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李文祥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童年记忆

我叫李文祥,借用同事的话说是“50后”,村里人。据说,当初四邻八舍听说我取这个名字时,赞叹声不少,以后仿效者有之。那时,乡村有文化的人少,生孩子取名就很犯愁,大都是跟风走,随意叫,但亦不乏智慧。为保全性命、把根留住,取名字时往往会有意丑化,直白地表达心迹,比如,有的叫狗缸、臭臭、驴旦、兔子、老虎,也有叫拴柱、拴保、长根、长命的;有的为实现梦想、寄托希望,姓高的就叫高米山,梁家的孩子取名梁满仓,姓季的则干脆叫季丰收,还有的叫李发财、孙盼弟、要有全……诸如此类。这些名字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且意味深长,不简单。我父母给我取名字就是依着这样的思路拼凑而来的,只是希望我将来能有点文化,多些如意,因为他们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和由此带来的太多灾难与不幸。

周岁时,全家人特意为我举行了所谓的“抓周”仪式。炕头上摆放上铜币、书、笔、大木碗与小铁勺儿,还有意将书、笔放中间,而我却上前扑向大木碗。虽说这是闹高兴,却也惹得大人们不快。我那无畏的举动着实让他们捏了把汗,担心我以后会是个“饭桶”。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的不少同龄人聊到“困难时期”的情况,会滔滔不绝,体会深刻,而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我的哥哥姐姐长我许多,父母又勤快,“困难时期”他们虽然也饿得前胸贴后背,但人多热气大,你弄一点儿,我挤一点儿,对我就是好生活。环境成就人,也坑人,没受过狂风恶浪的冲打,对人间冷暖的反应就迟钝。孔融四岁能让梨,而我八岁上学时才开始记事。

读小学时我虽然不算优秀生,却是学校的先进典型,这突出表现在带头交学费上,回回都能争第一,成为学校、班上的活样板,常受到口头表扬。这可不是件小事,这是办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敏感而烫手。在那时人们的眼里,钱比读书重要得多,在家里你什么都可以说,就是不能提要钱的事,要是把家长逼急了,不是让退学,就是耍赖。在这种情况下,榜样的力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三年级期末要交新学年学杂费时,我又是第一,也是唯一足额到位的。老师在点名表扬我的同时,狠狠挖苦了几个“后进生”,要他们向我学习,这竟让我一连兴奋了好几天。长假过后,学校开始乱了,新书没的发,书杂学费的事没人提了,地主成分的班主任老师也不见了,让我吃了个哑巴亏,又没处诉说。

由于我那“特殊”表现,我也曾红极一时。那时我们将加入少年先锋队组织看得很重,班上首批入队的只有班长、组长和我少数几个同学,使之标志性地成为接班人。每当唱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歌词时,我会有意将“们”字吃掉唱成“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总是抬高嗓门,放声歌唱,感到无比的幸福,无上荣光。谁知好景不长,随着停课闹革命的风云变幻。我的“政治”命运也随之跌入了低谷。

一天,几个高年级学生忽然打出红小兵组织的旗号,说要招兵买马。当个红小兵倒很简单,找人打个招呼,表示愿意接受就齐了。但有一条硬指标不可回避、不好变通,即必须根红苗正,祖宗三代越贫、现实生活越穷越好。这些是我后来知道的,当时以为红小兵就相当于或高于少先队员。我就跟着同学去找人’结果别人都被同意了,唯独把我落下,说我是中农成分,政治上是团结对象,不是依靠力量。这使我的“政治”热情一下子降至冰点,明显感到低人一等,整天不是怨恨祖上,便是责怪自己投错了胎。

我们那个年代,上学就像生活战场的转移,也是成长方式的转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算放进了保险箱放心不过,至于能不能学好,就看老师和个人造化了。而他们心理上与父母的疏远,犹如再次断奶,干脆利落。这些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嬗变。头天还是个处处靠人的小不点儿,转眼进校就成了独立人,逢事要靠自己。

