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著述不多,《你是人间四月天》精选其诗歌、小说、散文佳作,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均已收入其中。其作品自有女性的温婉清丽,但并不为小格局所囿。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实有创作天赋。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
也果编著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以时间为轴,以人物活动为转迹,用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代才女林徽因跌宕起伏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也果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代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著述不多,《你是人间四月天》精选其诗歌、小说、散文佳作,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均已收入其中。其作品自有女性的温婉清丽,但并不为小格局所囿。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实有创作天赋。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 也果编著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以时间为轴,以人物活动为转迹,用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代才女林徽因跌宕起伏的一生。 内容推荐 关于林徽因的标签很多:“民国才女”“诗人”“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更有许多名人与她的人生发生交集,如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费正清等。《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以时间为轴以人物活动为轨迹,用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代才女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情感、她的追求……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由也果编著。 目录 引言/1 卷一 “一首桃花”(1904—1928)/1 第一章 开明世家/3 第二章 林家有女/9 第三章 京城初见/16 第四章 欧洲之旅/22 第五章 婚事的风波/31 第六章 泰戈尔访华/39 第七章 赴美留学/47 卷二 “准爱这不息的变幻”(1928—1937)/59 第八章 东北大学/61 第九章 香山与诗歌/68 第十章 志摩之死/78 第十一章 老金/91 第十二章 太太的客厅/99 第十三章 田野考察/108 第十四章 《九十九度中》及其他/115 卷三 “红叶里的信念”(1937一1949)/121 第十五章 逃离北平/123 第十六章 昆明生活/131 第十七章 在李庄/142 第十八章 重返昆明/154 第十九章 清华大学/162 卷四 “莲灯”(1949一1955)/175 第二十章 国徽设计者/177 第二十一章 我们的景泰蓝/185 第二十二章 旧城保护/191 第二十三章 人民英雄纪念碑/203 第二十四章 万古人间四月天/210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0 试读章节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陆官巷祖父林孝恂的寓所。杭州,这个烟雨迷蒙的江南胜地,于林徽因而言,只是“我的一半家乡”,另一半呢,指的便是林家的根脉之地——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 福建闽侯林氏是名门望族。追根溯源,始于晋招远将军、合浦太守林禄。东晋大宁三年(325),林禄奉命守晋安郡,由江苏徐州下邳迁居晋安(福州),为八闽林氏始祖。第十一世孙林智通,唐武德初(618)居吴航,是长乐林氏初祖。“五子登科”为其后嗣隆重上演,时人谓之“海滨科第破天荒”,懿宗皇帝赐其所居日:“芳桂乡大宏里。” 长乐林氏家族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出过一代名儒林慎思,历代亦有百余人科举登进士第。南宋绍兴初(1131),林慎思十世孙林嶷,迁居福州城内南后街,为后街林氏始祖。其三世孙林岊在知汀州时,注重办学兴教,与各县士子讲订《诗》《书》,林氏子弟多入学读书,遂形成仕宦世家。根系发达的林氏家族至林孝恂这一支已渐式微,沦为布衣。其祖父林振高(字崧甫),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本省上杭县学训导。林孝恂,字伯颖,尝作私塾先生养活妻小,家境贫寒。林长民回忆:“爹别就人家教读,与年所入不过数十干制钱,家计贫苦。”有时,林孝恂仅买回一只梨子,切片与儿女分食。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林孝恂中光绪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林家始呈现转机。 林孝恂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应酬开销徒增,而家贫难抵,林孝恂便有意请求外放。其时,外放有条捷径,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时只要故意写错一个字,考官即明白此人希望离京。林孝恂依法而行。1893年,林孝恂外放任金华知县,1897年赴杭州,次年署孝丰、调海宁州知州,1899年补石门县知县,一任五年,后补仁和县知县,最后代理杭州知府。 其时,开明地方大员感于国事日蹇,纷纷兴办新式学堂,向西方学习。湖南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林氏福州先贤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1897年,林启在杭州创办求是中西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为当时最有名的中西兼修的学堂。美国人王令赓任总教习,讲授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林启亲自授课、阅卷。1898年,福州同乡、具革新思想的林白水任求是书院总教习。1899年,林启创办新式高中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前身)、蚕学馆(现为浙江工程学院)。