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不简单的老师,因为他不仅仅在教学生作文,还在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教育,更是引导学生怎么一步步做个好人。正如他所言,“美德”是圣人定的,是太阳;但是“心灵美”,则是我们内心的一缕光亮,谁都会有的,我们应该时时挖掘自己灵魂里的这些美好与温暖。有时“忘记”自己的好而矫情地或者习惯地去讴歌别人的“美德”,其实是一种对责任的推移转嫁,好让自己一直只是扮演一个美德的鉴赏者、受益者,而不是承担者。
我们每天都面临美德甚至公德的考验,但是,考验之前,我们应该好好呵护内心的那一点点光和美,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天变坏一点点”,而是一天变好一点点。
经典心灵学,是以国外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国内情感专家丰富经验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给予读者最权威最精准的心灵指导和慰藉。
《每天变好一点点》系列丛书,是博采雅集图书公司推出的首个经典心灵学书系。首部主打书《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是著名情感作家罗西依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条从痛苦的私欲折磨到心灵圆满的道路。让我们随着两位心理学大师指明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完美幸福的生活。
第一章:本我——我们那些最原始的欲望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一层:生理需求——子曰:食色,性也。吃饱穿暖是最低要求
肉体 高考前夜我还做了那好事
不装“受害者” 做王,先从做爱开始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二层:安全需求——安全感、不被限制的生活和自我保护
(1)安全感的需求
飞行恐惧 躲避是最危险的
乱世 对待一个橘子的好
男人打架要有女人在场 一样的危险
(2)自由的需求
高贵的自由 没有钥匙的锁
自由的寂寞 案头放一盆沙子
死心的大鲨鱼 痛快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感觉
周瑜为什么比诸葛亮性感 清心
和谐也要靠异性
(3)对自己的保护
相信上帝,但是别忘了锁门 伪装的坏人
忍术冠军 记忆的美妙
仇恨的种子 私心最重
水回到泉里 我没有那么好
刻薄的人是因为不幸福 口头禅出卖你的内心秘密
中国新穷人的5个标签 美国回来就是傻瓜毕业
装嫩是种美德 我愿意是一头幸福的猪
第二章:自我——我们需要爱和归属感,我们也愿意付出爱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三层:社交需要
(1)归属感
与优秀的人为伍 乌合之众
和你一样与众不同 虎落平阳与犬“戏”
上帝的惩罚 用“我”造句
经典的朋友 伸手即是爱
独一无二的柠檬 一路小跑着回家
我们的米我们的爱 繁花散尽
寂寞是第二颗糖 你需要一个异性
真挚的幸福 讨人喜欢
(2)爱
爱情是人生之本 爱在一起
爱以致用 每个人心里是不是都有一张爱情纸条
有一种爱叫习惯 十指蔻红是旧爱
上帝应该是位异性 友情的窗
左脑爱自己,右脑爱他人 友谊是用来丈量距离的
路边有个幸福的女人 两个人的时候
感谢缘分 斑马线上爱情机遇
找回的戒指分送的玫瑰 爱到死不了
阿甘都知道什么是不爱 因为爱你所以突然轻浮
我担心的是哪天我不再爱你 咫尺,然后天涯
绽放15天的花朵 最简单的感动
你的幸福盈利了吗? 不辜负那甜
那个光辉的烤地瓜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四层:尊重需要
(1)自尊
自尊是种高贵的玻璃器皿 重拾自尊
容颜 小心你的光芒
蚂蚁没有问题 月光晒谷
讨厌一个人很花时间的 农民亲自种的苹果
仪式是吃饱撑后那些神圣的无聊
(2)被尊
大家都对我投来敬佩的目光 位尊者要可爱
有一些中国长得最励志的人 善非常简单
傲慢的“我们” 真挚的呻吟
狗盛 樱桃也伤心
给乞丐下的精美请柬 每个人都有表演之痒
炫耀 久不见牡丹,于丹就成了牡丹
(3)选择权
痛快地选择喜欢韩寒 母老虎的范
光明让我们仰望 赶紧幸福
有忘记的自由 好东西不是得到而是学来的
闭着眼睛照镜子 选择自己的长处
比较的笨 很不幸,你有两块手表
花心比专心痛苦 喜欢
冠军的申诉 令王小丫感动的错误答案
黄金枷锁 免费的阳光
苹果的诱惑
第三章:超我——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博爱的,理想的,完善的我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五层:自我实现
(1)智慧
“秒杀”的智慧 信