那时家长们能给孩子提供的资助包括学习用品,非常有限。我家还算富足户,也不过如此,“缺粮断顿”是常事。学业上不敢偷懒,更不能去偷,逼着你去想办法。削铅笔没有铅笔刀,我们就用菜刀慢慢削;写字时手要放轻,以延缓笔的“寿命”,直至用到抓不住时。这还不够,有的人还用树枝在地上反复写(练)生字,或做演算将得数抄在作业本上。有的同学胆子大,就隔三差五到乡村干部的办公场所捡烟盒当纸用。到用钢笔时,墨水又成了大问题,我们就从染布坊弄来染布水,配上炭和黑锅灰,倒点真墨水制成代产品,蘸着使用。越是如此想办法去做的同学,学习越好,因为这表明,他们本身用功,耗材量就大,又是在创造中谋条件、求进步,保持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这对独立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班成立的文艺小分队,更是白手起家。在班主任老师的指点下,我们自制二胡、笛子、竹板,借来锣鼓、唢呐,凭着想象力,因陋就简制作道具。印象中,我那老师可神了,没有她办不成的事。她懂乐器,识简谱,教我们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包括二重唱、大小合唱、男女对唱、领唱;教学生打拍子、指挥,还大段大段教唱地方小戏。我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也常让大人小孩乐开颜。如此动手动脑又显摆,带来的是快乐与朝气。小小年纪没有烦恼,而常有小小额外收获与成就感,这样的学习生活是幸福,埋下的是种子。话再说回来,这只是阳光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而更多的则是困境中的无奈与奋进。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杂费好不容易凑齐,老师又让购置小黑板。心里明白,再花“大钱”去买那种昂贵的设备,比登天还难。没辙,便就地取材,自己鼓捣出的小黑板更实用。我们那时上学用的桌子是砖砌的,椅凳是自带的,桌子倒、凳子掉腿是常事。更要命的是,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竞没有一件器械、设备。面对现实,没有什么救世主,解决问题全靠自己。我们几个学雷锋小标兵又当泥水匠,又像小木工,时常这敲敲,那修修,保证了基本设施的完整性与安全。我们放飞想象力,土法上马制作的毽子、跳绳、乒乓球拍子、案子,数量多而有创意;我们自己设计、手工制成的陀螺,涂上颜色,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美……

那时的学生精神状态好,私心也少,生活处处见阳光。清晨,挂在校园那高高树枝上的预备钟(声)响过,二十分钟内学生必须进课堂。偌大的村庄,钟声覆盖有限,谁家也没有钟表,都是三三两两相互约定,彼此关照,结伴而行。一次,我大老远地去叫同学上学,那同学夜里发高烧,折腾了半天也起不了床,我扭头快速赶往学校,结果还是迟到了。就这照样挨罚,在教室门外站到下课钟响,心里也没什么,更没怪罪那个同学。那时都是这样。我们班三十多人,都抢着早起床去叫一位聋哑同学上学,拦都拦不住,坚持了好长时间,谁也没什么目的。P3-7

目录

第一辑 生活印记

 童年记忆

 我的小学老师

 “十年”印象

 为了成就我的大学梦

 大杂院往事

第二辑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

 与广播结缘

 近距离接触广播

 那时我们这样做编辑

 学着做点学问

 广播是什么

 广播的门槛有多高

 广播断想

 我是谁——走基层的收获

 我是怎样喜欢上写作的

第三辑 评论杂议

 我为什么更看重评论

 培养兴趣是关键

 从读开始

 读与写的辩证法

 写你所熟悉的

 网络评论的感悟

 材料的收集与应用

 时评的兴盛与特色

 时评的时宜性问题

 书评的艺术

第四辑 作品拾零

 珍贵的记忆——《那些年,那些事》代序

 童心白发再攀枝——《禹大成诗词集》序

 军人气质文人风格——《禹大德回忆录》后记¨

 新理念新视角——张志军新书《做理念媒体》序

 革命人永远年轻——《翟生祥叙事诗选集》序

 一朵盛开的鲜花——读翟生祥和他的《新田园律诗三百首》

 诗人的胸襟与情怀——翟生祥《咏史诗词三百首》序

 教子有学——读《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十佳”评选印象

 文山会海析

 这张报纸不能不读

 读报偶感二则

 读博杂感

 这张报纸为什么受欢迎

 写在前面的话

 笑脸伴着问候声

 宠物

 见怪不怪的事

 享受服务

 教学点滴

 看郊区

 公寓三日

 餐馆小记

 访台见闻

序言

三年前,我从地方调回北京,应酬少多了,工作和生活也较规律,业余时间除锻炼身体外,更喜欢写点东西,写来写去也就写了这么多。在热心人的鼓励下,我将其归类整理成册出版,奉献给长期关注和关心、厚爱我的读者、朋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也是我的荣幸。