林孝恂的宅第与这些新式学校毗邻,世代书香的林家从此书香更盛。 林孝恂是林启的同僚、属下,亦是同乡。眼见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林孝恂痛定思痛,认识到实学的重要,更兼塾师出身,尤为重视教育。1893年,林孝恂即在杭州万安桥旁建林氏家塾,分东西两斋:东斋讲授旧学,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塾师是闽中名士林纾;西斋讲的是西学,经世之学中外时事,由林白水讲授。1897年,又聘请加拿大人华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在家教授英文和日文。 教书之余,林白水与林纾在杭州创办《杭州白话报》,以“开民智”、“鼓民气”为宗旨,宣传自强自立等民主自由思想。林孝恂因此得“开明”的政声。林纾与林白水为20世纪传播西方文化的先驱,林氏子弟遇此大家启蒙,着实幸运。林孝恂的开明还惠及嫡系以外的后辈,入林氏家塾的除了子女,还有从家乡接来的侄儿,其中就有作《与妻书》的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尹民、组织起义光复福建的林肇民等。 林孝恂鼓励子侄出国留学,他先后将儿子林长民、林天民送往日本读书,资助侄儿林觉民、林尹民赴日留学。1901年,林孝恂与县令方雨亭、监院陈仲恕三人,出资送蒋百里[9j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林氏子弟接受排满、共和的进步思想,参与政治活动。1911年黄花岗起义,林觉民、林尹民这对同年出生的堂兄弟捐躯。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缠绵凄婉,为千古绝唱。信末,林觉民嘱咐妻子,“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可知,林家女子亦得到良好的教育。浙江石门民间现林孝恂手书对联“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正是林孝恂书生意气的性情写照。 林孝恂娶妻游氏,育子女七人。长子林长民,次子林天民,长女林泽民,次女生一女后去世,三女林螈民,四女林丘民,五女林子民。具开明思想的林孝恂从不以“无才便是德”禁锢眷属。夫人游氏擅女红,喜读书,工于书法。五个女儿皆能诵诗习字。林孝恂与游氏感情极好。多年以后,林孝恂曾亲口向儿辈说及一段爱情故事。某年元宵节,少年林孝恂站在街边观赏“游神”,整条南后街灯影幢幢,锣鼓喧天。突然,他看见了对面的少女,娉婷而立,笑靥如花,不禁怦然心动。揣了心事的林孝恂未敢向父母吐露丝毫。至成亲之日,新郎掀开红盖头,眼见的竟是心上人。那份欢喜,自不待言。这段姻缘是天定的,郎才女貌,情投意合。林孝恂当官不纳妾,夫妻恩爱,于当时极少见。 与辛亥革命后的前清官吏广置田产不同,晚年的林孝恂转赴新开埠的上海,投股商务印书馆,助现代出版业。这等卓识唯林氏宗人可为。 林孝恂对长子林长民寄予厚望。林长民,字宗孟,1876年7月16日出生。这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秀才,弃科举,1901年与林纾、魏易等主编《译林》。1903年,译成《西方侵东史》。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杭州,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的林长民,攻读政治、法律,被选为留日福建同学会会长。才识兼备的林长民注重广结政界显要,认为但凡“政治家须有容人的雅量,中围前途不可知,尤须联络异己,为沟通将来政治之助”,足见其立志改革中国社会的远大抱负。P3-6 序言 当时间演变成历史,点滴平常的记忆化作巨大森严的城堡,再难进入。后来者远远地观望,试图揭开曾经的秘密,由一条暗道接近目标。那些隐藏着的事件,那些视线以外的过往,像一枚磁石,深深吸引着身份不一的探寻者。 20世纪初的中国,依旧延续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经大动荡、大转变。清政府的孱弱,列强外侮,军阀割据混战,空前的民族危机引发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救国运动。一时间,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新旧势力更迭对抗,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交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一幅跌宕起伏、动荡飘摇的历史画面。如今,回首已是百年。拨开浩繁壮阔的历史长卷,人们探寻历史的脉络,寻觅志士名人的足迹。历史已然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语汇,镶嵌在昨日的记忆里。而眼前浮现一张张真实的面容,栩栩如生。相较抽象的历史,人们格外关注那些不可复制的鲜活的生命。历史的镜像中显现的生命是一个个伟大的奇迹。多少年过去了,依旧如星星一般在夜空中闪烁;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无声地拨动你我的心弦。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陆官巷。1904年8月,孙中山在美国用英语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演讲时,首次用了“中华民国”一词的英译:Nati.9nalRepublic 0f China。这两个时间的重叠只是历史的巧合。命运是偶然,但谁能摆脱冥冥中命运的安排?既然生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林徽因注定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女子,注定拥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重新进入人们视线的林徽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子,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推却众说纷纭,答案跃然而出。记住林徽因,只因她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貌美。“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指的是那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女生。1932年或1933年,贝满女中的学生郭心晖看到的林徽因,“服饰时髦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最美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人”。