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代史解读(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白玉林//杜文玉//曾志华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全书七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是“二十四史”中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主要记载五代五十三年的历史。撰者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曾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

《五代史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五代史》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本书由白玉林、曾志华、杜文玉主编。

内容推荐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建设和谐社会。

《五代史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五代史》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

在语言上,《五代史解读》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本书由白玉林、曾志华、杜文玉主编。

目录

1.五代十国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哪个历史时期?

2.朱温出身及家世情况如何?

3.未温是如何起家的?

4.宦官刘季述劝朱温代唐为帝,朱温为什么没有答应?

5.朱溫为什么要进军关中?其真实意图何在?

6.朱温为什么要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7.“白马之祸”是怎么回事?

8.朱温是怎样篡夺唐朝政权并建立后梁政权的?

9.梁太祖未温是怎样死的?

10.朱友贞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11.梁末帝是怎么死的?

12.朱友裕是什么人?

13.朱友孜为什么要派人刺杀梁未帝?

14.朱友文是怎么死的?

15.粱太祖长兄朱全昱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16.朱全昱有几个儿子?其结局如何?

17.朱友伦一生成绩如何?

18.朱友宁为什么要屠杀博昌县全城百姓?

19.《旧五代史·梁书·后妃列传》记载了几位后妃的事迹?

20.欧阳修是如何看待后梁王朝的?

21.李国昌的姓氏是怎么得来的?

22.李克用是怎样起家的?

23.唐朝为什么要重新起用李克用?

24.朱温为什么欲在上源驿杀害李克用?

25.李克用为什么与幽州刘仁恭交恶?

26.李克用与朱温交战胜负如何?

27.李存勗初任晋王时的局势如何?

28.晋王李存勗即住初期在政治上有何举措?

29.潞州之战哪一方获得了胜利?此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30.柏乡之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31.晋王李存勗攻破幽州有什么意义?

32.后梁失去魏州有什么后果?

33.胡柳陂之战晋军为什么初战失利?

34.所谓夹河大战是怎么回事?

35.唐庄宗采取什么策略,一举攻破了梁都汴京?

36.唐庄宗为什么要伐蜀?结果如何?

37.唐庄宗统治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38.唐庄宗是怎么败死的?

39.唐庄宗共有几位兄弟?其情况如何?

40.唐明宗是怎样登上皇帝位的?

41.为什么说唐明宗统治时期是五代的“小康”时期?

42.唐闵帝为什么即位不久即被推翻?

43.唐末帝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44.石敬瑭为什么要造反?

45.后唐大军为什么在讨伐石敬瑭的战争中失败?

46.汉高祖为什·么要处死唐明宗幼子李从益?

47.唐庄宗共有几子?其情况如何?

48.李从璟是什么人?

49.李重美是什么人?

50.李克用正室刘氏是什么人?

51.唐庄宗之母曹氏是什么人?

52.魏国夫人陈氏是什么人?

53.唐庄宗的皇后刘氏是怎样一个人?

54.唐明宗的淑妃王氏有哪些事迹见于记载?

55.唐末帝的皇后刘氏是什么人?

56.石敬瑭是如何勾结契丹而当上儿皇帝的?

57.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历史影响?

58.晋出帝是什么人?在位多少时间?

59.晋出帝时期契丹为什么频频进攻后晋?

60.契丹攻晋均遭失败,为什么在中渡桥能一战成功?

61.后晋灭亡后,晋出帝的下场如何?

62.《旧五代史·晋高祖纪》记载的石敬瑭祖先世系可靠吗?

63.《新五代史》是怎样记载石晋世系的?

64.《旧五代史·晋宗室列传》共记载几位人物?

65.《旧五代史·晋后妃列传》共记载几位后妃?

66.刘知远即位前有哪些经历?

67.后汉为什么立国短暂?

68.后汉宗室中有几人见于记载?

69.湘阴公刘赘是什么人?

70.汉高祖的皇后李氏是什么人?

71.后汉枢密使郭威有什么权势?

72.周太祖郭成的身世如何?

73.郭威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74.周太祖为什么要主张薄葬?

75.周太祖是如何改革弊政的?

76.周世宗身世如何?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77.高平之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78.周世宗北征契丹取得了什么战绩?

79.周世宗的统一策略是怎样的?

80.周世宗在位期间有何作为?

81.周恭帝的结局如何?

