生戏改贺知章诗《回乡偶书》为:“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衰;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童何处来。”三十年来,他看到美国欣欣向荣,祖国日濒危亡,怎么不寄希望于这批十七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一代呢?希望他们能为实现文明之梦开拓道路。王珐于1915年6月毕业于里海大学,获得化工系学士与工程师学位。他7月10日离美,8月4日抵上海,返国后与家人团聚一个月,就投入工作。除个别人归国后的历史资料作者未查到外,其他人归国后均投入了工作,深期报国,学以致用,努力去开拓文明之梦之途。

本书还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珍贵性就在于资料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王珊日记跨度达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这段时间恰就是我国帝制刚终结至“文化大革命”刚开始这段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年代。以王琎日记作为基础,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梳理、萃取与研究而写出的本书,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四十七人及这个团队有关情况,并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情况。不仅典型地反映了王珊先生的情况,而且兼及而详简不同地反映了其他四十六人的情况。分析本书所汇集的资料与研究作者由此而产生的结论,可以生动而深刻地认识当时我国留学生与我国有关国情。例如,四十七位留美生中,江苏、上海占了二十一位,浙江九位,广东六位,共三十六位,占75%以上;四十七位中二十位来自上海的圣约翰学堂与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这两所学校的占40%以上;这表明地区开放程度与学校所设置课程的关系。四十七位基本上进入美国的名校,例如,MIT十人,哥伦比亚大学八人,哈佛大学七人,康奈尔大学五人,仅这四所就占60%以上,还有进入耶鲁大学的;四十七位中学理工科三十二人,其中工科二十二人,分别占65%以上与45%以上,显然,他们主要是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而去的。他们回国后,绝大多数人都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甚至是有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拓荒者,其中许多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奠基人。本书上篇第三章加上本书下篇,可说对他们作了尽可能详尽的分析与介绍。

重要的是本书还给予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启思,这对于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为值得思考与咀嚼。我国今天面临的形势与当时面临的形势从根本上大不相同了。我国当时积贫、积弱、积乱、积腐,还遭受到列强的欺凌与宰割,华人与狗几乎相等,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欲强加于我国的“二十一条”.正如王琎在1915年3月9日的日记中悲愤地写道:“战既不能,守亦不能,而和亦不可”,“神州陆沉,伊谁之责?”面临丧地、丧权、辱国乃至亡国之患,令人忧愤交加,痛心疾首。而今天,我国正以惊人撼世的力度、前无古人的速度,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然而,正是在这迅速崛起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难题,特别是国内外的许多“两难”问题;尤其严峻的是,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一直认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认真与正确地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如何严肃与有效地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我赞成作者在“自序”中表达的观点:“倘若我们不能继承自己传统的长处又无力判断西方文化的弊病,我们会有‘缴械投降,全盘西化’的危险。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倘若我们>中动多于思考,盲目多于理性,我们也会有故步自封的倾向。”

事物是在对比中认识的。首先,我们来读一读王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欲以武力强加“二十一条”于我国的危急局面,在1915年2月26日与3月19日日记里各写的一首七律诗:“漫歌漫哭未消愁,潦倒残生学寒鸥。空有泪倾沧海水,奈无剑砍佞臣头。苍生有十艮凭谁吐,大地无光白日收。孤负男儿好身手,不登戎堞但登楼。”和“莽莽神州劫未回,奇兵一夜渡江来。金瓯碎后殊难补,大树枯时更被摧。报国尚存头有血,壮心未许志成灰。读书社会虽难益,莫负沙场酒一杯。”又正如作者分析3月13日日记后认为,王琎从报道中得知日本已进兵中国,开始与同学讨论向庚款留学负责人申请路费,回国共赴国难,并以我国历史上的英雄烈士,如程婴、南霁云、楚霸王、子路与文天祥的故事,激励自己,也应该视死如归。我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庚款第一批留学生学贯中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这批留学生1909年出国时,年龄从17岁到25岁,受到了十分完全的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他们在全面接触西方文化时,时时都会同民族文化与传统进行对比,以决定取舍融合,以求再造中华文明,谋求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我想到,1982年,我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时,有几位热爱华夏故土的美籍华人教授对我讲:“大陆教育有缺陷。你看到美国的大陆留学生,abe很好,xyz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甚至连《史记》、《资治通鉴》、《老子》、《论语》等书名都不知道,将来他们怎么能够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服务?”批评得很形象、很深刻。abc好,外语好;xyz好,业务好;懂得美元、英镑,个人经济利益计算得很清楚;不太了解长城、黄河,对祖国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至于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连书名都不知道,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甚至一点也不了解,这样的人,对中国、对中华民族、对哺育他的故土能有深厚的感情吗?能有深刻的认识吗?就是到了前几年,有所招收二本高考生的省属高校,在一次对它的一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有关人文知识的测验中,竟然冒出《红楼梦》是鲁迅所著不少这类大笑话。

那么本书给予我们一个什么耐人寻味的启思呢?应该说,这个启思就是一个危警,危警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可能的中断!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社会;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种族而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文明而存在、延续并发展到现在,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体现这一文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丢失自己的中华民族文化,其后果就是作者所忧虑的“缴械投降,全盘西化”,这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民族是极大危害,其实,丢失人类社会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对全世界的和谐、合作、繁荣与发展也十分不利。这个启思其实还内含了一个危警,即在科学技术(也可以说科学文化)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的今天,轻视乃至无视体现价值理性人文文化的深远价值功能,人类社会将会陷入自我埋葬的陷阱。在《科学时报》2010年6月17日A3版,该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在《野蛮与文明》一文中所提出的论点很值得一再深省:“今天危及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相反,追根溯源,它们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而今价值理性的贫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继续回避价值理性问题,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引出困境,其结果必然是‘文明史’将因‘无明’而告终。”“无明”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愚昧”,在此可引申为“无文明”。以“无明’’而告终,即“文明史”走向反面。其实,在世界上早有类似的看法,例如,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1970年物理奖得主、瑞典等离子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危警对于我国是否能持续发展也是同样适用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就在于高度重视价值理性。

从上面所讲的两点启思,我更深信我一再提出的论点是对的:“在科技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文化,没有优秀传统,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我们既要背靠五千多年的传统,又须坚持“三个面向”;不背靠,就会自我埋葬;不坚持,就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可以认为,作者花了大量心血撰写本书,正体现中华儿女对民族、对祖国深情厚谊的凝聚。尽管从本书占有的历史资料出发,对我国历史与现实情况的了解,不可能每一个人能完全一致,从而对本书所做的某些分析,也不一定同一些读者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对民族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我国持续发展的挚望,对中华儿女应有的重任,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读了本书,我更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前进的征途上,不管有多大困难与险阻,中国人民一定会继续学习,不断总结,秉承与弘扬先驱者的宏愿,继续长征,进一步超越今天,去夺取一个又一个更大的胜利!

感谢作者,谨为之序。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不是一本常见的资料汇编;这是一个文明之梦的追述,这是一份珍贵资料的展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启思,更是一份中华儿女对民族、对祖国无限深情厚意的凝聚。

——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

书中提到的许多庚款第一批的老先生都是当年我所熟悉的前辈。几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社会再也没有培养出像早期庚款留学生那样具有中西兼学素质的人才,这不能不算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遗憾。

——化学家,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

新文化运动时期老一辈人的努力是否还会在未来的中国得到传承,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

中国早期留学生中的许多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和学科开创人,他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为现代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并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是振兴中华的历史功臣。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柯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