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疗,即脊椎疗法,具体是指通过对脊背及脊椎两旁的有关穴位施行推拿、按摩、指压、按压等手法,以达到矫正脊椎病变。进而诊断、治疗疾病的疗法。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生过病,如果只是轻微的感冒或头痛,可能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就会不治而愈,但是也有一些腰痛、胸闷等症状虽在临床中经过反复检查,但一直未能发现病因,因此无法医治,像这些未能发现病因的症状,其病根就可能在脊椎。
脊椎又称脊柱、脊梁骨,是人体的中轴和运动的轴心。成人的脊椎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从侧面看则为s形,即颈椎和腰椎向前凸,胸椎和骶椎向后凸,这些弯曲增加了脊椎的弹性,减轻了行走和跳跃的冲击与震荡,保护了脑部和内脏器官。因此一旦脊椎出现扭曲,人体的状态就会随之改变,如颈椎有问题,头就会抬不起来,甚至会头晕、头痛;而胸椎有问题,人就会含胸扣肩,自然容易弯腰驼背,很难有轩昂的气质。更重要的是,由于脊椎与许多器官和内脏相连,所以当脊椎错位时,与之相关的器官和内脏就会产生功能紊乱,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如心率紊乱、顽固性失眠等症状的病因就是颈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而消化性溃疡则与脊椎损害的符合率最高,这些由脊椎病变发生的疾病也被形象地称为脊椎相关疾病,甚至被称为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病因之一。
正因为脊椎在人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强调脊椎治疗的脊疗也就出现了。所谓脊疗,是指通过推拿、按摩、指压、按压脊背及脊椎两旁的有关穴位,来矫正脊椎位置异常,从而诊断、治疗疾病的疗法。在众多医学疗法中,脊疗结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优点,不仅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致畸、致变作用,也没有针灸对皮下组织的损伤,因此被认为是无创伤的医学。
作为一门强调外在力学的疗法,脊疗在治疗过程中往往给患者以舒适的感觉,对许多疾病也有着显著的疗效,因而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受到了普遍欢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办了500多所按摩学院,拥有2.5万整脊师。至今,脊疗已成为一门新兴的通用医学,在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脊疗热潮正在兴起。
脊疗的历史渊源
古老的医学
中国脊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的医书中已出现了脊椎异常症状和治疗方法。此后,中国脊疗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脊椎疗法。
从很久以前,中国的医师就认识到了脊椎的重要性。在中医脏象学说中,有“藏诸内,必形于外”的说法,指出了脏腑藏于体内,其活动必定会通过外表的症候表现出来,如果脏腑发生病变,那么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经络达于体表,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脏腑有病,则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而在体表中,背部属阳,为胸中之府,与心、肺、脾、胃、肝、胆等器官相连,脏腑的病变会通过经络传到脊背,脊背的病变也可以影响经络,即所谓的“五脏之系,咸附于背”。
早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就已经被记录下来,并针对这些症状提出了按摩、针灸、内外用药等治疗方法。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介绍了牵引、屈伸、摇振、旋转等方法,并用之来治疗颈、腰疾病。公元640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用压膝抱头肩牵、过伸复位来治疗腰椎急性扭伤。此后,李仲南、危亦林都有相关著作问世。宋元时期,脊椎疗法在中国十分盛行,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整脊的“铃医”。公元1815年,胡延光在《伤科汇纂》中指出了用腹部枕缸法来治疗脊椎过伸型骨折脱位,此时,中国传统医学已形成了包括牵引、旋转、过伸、屈曲等内容的系统整脊疗法。 公元1746年,中国学者高至凤编著了《骨继疗法重宝记》,将李仲南的颈椎悬吊牵引法传到日本。公元19世纪初,日本的二宫彦可来到中国学习整骨术,并编著《中国接骨图说》来介绍中国的整脊技术,为中国脊疗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虽然脊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的广泛传播还是始于美国。公元19世纪末,美国的柏墨尔意外地通过矫正脊椎使病人恢复了听力,此后,他创立了整脊疗法学会,开始传授脊疗理论及治疗手法。此后,脊疗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流传,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