82.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83.周世宗的亲生父亲柴守礼是什么人?

84.周太祖的皇后柴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5.周太祖有哪些后妃见于记载?

86.周世宗有几位皇后见于记载?

87.王镕在唐朝灭亡后为什么仍奉其为正朔?

88.王处直是什么人?

89.朱碹与朱温兄弟相称为什么又反目为仇?

90.朱瑾为什么要南下投杨行密?

91.刘守光是什么人?

92.李存勗为什么要攻灭幽州刘仁恭父子?

93.时溥是什么人?

94.李茂贞为什么自称是唐庄宗之季父?

95.罗绍威为什么与朱温结好?

96.赵準是怎样起家的?

97.如何评价韩建一生的功过?

98.刘知俊为什么要起兵反梁?

99.冯行袭是如何起家的?

100.孙德昭为什么能够得到梁太祖的赏识?

101.杜晓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居相位?

102.为什么说敬翔是后梁的开国功臣?

103.葛从周为什么被称为宿将?

104.张归霸父子为什么在后梁地位显贵?

105.张归厚有什么事迹传世?

106.氏叔琮为什么被称为后梁名将?

107.牛存节是什么人?

108.寇彦卿为什么被梁太祖垂青?

109.霍存是什么人?

110.王彦章为什么被称为“王铁枪”?

111.崔沂是如何弹劾梁太祖爱将寇彦卿的?

112.杨师厚死后为什么朝廷反倒十分欣喜?

113.李嗣昭建有什么功勋?

114.李继韬勾结敌国为什么却能化险为夷?

115.李存孝勇冠三军为什么却被其主诛杀?

116.李存进父子有什么事迹?

117.李存璋是什么人?

118.李存贤是怎样当上蔚州刺史的?

119.李承嗣为什么要投奔淮南?

120.史俨等投奔淮南对吴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121.王都、王郁兄弟有什么事迹传于世?

122.周德威有什么功勋而被称为名将?

123.符存审为什么被称为良将?

124.郭崇韬是后唐功臣为什么却被诛杀?

125.赵光逢、赵光胤兄弟是什么人?

126.郑珏是怎样两次当上宰相的?

127.崔协是什么人?

128.李琪兄弟为什么能闻名天下?

129.丁会为什么要投奔李克用?

130.阎宝是什么人?

131.如何评价王瓒的一生?

132.袁象先为什么能荣宠于梁、唐两朝?

133.苏循为什么被视为卖主求荣之辈?

134.李袭吉是怎样知名于世的?

135.张全义为什么能够历仕数朝?

136.朱友谦身为后梁宗室为什么要向唐庄宗称臣?

137.安元信是怎样位至使相的?

138.张文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9.安重诲为什么被称为权臣?

140.豆卢革为什么被罢去相位?

141.卢程是怎样当上宰相的?

142.李愚为什么能够位居宰相?

143.任圜任宰相时有什么作为?

144.张宪在后唐时期有哪些事迹传世?

145.元行钦为什么能得到唐庄宗的宠信?

146.张敬达讨伐石敬瑭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147.唐庄宗为什么要处死良吏罗贯?

148.张承业身为宦官为什么能得到史家好评?

149.宦官张居翰为什么被称为“仁人”?

150.如何评价桑维翰的一生?

151.景延广羞辱契丹使者造成了什么后果?

152.李从温为官昏庸贪暴为什么不能得到惩罚?

153.赵莹对《旧唐书》的修撰有哪些贡献?

154.刘昀是什么人?

155.冯玉为什么能专权擅政?

156.赵在礼是怎样当上节度使的?

157.马全节为什么得到百姓的赞颂?

158.张筠为什么被人称之为“地仙”?

159.华温琪为什么能在梁、唐两朝身居高位?

160.杨彦询有什么事迹传世?

161.安元信是怎样取得晋高祖的信任的?

162.安彦威为什么能得到百姓爱戴?

163.李周有哪些事迹流传于世?

164.李继忠为什么能够得到晋高祖的重用?

165.姚颉是什么人?

166.吕琦有什么事迹传世?

167.卢导为什么不愿起草劝进表?

168.郑韬光的家世如何?

169.王权为什么不愿出使契丹?

170.李专关是如何向唐末帝进谏的?

171.尹玉羽为什么要退归林泉不愿为官?

172.苌从简是怎样获得唐庄宗赏识的?

