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熊入梦、请自隗始、宰相失人、知人善任、知人则哲、济世之才、识时务者为俊杰、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志大才疏……本书以成语典故为切入点,引领人们感悟用人智慧,借鉴用人经验,领会用人真谛,品味人生道理!
本书适合领导干部、各类单位的管理者和对用人之道有兴趣的有识之士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语故事中的用人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李刚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飞熊入梦、请自隗始、宰相失人、知人善任、知人则哲、济世之才、识时务者为俊杰、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志大才疏……本书以成语典故为切入点,引领人们感悟用人智慧,借鉴用人经验,领会用人真谛,品味人生道理! 本书适合领导干部、各类单位的管理者和对用人之道有兴趣的有识之士阅读。 内容推荐 治国之道,唯在用人。古人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在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用人智慧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并由此积淀成了大量的成语典故。 本书以成语典故为切入点,引领人们感悟用人智慧,借鉴用人经验,领会用人真谛,品味人生道理!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一扫枯燥陈腐之气,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领略古人的用人智慧,受到教育和启迪。 本书适合领导干部、各类单位的管理者和对用人之道有兴趣的有识之士阅读。 目录 识人篇 一、飞熊入梦思贤才 知人则哲创伟业 1.飞熊入梦 2.请自隗始 3.宰相失人 4.知人善任 5.知人则哲 二、伯乐一顾辨真伪 知人善察见功力 1.伯乐一顾 2.察言观色 3.高阳酒徒 4.观过知仁 5.疾风劲草 6.人心难测 7.一鸣惊人 8.以容取人 9.知人善察 三、出类拔萃是俊杰 鸡鸣狗盗无弃才 1.辩才无碍 2.材高知深 3.出类拔萃 4.大雅君子 5.鸡鸣狗盗 6.济世之才 7.识时务者为俊杰 8.文武兼备 9.雄才大略 10.志大才疏 选人篇 一、披沙剖璞广视野 尽入彀中聚英才 1.白衣公卿 2.沧海遗珠 3.夹袋人物 4.尽入彀中 5.旁求俊彦 6.披沙剖璞 7.人尽其才 二、才德兼备立标准 循名责实明优劣 1.才德兼备 2.黜陟幽明 3.祁奚之举 4.汝南月旦 5.山公启事 6.贤良方正 7.循名责实 三、楚材晋用觅英主 求备一人失贤才 1.楚材晋用 2.毛遂自荐 3.弃瑕取用 4.求备一人 5.下逐客令 任人篇 一、奖拔公心众人服 任人唯贤事业兴 1.黄钟毁弃 2.奖拔公心 3.任人唯贤 4.用非其人 5.由窦尚书 二、量才录用善任使 不拘一格降人才 1.版筑饭牛 2.不拘一格 3.大器晚成 4.后来居上 5.后生可畏 6.量才录用 7.颜驷不遇 三、三槐九棘定官位 房谋杜断优结构 1.房谋杜断 2.三槐九棘 3.燮和之任 4.重厚少文 四、使功使过重策略 使贪使愚讲艺术 1.匏瓜空悬 2.人心如面 3.使功不如使过 4.使贪使愚 5.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6.用非所学 御人篇 一、得人死力善御人 兔死狗烹失人心 1.得人死力 2.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3.兔死狗烹 4.外宽内忌 二、楚王绝缨赦小过 推心置腹与人交 1.不痴不聋 2.楚庄绝缨 3.善与人交 4.推心置腹 5.雍齿封侯 三、深藏若虚辨忠奸 蜂虿有毒防小人 1.蜂虿有毒 2.口蜜腹剑 3.深藏若虚 四、规矩绳墨能治吏 赏罚分明服群臣 1.恩威并行 2.规矩绳墨 3.好行小惠 4.赏罚分明 后记 试读章节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小时因长相十分俊美,被唐太宗召人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后被高宗李治召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她才智过人,足智多谋,善用心机,辅国政数十年,受到太宗、高宗两代帝王的欣赏和重用,并最终做了女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武则天在位期间,曾经任用酷吏,严厉镇压政敌,弊政颇多,但她更重视人才,善于使用贤才,曾先后颁布了《求贤制》、《搜访贤良诏》、《求访贤良诏》等诏令,并多次对大臣们说,我唯恐那些杀猪捕鱼的人中有贤才被埋没,山泽园林里有贤才被遗弃。因此,她诏令各州长官都要举荐贤才,不然就是失职。 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中宗即位后,临朝称制。不久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后又迁庐陵王于房州,宗室诸王也相继被斩杀。她的所作所为日益引起唐朝旧臣的愤怒。他们不甘心坐视高祖和太宗创下的基业被一个女人篡夺。首先举起讨伐武后旗帜的是徐敬业。这个徐敬业当时叫李敬业,是在朝中和军中具有极高声望的故相英国公李■之孙。徐敬业此时因坐赃被贬,由眉州刺史左迁为柳州司马。他对此心怀不满,怨恨不已,聚集了一批同样因贬丢官的人,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在扬州起兵谋反。几天之内,响应者就达十几万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包括在内,他被徐敬业任命为谋反军队的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骆宾王是一位大才子,浙江义乌人。七岁能属文,尤妙五言诗,时人称其为“神童”。他七岁时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以其描写生动,刻画形象而为童叟传诵。由此可见其人之早慧,其文之才气。其长诗《帝京篇》文辞清丽,意象生动,意蕴丰富,时人以为绝唱,曾在长安、洛阳等地广为流传。但此人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拜奉礼郎,因事被谪,不久,奉命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仪凤年间,先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获罪入狱。在狱中写诗咏蝉,其中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他遇赦获释。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他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久,他弃官而去,云游各地。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的坎坷经历,埋下了他反武则天的伏笔。因此,当徐敬业谋反之时,邀请他参加,他便欣然同意,并写就了著名的《讨武■■》(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煌煌檄文,文辞甚美,理直气壮。徐敬业据此传檄至京师,历数武后罪恶。