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者宋恩永的《哈雷讲的相邻天体的故事》不是简单枯燥地介绍一些皮毛知识,而是带大家走进相邻天体的内部,让大家学到更为丰富、有趣的知识。
第一课介绍太阳系之王——太阳;第二课讲述地球永远的伙伴——月球;第三课我们学习彗星的知识,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边缘的秘密;第四课会讲到水星,当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依然不能释怀时,是水星让他充满信心完全确定了自己的理论;第五课介绍地外生物和火星的关系、火星之旅、火星和地球的区别;第六课集中讲述人称伽利略卫星的木星的卫星,还有它为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带来了哪些变革;最后一课深入讨论天体分布的规律,提丢斯一波得定则和开普勒定律。
“相邻天体”是指水星、火星、木星等和地球相邻的天体,天体不只包括行星,还包括月球这样的卫星,忽隐忽现的哈雷彗星也是天体。哈雷彗星是一颗约76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它的名称来源于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
韩国作者宋恩永的《哈雷讲的相邻天体的故事》模拟哈雷为同学们讲课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宇宙天体的故事,包括太阳、月球、彗星、水星等。让我们跟着哈雷走进平时接触不到的相邻天体的内部世界去吧,相信大家会对这个世界非常感兴鋤的。
读过《哈雷讲的相邻天体的故事》后,希望大家能够学到关于相邻天体的既新鲜又丰富的知识,将来在相邻天体方面有所成就!
199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披露了令人震惊的一则消息:“在13000年前降落在地球的火星陨石中,我们捕捉到了地外生物存在的证据。这个生物极其微小,具有单细胞的构造,和地球上的细菌非常相似,但还没有线索或证据证明火星上有比它进化得更为高等的生物。”
美国和欧洲的媒体引用未公开的资料报道说,消息中提到的陨石在1984年发现于南极的冰川地带,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原始微生物化石,运用尖端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光谱仪分析出它与约35亿年前地球上的细菌非常相似。
同时,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一陨石很有可能是火星表面发生爆炸时飞落到地球的,部分科学家则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与生物的活动无关。
1976年,火星探测器海盗1号和2号降落火星。火星的土壤大多由硅和铁构成,从化学角度分析是与氧结合的状态。铁和氧结合被氧化后成为铁锈是很自然的结果,这就是火星呈淡红色的原因。火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5%,几乎是大气的全部,还有氮气2.6%,氩气1.6%。火星上由于缺乏氧气,呼吸很困难。
火星的质量只相当于地球的11%,体积小,直径678千米,仅为 地球的一半,因此重力充其量只有地球的40%。由于重力较小,大气量远远少于地球,也就是说低于地球的大气压,火星的大气压只是地球的击。站在火星表面,由于那里的大气压不适宜人体呼吸,人体的血液会沸腾起来。
人体内溶有包括氧气在内的各种气体,气体具有在压力大时易溶解的性质。即气压越高气体的溶解度也越高。在深水中,由于水压较高,潜水员体内溶有各种气体,而突然上升到大气压较弱的水面时,压力突然降低,溶解在人体内的气体会挣扎着要逃出来。
这样一来,自然会产生气泡,阻塞血管。血管一旦受阻,血液循环困难,潜水员会感到呼吸困难,这就是减压症。在深水中作业的潜水员,在结束工作后返回水面时,万万不可快速上升。同样的道理,在气压低于地球的火星上,人体内的气体也会咕嘟咕嘟地冒出来。
火星上没有发现水,但由于发现了那里有过水的痕迹,科学家们推测地下深层可能有水。火星比地球距太阳远,大气稀薄,气温相当低。
考虑到火星的这些特征,火星上如果有植物生存,可能会本能地将根深深扎入地下寻找水源。因此生活在火星上的植物根系将非常发达。
火星上的空气不像地球上那么充足,不能像地球上空的臭氧层一样阻挡紫外线。紫外线对生物来说是致命的光线,受到没有臭氧层遮挡的阳光照射,火星的生物要有很强健的皮肤。
另外,想在平均气温很低的火星上生存,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流失。因此,植物在气温骤降的夜晚要努力减小表面积,相反,白天为了尽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充分吸收大气中95%的二氧化碳,要将叶片展开到最大,植物最好是阔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可以轻易地卷起和展开。
人类已经征服了月球,下一个目标就是火星。因为距离实在遥远,火星之旅并不简单。我们当然可以抓住火星和地球之间距离最短的时机采取行动,这样可以缩短时间,不过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至少需要5个月才能到达火星。