173.潘环是怎样聚敛钱财的?

174.刘处让是怎样当上枢密使的?

175.晋高祖为什么要赏赐李琼大量的金帛?

176.高汉筠是什么人?

177.皇甫遇为什么自杀?

178.白再荣为什么被百姓称为“白麻答”?

179.白奉进因何原因被符彦饶杀害?

180.吴峦是怎样抵御契丹入侵的?

181.范延光位居将相为什么还要造反?

182.如何评价杨光远的一生作为?

183.卢文进为什么从契丹回归中原?

184.安重荣为什么会产生争当皇帝之心?

185.张彦泽是如何投靠契丹杀掠吏民的?

186.赵德钧是如何投靠契丹卖国求荣的?

187.李守贞叛乱是被谁平定的?

188.刘审交为什么不主张坚守都城洛阳?

189.刘铢是如何滥施刑罚的?

190.李崧身为三朝元老为什么无辜被杀?

191.如何评价史弘肇的所作所为?

192.王章是如何提高赋税盘剥百姓的?

193.杨邪其人如何?

194.苏逢吉是如何执行“静狱”命令的?

195.周太祖为什么要追封杨邪、史弘肇、王章等人为王?

196.李锛是什么人?

197.赵思绾为什么喜欢吞食人胆?

198.高行周为什么能历四朝为将荣宠无比?

199.安审琦为什么能身居高位?

200.安审晖是什么人?

201.安审信有什么事迹传世?

202.郑仁诲因何事受到舆论的谴责?

203.周太祖临死前为什么要先杀死王殷?

204.何福进是怎样从契丹回归中原的?

205.刘词有哪些赫赫战功?

206.王进本为巨盗却是怎样位至将帅的?

207.史彦超是什么人?

208.史懿为什么不愿投降契丹?

209.唐景思为什么遭到诬陷?

210.赵晖有什么军功而位至将相?

211.折从阮家族世代割据于什么地方?

212.如何评价冯道的一生功过?

213.卢文纪不识大体为什么却能居宰相高位?

214.和凝为什么要撤去贡院门口之棘?

215.王朴的策论为什么能得到周世宗的赞同?

216.段希尧是什么人?

217.为什么说常思生性吝啬?

218.为什么说翟光邺为官清廉?

219.李建崇战功颇多为什么不能得到节钺?

220.赵凤是怎样成为地方大员的?

221.王峻是怎样专权跋扈的?

222.慕容彦超为什么要起兵造反?

223.贾纬在修史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224.李从日严在凤翔有什么善政?

225.王虔裕是什么人?

226.王建及是什么人?

227.乌震是什么人?

228.刘延朗是什么人?

229.聂文进是什么人?

230.姚洪为什么死得悲惨?

231.沈斌为什么至死不肯投降契丹?

232.郑遨为什么被称为“三高士”之一?

233.石昂为什么被称为高士?

234.程福赘是什么人?

235.唐庄宗的艺名为什么叫李天下?

236.伶人敬新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37.伶人景进是怎样专权干政的?

238.史彦琼是什么人?

239.伶人郭门高为什么要弑杀唐庄宗?

240.卢光稠、谭全播是什么人?

241.李军之是什么人?

242.裴迪是如何辅佐梁太祖的?

243.刘圮是什么人?

244.陆思铎是什么人?

245.郭延鲁任刺史时有何善政?

246.李承约是什么人?

247.张希崇本为儒士,为什么反而当了军将?

248.王弘贽为什么要弑唐闵帝?

249.王环拒降周世宗为什么赦而不杀?

250.王景崇为什么要背叛后汉朝廷?

251.欧阳修是如何评价冯道等五代之士的?

252.司空延是什么人?

253.赵延寿有什么野心?

254.薛融是什么人?

255.何泽是如何谏止唐庄宗田猎的?

256.王松是什么人?

257.裴嗥有什么事迹传世?

258.裴羽因何事而得到人们的赞扬?

259.安仁义是什么人?

260.孙儒对江淮地区造成多大的破坏?

261.王茂章是什么人?

262.杨行密是怎样割据于江淮的?

263.吴国之主杨渥是怎么死的?

264.杨隆演是怎样获得吴国之主地位的?

265.李德诚对创建吴国有什么贡献?

266.朱延寿是什么人?

267.严可求是什么人?

268.柴再用是什么人?

269.李神福是什么人?