穷人最缺的是野心 石头的皱纹黄金的微笑
上帝发牌我出牌 牛顿的苹果
越过牡丹看见玫瑰 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每天的成绩单 看尘埃飞舞
心海无边 帮助的心
(2)道德
因为对,所以高贵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匹正义的狮子
机遇女神是个需要你帮助的人 心里有阳光,手里有大钱
念旧是美德 一颗善心就是一颗星
只要你真就好 一只流浪的狗
(3)价值观
穷人是上帝给的礼物 打倒“穷二代”
只蓝给自己看 最美的礼物
忘我 梅是浅笑,荷是清笑
中国式闲愁 减去一笔
浪掷的时光最美 伤感是偶袭的花香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自己最基本最直接的欲望。本我是一切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它给了我们最原始的快感,无拘无束,却也带来了很多的危险。甚至伤害到了社会和亲友。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一层:生理需求——子曰:食色,性也。吃饱穿暖是最低要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最不可避免的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人才能有其他追求。
肉体
大学时候,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阿肉”,因为我常常做一些肉麻的事情,说一些肉麻的话,唯肉是举。当时校内流行语是“要吃米找万里(时任副总理),要吃肉找阿肉!”
在贫寒的大学里,我很喜欢这个富足的称号。毕业后,就永别了它。
今天突然说“肉”,是因为一友人说到她为肉所困。她略肥,也叫富态,近中年。最近交了个爱她的小朋友,25岁。“芳泽”是好词,但只可形容丰满的女人。这是那小弟的话,他赞美我的朋友肉肉的,很富饶,丰盛,香艳。他们是在一商务会议后吃自助认识的,在我朋友驻足一排甜点前犹豫挣扎的时候,他愉快地递给她夹子,微笑里是赞美与鼓励:“你有一种盛世的光芒,比如杨贵妃!”
我的友人很享受他有的放矢的恭维,以及后面展开的爱情追逐戏码。
过去,她天天苦恼的就是那不断堆砌的肉,减肥,成了她的生活重心。现在,遇见伯乐型小情人,不仅肯定她的肉,还变本加厉鼓励她再肥美些,她忍不住疑问:“你不会是在吃蟹吧?还肥美第一!”他不笑,酷到底,发挥说:“所谓秀色可餐,不肉怎么美?”
友人现在为难的是,广大受众是喜欢瘦一点的,而这个小众口味的情人则希望她更胖一些,肉感是性感,她不知道心理天平要往哪里倾斜。
我的建议是,满足小情人的吧。别人怎么看你,都不会跟你上床,抱成一团到天明,所以迎合现在的小情人是当务之急。再说,人到中年了,爱情非常珍贵,难得有这样的有识之士抬爱,就让他吃不完兜着走吧!
我最近也无法阻止地胖着。为了显得身板好,平常都挺胸收腹,很累。现在也想放松肚腩,即显腐败肚。有个熟女前天瞧着我暧昧不明的肚子良久,说,其实男人有肚子,也很有范。我终于可以松了皮带。
想当年,人比黄花瘦,穿牛仔裤,都要在后裤袋里塞一些纸,以作弊。今非昔比。人老珠黄,还罪加一等,胖。
当然最理想的境界是,“看起来瘦瘦,摸起来肉肉”,这个对我来说很难。因为我的脸天生易胖,体重每增加1斤,其中有半斤是扎堆在脸部,跟中国文化人扎堆北京似的。后来,我发现笑着会让自己的脸显瘦。歪打正着,我就无意成了一个阳光大叔,常笑。
所谓灵肉,定有挣扎。人到中年后,要豁达,其中一个是学习悦纳自己不听话的多余的肉。有时无聊,洗澡,摸到肉,仍然爱恨交加,看来不是那么轻易就放不下那些肉,毕竟还是凡夫俗子。
不过,肉,绝对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所以新闻发言人基本都略胖。
有一天,如果我对自己的赘肉不在乎,那才是真的悲哀,说明放弃了自己,也放弃了一颗蠢蠢欲动的企图心。
高考前夜我还做了那好事
上世纪,1983年7月,远如古代,我高二毕业(当年高中是2年制),懵懂如初夜地参加高考。
读的是理科班。其实我内心喜欢的是文科,但是虚荣,因为那年代一般差生才无可奈何报考文科;为此我付出了沉重代价,落榜。
记得那天上午,艳阳,我还在田间帮父母干农活,有人跑来说,高考分数出来了,我听起来像是说日本鬼子进村了!于是父母激动逼我去学校看“榜”,我有些怕,慌乱,心里知道考不好,于是行尸走肉地去了,穿着拖鞋,一身泥土,戴着斗笠,从田地里直接走路去学校,5华里,大概。
我已经忘记了总成绩是多少,但物理耻辱性的39分,仍记忆犹新。
在我看来,学生时代,成绩好坏,取决于你对性的管理能力。我必须承认,我太“率”性,意志薄弱。
高考那几天,我们是集体住县城宾馆的,生来第一次。
值得说明的是,就在高考最黑暗的前夜,我居然还很不靠谱地做了那种好事,就是“嘿咻”啦,至于和谁做,就不说了。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惊心动魄,好大的胆子。无知无畏,少年轻狂,情欲高涨,不懂得悬崖勒马!