檄文痛斥武后“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檄文读来气势磅礴,文辞犀利,揭其隐私,数其罪行,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尽管骆宾王在檄文中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可当她看了檄文以后,却报以微笑,尤其当她看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句子时,不禁击掌叫绝道:“真是好文章啊!”接着她转脸问宰相:“这是何人所作?”宰相回答:“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不禁感慨又带着责备和遗憾的口气说道:“这样的人才,怎能使之沦为叛逆!这都是你宰相的过错啊!”武则天责备宰相眼光不够,没有发现更没有使用此人,足以表明她把人才看的比自己的声誉还重要。后来叛乱平息,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但武则天对骆宾王仍念念不忘,为他的文才所折服,并命人多方寻找他的作品,最后找到了十卷,使之传之于世。 武则天之所以能代唐称帝,创立周朝,将男权天下变成女人统治的天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善于识才,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并委以重任。从她对骆宾王的惋惜并责备“宰相失人”就可见一斑。后来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大批的才俊之士不断涌现,这不是偶然的。经武则天亲手提拔的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之俊杰。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经常要求朝臣和地方官员注意寻访人才,及时向她推荐。每当武则天感到并发现埋没、委屈了人才时,她就感到非常后悔和懊恼。由于武则天善于罗致人才,当时朝廷上下,一时可谓人才济济。这也由此促进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尽管在有诸多弊端的情况下,社会仍然继续向前发展,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用人启示:“宰相失人”表面上看,好像是武则天在责怪他人,实则是在自责:这么有才华的人,为何没有被早点发现并为我所用呢?尽管骆宾王把她骂得猪狗不如,但她却以微笑对之。不仅如此,当骆宾王骂到痛处,武则天还不禁为之叫好。在武则天的眼里,骆宾王不是一个慷慨激昂的讨伐者,更像是一位失之交臂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她在遭到痛骂时,仿佛是沉浸在感受、欣赏对方才华的愉悦之中。武则天真乃气度不凡也!这不禁令人想到后来明清之际人们因言获罪的“文字狱”:有人不就是因为不经意写下了“夺朱非正色,异族也称王”的文字,却遭到满门抄斩的后果吗?有人不就是因为出了一道引自《诗经》的“维民所止”的八股试题,竞被人意会为“雍正掉头”而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吗?看来,倒是这些男权皇帝们,在武则天这位女皇面前显得那么鸡肠小肚,应该为此感到汗颜不止!后来,骆宾王在叛军中竞不知所终,武则天还念念不忘,命人辑录骆宾王的作品,使之传之后人。骆宾王在任侍御使时因罪入狱,为表白自己无辜,曾写过《在狱咏蝉》,感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做梦也没想到,他死后,表其“余心”的竟是他痛骂过的“头号敌人”!骆宾王若九泉有知,真不知该做何感想。 武则天死后,妒之者说她不该当女皇,毁之者骂她不该滥杀,道学者说她不该收罗“面首”。一部无字之碑默然无语,任由后人评说。但纵观武则天当政,社会仍在继续向前发展,这乃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此期间,武则天识才、爱才、用才更是成效显著,可圈可点,足以令后人称道。她多次说过,过河用舟船,盖房须栋梁,天子治国家,有赖文武将。因此,她在识人用人问题上,不计较个人的毁誉,一切以人才对江山社稷有利;不计较人才细枝末节,把握主流择长用之。武则天的识人用人之道和大度容人的胸怀,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借鉴。p9-11 序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语言,记载、传承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浓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言中的精华,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不论是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是取自历史典故、格言警句以至市井俚语,寥寥几字,即蕴涵着启迪人心的智慧;只言片语,即揭示出发人深省的哲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成语,无不以其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等独有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漫长的文明史中陶冶而成的成语典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堪称智慧的宝藏,对后人的影响既深且广。作者对此深有感触,尤其对其中所蕴涵的用人智慧更是情有独钟,读之欣然忘食,启迪至深,品之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解读成语典故,品味人生道理,感悟用人智慧,借鉴用人经验,领会用人真谛,对于我们在选人用人方面,继承传统、超越古人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治国之道,唯在用人。古人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和用人之道。在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人才思想和用人制度是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之一。先哲们识人用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载之以典籍史册,流传于官方民间,光大于用人实践,熠熠生辉,长盛不衰,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去学习与领会。能够攻读大部头的、艰深的史籍经典当然更好,但那毕竟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以及对用人之道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日理万机,公务繁忙,恐怕没有多少时间坐下来系统地进行研究,更不用说去啃那些古代典籍史册了。但读史学用人,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同志们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迫切需要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感到,较系统地学习、了解一些成语典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又好又快地去领悟古代先贤们那些历久弥新的用人智慧,借鉴他们的用人之道,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绝佳途径。