270.徐温是怎样控制吴国大权的?

271.李鼻是怎样取代吴国建立南唐的?

272.徐知训为什么屡次欲加害徐知诰?

273.如何评价李鼻的内外政策?

274.李臻的文学成就如何?

275.南唐统一全国的计划为什么未能实现?

276.李煜的业绩如何?

277.周宗为什么被视为南唐元老重臣?

278.宋齐丘是什么人?

279.为什么说陈觉是宋齐丘的同党?

280.韩熙载才名远播为什么不能位至宰辅?

281.常梦锡是什么人?

282.钟谟是什么人?

283.冯延鲁是什么人?

284.李德明是什么人?

285.边镐是什么人?

286.孙晟为什么始终不愿向后周屈服?

287.南唐大将朱元为什么要投降后周?

288.南唐寿州守将刘仁赡真的向后周上表请降过吗?

289.钱缪是怎样割据于两浙的?

290.钱谬对发展两浙水利做出了什么贡献?

291.钱元瓘任吴越国王时有什么作为?

292.钱佐、钱倧是什么人?

293.钱俶是什么人?

294.马殷是怎样治理楚国的?

295.马希声是什么人?

296.为什么说马希范生活奢侈、谋无远虑?

297.马希萼与兄弟之间为什么攻伐不已?

298.马希广是什么人?

299.楚国是怎样被南唐灭亡的?

300.王审知是怎样建立闽国的?

301.王延钧是怎么死的?

302.王昶、王延羲为什么先后被弑?

303.王延政是什么人?

304.刘隐是什么人?

305.刘陟是怎样建立南汉政权的?

306.刘玢为什么被其兄弟害死?

307.刘晟是如何统治南汉的?

308.刘陟的几个儿子是什么人?

309.南汉是怎样灭亡的?

310.高季兴是怎样割据于荆南的?

311.高从诲父子为什么不向后汉称臣纳贡?

312.高保融是什么人?

313.高继冲是什么人?

314.王建是怎样建立前蜀的?

315.王衍是怎样统治前蜀的?

316.李昊是什么人?

317.王宗弼是什么人?

318.孟知祥是怎样建立后蜀的?

319.如何评价孟昶的统治政策?

320.张业是怎样专断后蜀大权的?

321.刘崇是什么人?

322.刘承钧是怎样统治北汉的?

323.刘继恩为什么能当上北汉主?

324.刘继元为什么要大肆屠杀诸叔父?

325.廖氏父子有什么逸事流传?

326.刘言是什么人?

327.周行逢是怎样割据于湖南的?

328.留从效是怎样割据于泉州的?

329.陈搏有哪些逸事流传于世?

330.钟传是怎样割据于江西地区的?

331.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是什么人?

332.五代十国时期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成就?

333.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两个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34.韦庄有什么文学成就?

335.杜荀鹤在唐末五代诗坛上具有什么地位?

336.冯延巳有什么文学成就?

337.徐铉有什么才华而名声远扬?

338.贯休有什么文学成就?

339.五代时期的立法成就如何?

340.五代时期是否仍实行死刑复奏之法?

341.五代时期在管理监狱方面有哪些法规?

342.何谓“跋队斩”?朱温为什么要给兵士文面?

343.为什么说五代时期后汉的法律最为残酷?

344.为什么说五代时期后梁疆土最小?

345.为什么说五代时期后唐的疆土最大?

346.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管辖区有多少户口?

347.五代十国时期共设置了多少方镇?

348.周世宗是如何扩建汴京城的?

349.五代时期为什么频频发生蝗灾?

350.黄河在五代时期大的决口共有几次?

351.后梁赋税较轻的说法有什么根据?

352.周太祖即位以来在赋税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353.显德二年周世宗颁布了什么土地政策?

354.五代时期的两税法实施情况如何?

355.五代时期有哪些杂税?

356.五代时期实施了什么酒曲法?

357.五代时期的盐法情况如何?

358.五代时期实行了什么货币政策?

359.泉州何时成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

360.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361.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362.五代的马政有什么特点?

363.五代时期宰相名号有什么变化?

364.周太祖为什么要重新刻制皇帝玉玺?

365.三司使是什么职官?

366.殿前都点检是什么职官?

367.五代也有凌烟阁吗?

368.五代时期是如何考核僧尼道士的?

369.五代的考课制度有什么特点?