那个时代,在那样磨刀霍霍的高考氛围里,居然有这样的胆子与闲心,我有些敬畏那时候的我了!
也许那也是减压的一种?记得我采访过一贫困大学生,他谈了很多“光明积极”克服贫困的事情后,也“实不相瞒”,他能度过那些焦灼困苦的日子,也赖以一些“性事”的排遣,那时他与一个大他10岁的女士有密切性往来。
我是早熟的,性早熟。所以长不高,因为生长素与性激素是成反比的。我在小学2年级的时候,就暗恋一个高年级语文老师。心气斗志颇高,我现在发现,情欲也是一大资源,甚至是生产力,关键你要适时转化它,而不是围剿或者扼杀它。庆幸的是,我还算顺利地度过那挣扎、跌宕的少年烦恼期。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喜欢隔壁班的一同学。某周末,在家煮了一个鸡蛋,回学校的时候,想带去给心上人吃。结果走在半路就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经受不住那香气,循序渐进地剥着它吃掉了……后来,看电影“美国往事”,里面也有一个情节,男主角小时候买了一个美丽的小蛋糕要去拜会、进贡他的姐姐型“恋人”,坐在她门口等她洗完澡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蛋糕上用于点缀的鲜红樱桃的诱惑,大煞风景地吃掉了!P1-4
每天变好一点点
罗西
一位老派语文老师,他根据课文后面的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篇主题为“心灵美”的文章。老师强调说,最好的作文应该是写“我”,这样才真实可信,感人,而且也好写。可是,学生总觉得那样的“美”好象不属于普通人,所以大家还是没有听进老师的启发,习惯性地一窝蜂地大写张海迪、雷锋等人的心灵美或者干脆虚构一个“好人”。
一周后的作文课,老师发下作业本之前,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美德,诸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之类的。老师的举动,令学生们不解与困惑,之后老师在这所有“美德”的后面,续写:“以上种种,没通过考验前,通通不是你的!”
“但是,遗憾的是,同学们的作文里,没有一个人敢写自己心灵美。为什么呢?”老师突然转身开口问大家。没有人回答。老师进一步问:“大家想想,‘美德’与‘心灵美’是同一个概念吗?”
大家这才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根据老师黑板上写的话,说:“因为我们的美德还没有经过‘考验’,所以没什么好写!”
有的说:“美德范围更大,心灵美则更小。”
“对!美德往往是对他人的肯定,也可以说是种要求。但是,心灵美,谁都有,一件小事里,都可以透视出一个人的美。为什么不好好想想自己心灵深处的美?”老师终于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意所在。
这是一位不简单的老师,因为他不仅仅在教学生作文,还在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教育,更是引导学生怎么一步步做个好人。正如他所言,“美德”是圣人定的,是太阳;但是“心灵美”,则是我们内心的一缕光亮,谁都会有的,我们应该时时挖掘自己灵魂里的这些美好与温暖。有时“忘记”自己的好而矫情地或者习惯地去讴歌别人的“美德”,其实是一种对责任的推移转嫁,好让自己一直只是扮演一个美德的鉴赏者、受益者,而不是承担者。
我们每天都面临美德甚至公德的考验,但是,考验之前,我们应该好好呵护内心的那一点点光和美,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天变坏一点点”,而是一天变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