作家陈衡哲之妹陈衡粹至今难以忘怀的则是1930年春夏之交,香山上的“惊鸿一瞥”:“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凉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 提及林徽因,她的美貌成为必然的话题,“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又是什么?冰心提及林徽因。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萧乾的夫人文洁若以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如果说美丽是上天的眷顾,那么才气则是天资(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教育共同培植的莲花,生生世世吐露馨香。这样的美是经久的。世代书香,如花容颜,令林徽因风华绝代。林徽因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学贯中西,视野开阔,无论是在自我营建的诗意国度,还是一生执著投身的建筑学领域,均达到一种极致。毋庸置疑,林徽因确是这样一位集文学、艺术、科学诸多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一身诗意,卓然不群,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系出名门——“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梁上君子,林间美人”可谓佳偶天成。对建筑事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奠定了双方坚实的情感基础。林徽因和梁思成不论身处在优裕的物质环境,还是为疾病、贫穷、战乱所困,始终彼此信任,坦诚以对,一路携伴。徐志摩与金岳霖这两位林徽因的人生密友,更是见证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真挚美好的爱情。 走近林徽因的人看清了,她就是这么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了仇敌。”知己李健吾的话对,似乎也不全对,此前关于林徽因印象的叙说,几乎全是同性毫不吝啬的评价。为人瞩目的林徽因,倔强、细腻、热情、率真;敏感多思的林徽因,孤独、寂寞、抑郁、焦虑,永远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哀愁。国难当头,有谁可以预见这个纤弱女子强韧得犹如劲草,用字字见血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倔强和勇敢。一腔赤诚、那番非凡的丈夫气概,谁人能敌! 如今,林徽因真实的面容一帧帧已入明镜。从民国才女到清华园的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林徽因用自己璀璨传奇的一生再次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慕名者无需添加,无需补缀,惟沿着先行者走过的人生轨迹一路探寻,领略她的才华,感受她的内心,她的情感,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和她的事业。 借用真切的富于情感的文字吧。比画笔更动人、更深入,更加细致入微。相信唯有借助文字的力量,唯有贴切的温暖的文字,才能真正抵达毕生热爱文学和艺术的林徽因。 记住林徽因。 后记 时间得回到春天。回首间,春天的模样差不多要忘掉,以至于跟过去的任何一个叠加、混淆。通常,光阴就是这样不理不睬地走失,留下的脚印任谁也看不见。 但是这个春天与众不同。刻下的印记属于一次问答。 张爱玲和林徽因,你写哪一个? 林徽因。 发生在春天的车厢里的回答跟飞驰的车轮一样迅速,毫不犹疑。接下来需要的同样是疾速,是奔跑,因为要赶得上飞驰的车轮,赶得上疾风一般流逝的季节。 我决定跟时间一刀两断,再不见它的踪影,不闻它的足音。那是另一段时空,与今年春天无关,与现在距离很远。我得穿过好长好长的路程才能抵达。 逝去不是遗忘,而是为了怀念。每个人选择的怀念就是那些形式不一的纪念册吗?我开始走近林徽因,沿着几种可以接近的渠道。一张张经典的照片,浸润真情的诗篇,他人沉甸甸的记忆,以及从未被风吹散的言语。我在寻找林徽因,寻找属于林徽因的踪迹。时间再次充当了向导,在逝去的人物与事件中,这一条被标注的线索显得格外重要。时间是大事记的界碑,是确凿的见证。现在看来,以诗篇所作的风向标是适宜的:《一曲桃花》、《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红叶的信念》、《莲灯》。我确信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因为,再没有比敞露的内心更真实的了,那是诗意的林徽因的自我表白。 林徽因是真实的,不是杜撰的,不是想象的。传记的意义不是堆砌、杜撰,而是选择、甄别,以确立更为可信的言说。对于传记的写作,个人以为应当摒弃虚设,从而还原人物最大的真实。写作者的感受与读解,绝不能凌驾于历史之上,必须是贴近地面的,贴近曾经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物。我努力还原着一个可信的林徽因,关于她的个性,她的才华,她的生活,她的事业。或许缺少细节,缺少彼时生活的观照,但那些纷纭的人影,那些不息的往来,那些有理有据的事件,那些记载着林徽因生命的点滴,以另外一条路径追溯着往昔。阅读者获得的更大的空间感以广阔的想象力与深厚的阅历继续填充。涉足传记的写作者无疑是幸运的,不可预知的命运无论怎样跌宕起伏,此时却表现出莫大的恩惠,使其得以见证一个生命的始终。唯有步入历史才发觉埋设着的纵横交错的万千渠道。即使以关联作旁证,个人识见终是粗疏、短浅,行文中的不足着实难免。 2012年的夏天与秋天,我属于林徽因。4个月的偕伴,我是那位最忠实的同行者。看着她款款走来,目送她悄然离去。其间,自己终日足不出户,凌乱的书籍,失了钟点的生活,而心日趋安定,如窗外守候的夜。因为日渐增长的文字与时间等长。写至末尾,潸然泪下,计四次。包括一次与家人讲述中泪水的夺眶而出。简朴的文字,无雕饰,无渲染,该是那捶打人心的言语令人激荡。一场有始有终的写作,让我心生感喟。一个异想天开的转换,仿若生命重来。 书写完了的时候,我想去看看银杏林。这个念头自偶然瞥见校园里的那株银杏树开始。我惊叹眼前一晃而过的银杏树,怎么长得如此纯粹,如此干净,如此得美。11月11日,临沂大雨后的头一天,天放晴,大风,约朋友一同去了临西五路的银杏林。说来让人不信了,自己是第一次去那个地方。深秋午后的银杏林被纷至沓来的观赏者簇拥,闪着耀眼的金色的光。灰色系的装束远远比不上满树金黄。而我只是想打捞一份记忆。风掀动衣袂,脸上的表情看不见。很像民国的女子。友人间的问答没有结束,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说,写作林徽因对你有没有影响? 感谢蒋心海先生,给予我最大的信任。感谢齐鲁书社,缔造出版此书系的美好创意。感谢我的亲人,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感谢林徽因,让我有机会见证一个非凡生命的传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