370.五代时期的铨选制度有什么特点?

371.赐门戟是一种什么制度?

372.何谓起居制度?

373.五代的叙封制度有什么特点?

374.五代时期设置哪些学士?

375.何谓“廊下食”?

376.何谓“延英议事”?

377.周世宗对禁军进行了哪些整顿和改革?

378.五代时期开科取士时是否仍举行解试?

379.五代时期的进士科都考哪些课目?

380.五代的童子科与唐代相比有什么变化?

381.周太祖郭威为什么要拜祭孔子?

382.周世宗为什么限制佛教发展?

383.杨凝式在书法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384.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如何?

385.将雕板印刷术用于刻印儒家经典始于何时?

386.五代时期都编制了哪些历法?

387.五代时期修成哪一部正史?

388.五代时期共计修成了多少部实录?

389.《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390.新旧《五代史》体例上有什么不同?

391.欧阳修是怎样论述宦官之祸的?

392.《新五代史》为什么没有《表》、《志》?

393.《新五代史》问世后《旧五代史》的命运如何?

394.为什么说《新五代史》多采用小说、笔记资料?

395.契丹是一个什么民族?

396.五代时期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如何?

397.阿保机是如何建国的?

398.耶律德光是什么人?

399.耶律德光为什么未能入主中原?

400.兀欲是怎样当上契丹国主的?

401.胡峤《陷虏记》是怎样记述契丹地理风俗的?

402.沙陀是什么民族?

403.鞑靼是什么民族?

404.吐浑是什么民族?

405.五代时期吐蕃与中原的关系如何?

406.五代时期回鹘与中原的关系如何?

407.于阗在五代时期与中原的关系如何?

408.南诏在五代时期与中原的关系如何?

409.楚国为什么要铸造五溪铜柱?

410.奚族在五代时期的分布情况如何?

411.黑水靺鞨与中原有什么关系?

412.五代时期高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

413.五代时期新罗与中国的关系如何?

414.五代时期党项的分布与社会关系如何?

415.占城国在什么地方?

试读章节

五代十国(907~960),从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周(史称后周)建立宋朝,共计五十三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里,朝代兴衰更替频繁,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在北方,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史称“五代”;在南方又有吴、南唐、吴越、闽、荆南(南平)、楚、南汉、前蜀和后蜀以及河东的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前代封建割据一样,五代十国亦有其深层次的经济原因与政治根源。

封建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区之间条块分割。这是客观经济原因。最主要的政治根源便是以皇帝为象征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衰落。中央不仅不能控制地方势力,反而受地方势力的挟制,甚至最终为军事实力派所废。同时,并存的各地军事力量谁都不具备吞并其他割据势力的实力,于是互相对峙,混战不已,直到统一的因素最终战胜分裂势力。

在历史长河里,五代十国虽是一个乱世,但它仍有自己的特点。与前代相比,在五代十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庶族地主的庄田经济,土地私有程度加大,劳动者所受超经济剥削减轻。虽说战火不断,五代十国时期商业仍比较活跃,商税是国家收入的重要部分。社会阶级结构动荡剧烈。魏晋南北朝是士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唐则是士族与庶族合流的显贵,而五代十国则是武夫王朝,其统治者出身都比较低贱。

五代十国是一个大震荡、大变革的时期,不仅中唐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也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开始。

2.朱温出身及家世情况如何?

朱温(852~912),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人。据(《新五代史》卷一《梁本纪一》)记载,朱温的父亲名诚,在乡学里教授五经,生子三人:全昱、存、温。朱诚死后,三个儿子无力维持生计,便与母亲一起到萧县(今安徽萧县)人刘崇家里做工为生。朱全昱虽没什么才能,但为人善良。朱存与朱温身强力壮,朱温更为凶悍、霸道。

据记载,朱温出生于唐大中六年(852)十月二十一日夜。当天傍晚,朱温家屋舍上空赤气升腾,邻居都认为朱家失火,惊奔而来,却发现房屋安然,才知道是朱温出世。

寄居刘崇家后,朱温身强力壮却不务正业,曾经因为懒惰而多次被刘崇杖罚。但刘母却格外怜爱朱温,并且告诫家人说,朱三不是平常之人,你们应当善待他。刘母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曾经见到朱温熟睡时变成一条红色的蛇。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饥荒,起义不断,黄巢乘机聚众起事。朱温与仲兄朱存加入黄巢农民军,开始了其坎坷多变的一生。

