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学术生产力?大学学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区分?它与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如何联系与区别?它与大学的三大职能有何关系?大学学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对大学学术生产力应如何评价?应怎样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等等。
在《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论》中,作者陈何芳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学术生产力问题,构建了从五个维度、两个角度提升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提升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一系列改进措施。
本书选题新颖、框架完整、结构严谨、资料翔实,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大学学术管理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模式。
作者对有关大学学术生产力体系的构建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大学学术生产力提升策略的全面分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她所提出的新颖的概念和视角、系统而完整的分析框架,使本书具有了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她所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又具有实践和发展的价值,可以为我国大学提供全面检讨“学术生产力”低下的分析工具,为我国大学从整体上激活“学术生产力”、优化学术管理、培育学术文化,解除大学学术发展的各方面束缚做出贡献。
陈何芳编著的《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论》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大学学术生产的效率与能力,回答“提升大学学术生产力应该从哪些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学科’与‘院校’在以上各个方面应该怎样改进?”的问题。书中借鉴了科学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知识,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开发“大学学者”资源、增强“学科知识”实力、改进“学术活动”、完善“学术体制”、营造“学术文化”,以切实提升大学学术生产力。《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论》在诸多细节性内容上给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大学学者的激励、大学学科谱系的优化、大学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与无形学院的建构等。
序/1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1
一、“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的个人兴趣/1
二、“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的社会意义/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9
一、“大学学术生产力”概念界定/9
二、相关理论借鉴/14
三、相关论文综述/22
第一章 “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的系统思考/33
第一节 “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方面”/33
一、“大学学术生产力”要素/34
二、“大学学术生产力”过程/34
三、“大学学术生产力”结果/34
第二节 “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的“八个维度”/36
一、“大学学术生产力”八个维度的分析/36
二、八个维度间的动态关系/40
三、八维度分析的意义/48
第三节 “大学学术生产力”发展的“两个角度”/51
第二章 开发“大学学者”资源/56
第一节 “大学学者”概述/56
一、大学学者的特性/57
二、大学学者个体的学术生产力/61
三、大学学者群体的学术生产力/65
第二节 校内学术队伍/66
一、学术梯队建设的意义/66
二、学术梯队的合理结构/68
三、学术梯队中的学术带头人/70
第三节 校外学术同行/72
一、大学学者交往概述/73
二、大学学者的社会资本/75
三、大学学者拓展社会资本的措施/78
第三章 增强“学科知识”实力/82
第一节 “学科知识”概述/82
一、大学学科知识的特性/83
二、大学学术生产所需的其他材料/86
第二节 校内学科谱系/87
一、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学科谱系”/88
二、大学学科融合的一般模式/94
三、大学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96
第三节 校外“学科树”/98
一、学科发展的树状结构/99
二、从单学科到交叉学科的演进/102
三、大学交叉学科的发展/103
第四章 改进大学“学术活动”/106
第一节 大学“学术活动”概述/106
一、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属性/106
二、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108
第二节 校内日常学术活动/114
一、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114
二、大学学者的“学术化生存”/115
第三节 学术交流构筑“无形学院”/118
一、“无形学院”的形式与功能/118
二、相关的理论支持/124
三、信息时代“无形学院”的拓展/127
第五章 完善大学“学术体制”/133
第一节 大学“学术体制”概述/133
一、大学学术组织结构/133
二、大学学术制度/136
第二节 大学学术管理体系与制度/142
一、大学组织的纵向层次结构/142
二、大学的人事制度与评价制度/151
第三节 大学学术工作体系与制度/158
一、大学的横向学术组织/158
二、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制度/165
第六章 营造大学“学术文化”/176
第一节 大学“学术文化”概述/176
一、大学学术“生产力场”/177
二、大学学术文化的功能/178
第二节 大学组织的“院校文化”/181
一、大学的行政文化/183
二、大学的校风/189
第三节 大学的“学科文化”/194
一、“内圣”的学者为学精神/196
二、“外诉”的学科开放意识/203
结语/212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9
致谢/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