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录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目连变、福田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宝雨经变、戒律变、梵网经变。八大经变反映的不全是报恩思想,有的讲佛弟子与外道斗法,有的宣传佛教戒律,但它们的出现或是一定时期佛教思潮的反映,或与当时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有关,或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揭示了不同时期佛教传播的情况,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收录于一卷,以飨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解读敦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卷收录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目连变、福田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宝雨经变、戒律变、梵网经变。八大经变反映的不全是报恩思想,有的讲佛弟子与外道斗法,有的宣传佛教戒律,但它们的出现或是一定时期佛教思潮的反映,或与当时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有关,或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揭示了不同时期佛教传播的情况,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收录于一卷,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徒? 本书根据《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改编。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目录 前言 反映中国传统伦理的八大经变 第一章 报恩经变 1.宣传报恩思想的《报恩经》 2.《报恩经》为何流行于中国? 3.佛陀为何宣讲报恩经? 4.《孝养品》故事 5.《论议品》故事 6.《恶友品》故事 7.报恩经变为何在敦煌出现? 8.中唐报恩经变 9.晚唐报恩经变 10.五代、宋报恩经变 第二章 父母恩重经变 1.《父母恩重经》为何流行? 2.敦煌父母恩重经变 3.大足宝顶山父母恩重经变 第三章 目连变相 1.目连救母故事 2.目连变文 3.目连变相 4.目连故事如何世俗化? 第四章 福田经变 1.佛经中所称的福田何解? 2.中、印福田思想有何不同? 3.福田思想为什么在中国流行? 4.《福田经》如何宣扬福田思想? 5.现知仅有的两铺福田经变 6.为什么绘制福田经变? 第五章 劳度叉斗圣变 1.劳度叉为什么与舍利弗斗法? 2.劳度叉斗圣变文和变相如何相互影响? 3.劳度叉斗圣变出现于何时? 4.劳度叉斗圣变成熟于何时? 5.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如何布局? 6.晚唐劳度叉斗圣变有什么特点? 7.五代、宋劳度又斗圣变 8.为什么出现劳度叉斗圣变? 第六章 宝雨经变 1.内容庞杂的《宝雨经》 2.唐代为什么再译《宝雨经》? 3.宝雨经变如何图解经文? 4.宝雨经变如何反映初唐气势? 第七章 戒律变和梵网经变 1.名目繁多的戒律 2.宣扬大乘戒律的《梵网经》 3.敦煌戒律画如何发展? 4.为什么出现梵网经变? 5.梵网经变绘了哪些内容? 6.梵网经变为什么是敦煌画院的杰作? 附录 敦煌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报恩经变 1.宣传报恩思想的《报恩经》 《报恩经》全称《大方便佛报恩经》,也称《大方便报恩经》,是广大方便、酬报恩德之意,就是宣传佛教的报恩思想,即上报三宝(佛、法、僧)恩,中报君亲恩,下报生恩。 《报恩经》有一卷本和七卷本两种译本,但一卷本古已失佚,七卷本遗传至今,但也失译人名。全经有《序品》、《孝养品》、《对治品》、《发菩提心品》、《论议品》、《恶友品》、《慈品》、《优波离品》、《亲近品》9品。 《报恩经》在中国非常流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有《报恩经》写本48件。正因为《报恩经》受到中国信众的极力推崇,报恩经变也随之产生。敦煌壁画中有35铺依据七卷本《报恩经》绘制的报恩经变,最早的出现于盛唐,吐蕃时期逐渐增多,一直延续至宋代。所绘故事内容,结合当时历史的需要,主要选择以忠孝、报恩为内容的《序品》、《孝养品》、《恶友品》、《论议品》及《亲近品》,并且由于《序品》是《报恩经》的缘起,在经文中有特殊的地位,在报恩经变中一直被绘于说法图的正中下部,对整幅经变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报恩经变最早出现于何时,目前难以考定。从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宠铭并序》中“昔者如来追福有报恩之经,菩萨去家有思亲之供”的记载来看,可能在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就有报恩经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记载,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玄奘为唐高宗太子满月呈献“报恩经变一部”。《大唐福州报恩寺多宝塔碑记》记载该寺北壁绘报恩经变相。此外,敦煌遗书有《佛说报恩经讲经文》(原名《双恩记》)。根据这些记载,唐代报恩经文和经变可能已经相当流行。 虽然文献中有诸多关于各地绘制报恩经变的记载,但就目前所知,报恩经变仅见于敦煌石窟。值得一提的是,《恶友品》、《孝养品》中提及的善友太子和须闍提太子故事属于本生★故事,早在《贤愚经》已有记载。据《贤愚经》绘制的须提阁本生故事画和善事太子入海本生故事画,在敦煌北周296窟及中国新疆克孜尔石窟已有绘制,但表现形式均与报恩经变内的同名故事有异。 2.《报恩经》为何流行于中国?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人中土时遭遇了中国传统思想、王道政治、民族习俗等因素的抵抗和排斥。佛教要在汉地扎根,就必须依附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伦理道德的要求。 佛教与儒学在思想上的最大矛盾是出世主义与忠孝伦理观念的矛盾。佛教认为家庭和世俗社会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故重出世解脱,不受世俗礼法道德的约束。儒家认为僧人出家修道,是背离父母,割爱辞亲;超出世俗统治政权之外,是无父无君;超脱现实社会,是不受世俗礼法道德约束;从而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些都与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支柱一一忠君孝亲相矛盾。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出现了儒、佛之争。 南北朝时期佛教初传中国,儒、佛极激烈。为了适应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教极力调和儒、佛的关系,强调二者的一致之处。因此,一些佛教学者删改、编撰出符合儒家伦理观念的经典。《报恩经》就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该经不但极力宣传佛教的报恩思想,还迎合儒家的忠君爱国、孝顺父母的传统道德观念。经文中说“报恩福田”为三福田之一,佛为大福田,父母为最胜福田。经文中还以一些本生因缘故事,讲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及具足戒、发菩提心等报恩行为。 P19-23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望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