因为那些散见于海量史籍中的用人思想和实践,大都在成语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为成语所浓缩、所凝聚、所反映。学习成语典故,往往能抓住其中的重点和要点。以此为切入点,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一扫过去“读史”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感觉,能够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之中去领略古人的用人智慧,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勉励自己,愈思有所作为。同时,当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历史这个大舞台上演的一幕幕用人活剧,慨叹古人用人智慧之余,也对过去似曾相识的成语进行回味咀嚼,温故而知新。这时,蓦然回首,会忽然发现,我们的历史知识不但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而且自身的文学修养也得到了新的提高。 用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诸多环节和方面,一般来讲,有识人、选人、任人、御人等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此,本书也就相应的设计了四个专题,分别予以介绍。每一专题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选取与之有直接关系且较富启迪意义的成语若干。每一专题根据其内在逻辑内容又分成若干小的板块,每一板块犹如一条红线,把表面上看似散乱的每一成语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力求做到散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这样,使每一则成语故事在书中既独立成篇(分别包括“释义出处”、 “故事讲解”和“用人启示”三个部分),同时在意义上又相互关联,力求体现独立性,又具系统性。遇有类似意思的成语,则将其作为相关成语链接附在故事讲解之后,供读者参考。这样做,旨在使读者在欣赏一则成语时,能够熟悉和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其中蕴涵的用人道理的理解和用人智慧的领略。每一则故事后面的启示部分,则试图和读者一起体会、感悟先哲们的用人智慧与谋略,反思用人上的得与失、进与退,努力把握用人规律,使我们在汲取古人智慧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用人水平。这种把成语故事与用人智慧较全面、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书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成功,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评判了。 本书不但适合在职领导和管理者以及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也适宜于那些立志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以及对用人之道有兴趣的有识之士阅读。尽管各自的情况与经历不尽相同,但我们确信,“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家对成语中的用人智慧都会有深切的感悟与共鸣。 李刚 2010年6月 后记 这本书从酝酿到编写再到写成,前后断断续续历时两三年的时间。如今成书,掩卷深思,感慨良多。通过学习古代成语故事,思考古人用人智慧,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诸多的教益,从中领略到先哲们用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得到知识的熏陶和视野的开阔。尽管经常查阅典籍史册,难免显得单调和枯燥,但我却从中感到无穷的乐趣。大家读完本书后,也许可以感觉到,笔者在思考的过程中,力求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得传达给读者,希望与读者互动并产生共鸣。通过阅读本书识人、选人、任人、御人几个方面的成语故事,相信读者对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的丰富内容和重要成就已有不少了解和把握。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在我们为古人用人思想和用人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先哲们的用人思想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难免有不少落后甚至糟粕的东西。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那些君主帝王没有也不可能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贯彻到底,在他们身上,爱才与害才交替出现,即便是那些开明的君主,这类现象也往往难以避免,致使那些过去一度被重用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那些能安邦定国的开国元勋也往往不得善终。同时,那些历代君主帝王在选拔任用人才时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一个偏向,即只重视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而科技人才和其他类型的人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贵德贱艺”、“重道轻器”思想的支配和影响下,那些科技人才的才能往往被斥之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邪魔外道”而备受歧视和打击,这就使得他们不可能得到重用,有的甚至默默无闻,潦倒一生。再者,由于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人才在历朝历代都几乎遭到压抑和摧残。我们指出这些,丝毫不应也不会损害我国古代用人思想的光辉,相反,我们从这些落后和不足的一面当中吸取应有教训,警示后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它就会成为我国用人思想宝库中的一部分,成为重要的历史遗产,同样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领悟成语故事中所蕴涵的用人智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用人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由于本书篇幅所限,不可能囊括其全部内容,这需要我们今后继续付出努力,以不断地从中吸取其选人用人的精华。因此,这本书也算是抛砖引玉,期盼有更多的读者朋友和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和总结成语故事中那些令人神往的用人智慧,使我们既继承传统,又超越古人,以进一步提高我侗在新形势下的选人、用人水平。 李刚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