到达火星的探测器并不是没有。1976年,海盗1号和2号降落在火星表面,1996年12月4日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飞船于1997年7月4日到达火星,不过这只是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
在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上,有人无人差别很大。无人宇宙飞船只要加足燃料发射即可,而有人宇宙飞船则不能。首先需要储备宇航员在宇宙空间飞行几个月需要足够的食物,还要为此准备仓库,另外需要足够呼吸的氧气。这些物资的重量不可小觑,这样一来,所需的燃料也比无人宇宙飞船多得多。因此将有人宇宙飞船送往火星,要开发比现在的航天飞机更出色的宇宙飞船。
还不止这些,即使安全到达了火星,问题还没结束。结束耗费巨资的飞行,到达火星后,停留一两天就返回地球未免可惜。更重要的是,宇航员们的身体健康令人担忧。关在无重力状态下的航天飞机里连续几个月的飞行,身体可能出现异常,还可能出现意志消沉和意志力低下等精神问题。
如果宇航员身体不适或受伤,情况就复杂了。换做花3天时间在地月之间飞行的宇航员可以暂时坚持一下,但已生病的身体在宇宙空间飞行几个月是办不到的。所以火星之旅的航天飞机中要装备齐全的医疗设备,以应对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可能发生的情况,还要有能够使用这些医疗设备的人员同行。
地球逐渐趋于饱和,人口日益增多,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思考将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打造为第二家园。为了将火星地球化,首先要带去足够的液态氢。
液态氢和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甲烷可用于做饭和供暖,并且从火星返回地球的航天飞机可用甲烷作为燃料。
甲烷燃烧必须有氧气,氧气通过电解液态氢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水获得,电解水时会产生氢气,再将氢气与火星的二氧化碳反应获得甲烷和水。火星的地球化第一阶段可以这样进行。
我们尚未获得火星上有生命迹象的确切证据。在行星上,生物生存的环境需要满足温度、空气、水等条件,当然这些并非绝对的条件。在有液态水的环境中,生物生存应无大碍。
温度对生物是否能生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太阳温度过低,行星要靠近太阳,可生存空间变小,生物存在的几率也随之降低。如果太阳温度过高,又有相反的问题。
温度高证明能量消耗较多,也就是氢在快速减少,这时恒星的寿命会骤减到l亿年以下。P73-81
“相邻天体”是指水星、火星、木星等和地球相邻的天体,天体不只包括行星,还包括月球这样的卫星,忽隐忽现的哈雷彗星也是天体。这本书就要给大家讲述这些天体的故事。
这本书不会简单枯燥地介绍一些皮毛知识,而是带大家走进相邻天体的内部,让大家学到更为丰富、有趣的知识。
第一课介绍太阳系之王——太阳;第二课讲述地球永远的伙伴——月球;第三课我们学习彗星的知识,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边缘的秘密;第四课会讲到水星,当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依然不能释怀时,是水星让他充满信心完全确定了自己的理论;第五课介绍地外生物和火星的关系、火星之旅、火星和地球的区别;第六课集中讲述人称伽利略卫星的木星的卫星,还有它为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带来了哪些变革;最后一课深入讨论天体分布的规律,提丢斯一波得定则和开普勒定律。
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后,能学到关于相邻天体的既新鲜又丰富的知识。
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现在本书得以出版,我想和你们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还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
这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对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科学真理,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王乃彦(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对于中小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这套书具有启发意义,而且深入浅出。这套书的写法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科学推广有现实意义。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