这个时期,我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追求轻松,向往品位,在有益身心健康的同时,最好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与乐趣。在选题和行文过程中,就有点随心所欲。大都是碰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熟悉、感兴趣的,也涉猎一些陌生领域与问题,内容、题材较杂。但不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尽可能整出点味道来,让人有兴趣去读。而在脑海里能留点印迹、有点回味,甚至觉得有那么点意思和意义,则为高境界。这标准真不低,我努力去做了,至于效果如何,那就看读者的评判了。

我对写作虽有兴趣与热情,但从没有到一发不可收的时候,总是写完一篇后发愁再写点啥,绞尽脑汁想题目。有一天,我在报上读到一位著名作家写的连载文章,是在回忆她的人生往事,真实感人,引起共鸣,唤起了我的美好回忆。该作家与我是同龄人,她讲的那些事的背景、环境,包括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是我熟悉和感兴趣的,她能写,我何不也试试?受到启发后,我就从我记事写起,写我那时的生存状态,写心境、谈处境,也挖掘和展示他人的美好心灵,有着浓浓的乡土气味与文化。文章放在网上后,许多网友跟帖、发表看法,点击率很高。一位同事也是同龄人,他找到我说:“我是含着热泪读你的博文的。”并希望能读到更多这样的文章。这话我很当真,就一口气写了好几篇。本书第一辑生活印记,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大杂院往事》那篇长文,实际上是创作,基本事实是真实的,客观现象也存在,只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有虚构成分,真实姓名隐去了,但都能找到那些人的影子。

我对广播情有独钟,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收集在这里的那些工作纪实性小文,是我对广播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做记者的体会与感悟,是一种情感的表露;而那些杂感短论,则是我在读书读报和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有感而发的东西,其中,《我是谁》那篇文章是我随队伍走基层的额外收获。本来没有写这方面内容的任务,所见所闻实在感触太深了,不写出来有点不安的感觉。文章发表后,真得到不少夸奖,被好几家书刊登载或收录。还有几篇,是我为同事、领导和亲戚朋友出书所写的序言或简论,反映也不错。

我平时想问题、写东西,喜欢三句话不离本行。随着阅历的增长,这些年对评论格外关注起来,觉得它是个好东西。碰到好的评论时,就由阅读上升至欣赏,细琢磨,反复体味,兴奋之余便将所感所获整理成文,发表在博客上。就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断断续续写了十来篇,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和小议,备受鼓舞。有的网友感到新鲜,认为竟有人海阔天空式地聊这种事;也有的网友说我的小文章是所谓散文式的论文。这都是溢美之词,虽很感激,但不敢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文章都是我的真实感受,也是多年积累、体会的联想,用平时说话的方式表达而已。

放在书的最后几篇域外见闻,是我去年年底到澳大利亚探亲时写就的。虽然肤浅,但我是从一个中国公民和一个记者的双重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掌握的是一手材料,谈得是真实感受,还是有些特点和新意的。

借出书之机,我要特别感谢王长田同志,他是我的同乡、朋友。多年来,他凭借党的好政策与智慧,在家乡那片热土上顽强拼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造福一方,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不少贡献,也给予我帮助与支持。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国广播网及其博主们,是他们成全了我的这些文章及该书。他们用心良苦,曾将我的一组文章作为掘客排行榜,长时间挂在博客页面上,扩大了影响。我的博文点击率一度突破百万,达一百三十多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我想将这些电子产品原封不动地印刷出版,定会有着另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

2012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作者李文祥,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广播编辑,《在广播记者岗位上》是作者近年来生活、工作经验的总结。在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历程,对在成长道路上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亲朋好友,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与向往。同时,作为一位老广播编辑,作者在书中向人们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走上编辑道路并与广播结下深深情缘的过程;还将自己对新闻评论的独到见解表达了出来,让人读过之后受益匪浅。

编辑推荐

李文祥编著的《在广播记者岗位上》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深化问题的过程,然后动笔写点东西。收集资料的类别,也调整、压缩成言论、观点类和实践问题类及其它。本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生活印记、在广播记者岗位上、评论杂议、作品拾零等内容。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将自己近年来为他人做的书序也收录进来,还将自己在海外的见闻与感受写了出来,让人领略到了域外的风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