3.朱温是如何起家的?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地区饥荒,各地盗匪蜂起。黄巢借此机会,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揭竿起事。朱温身强力壮,原本在乡里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邻里都讨厌的人,后来与其仲兄朱存辞别乡亲,加入黄巢义军。由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提拔为队长。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中和元年(881)二月,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进攻南阳(今河南邓州)。第二年,朱温攻下同州(今陕西大荔),黄巢任其为同州防御使,可以自主军事行动。

此时,唐廷虽被农民军赶出长安,但他们在川蜀地区,调集各藩镇力量向义军反扑。朱温在攻掠时,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部对峙。朱温屡次被王重荣击败,便向黄巢乞求援军。朱温的十次求援书信均为黄巢左军使孟楷扣押,而且这时义军将帅离心,战斗力下降,形势危急。朱温见义军危急,便与其属下商议去留之事。

同年九月,朱温斩杀黄巢监军使严实,背叛农民义军,投降王重荣。唐僖宗得知朱温反叛黄巢来降,大喜,诏拜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从此,朱温便与唐朝军队一起镇压农民义军。在这过程中,朱温不断扩充实力。三年三月,唐僖宗拜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后来逐渐成为北方诸镇中的强镇。

4.宦官刘季述劝朱温代唐为帝,朱温为什么没有答应?

刘季述原本微贱,在唐僖、昭二宗时期,地位渐趋显赫,擢升为枢密使。当时宰相崔胤外有朱温支持,内欲诛灭宦官。而此时昭宗经常酗酒,性情暴戾易怒,叱责左右近侍。刘季述等宦官人人自危,遂于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发动政变,率兵闯入宫中,矫诏让太子监国。当时,唐昭宗在乞巧楼中,见乱兵间入,大惊失色,从床上跌落下来。刘季述与仲先二人挟持唐昭宗而坐,用扣杖在地上一边划一边历数唐昭宗的罪责,数了几十条还未停止。刘季述将昭宗囚禁在少阳院,便在京师大肆屠杀。

崔胤要求朱温出兵解围,恰好刘季述派义子刘希度到来,手捧唐朝廷的神器劝朱温代唐为帝。朱温犹豫不决时,他的幕僚李振劝他说:“如今宦官囚禁并羞辱天子,你如果不能讨伐他,就无法号令诸侯。”朱温听从李振之计,囚禁来使,派遣李振入京师与崔胤等谋诛宦官。朱温之所以没有答应刘季述的请求,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时他的势力还不十分强大,天下藩镇中拥护唐王朝的为数不少,篡唐时机尚不成熟,使朱温不敢贸然行动。

当时刘季述欲诛杀百官,弑杀昭宗,尔后挟太子以令天下。崔胤与侍卫将军孙德昭等,逮捕刘季述,斩杀其党,迎昭宗复位。刘季述在被审诘时被乱棍打死,诛灭三族。朱温亦因反正之功晋封梁王。

5.朱温为什么要进军关中?其真实意图何在?

昭宗复位后,欲尽除宦官,夺其兵权,但遭到神策军将的反对,只得用宦官韩全诲等为神策军中尉。当时军国大事,都专委以宰相崔胤处理。崔胤专权,常欲诛杀宦官,宦官为之侧目。一日,崔胤在偏殿与昭宗谋划诛杀宦官,为韩全诲等知晓,他们就常在昭宗前哭诉求饶。为防泄露,昭宗令崔胤进奏都以锦囊封藏。韩全诲等进献美女数十人为其耳目。自此,崔胤的计划均为韩全诲等知晓。宦官视崔胤为大敌,并重金贿赂外地方镇,请求支援。

当时崔胤掌管三司财政。韩全诲等教唆禁兵趁崔胤下朝之时,群起哭诉冬衣减少,并上诉昭宗。昭宗不得已,罢免崔胤知政事职。崔胤盛怒之下,便请朱温进兵关中,以助其诛灭宦官。

关中地区,是唐政府重心所在,入据关中,可占有政治优势。因此,天复元年(901)十月,朱温带兵进军长安,攻占河中。

韩全诲等闻讯,急忙劫持昭宗,逃往凤翔。崔胤等一批朝官不肯随行,留在长安。朱温进入长安后,随即率兵攻向凤翔,包围城池,断其外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久困孤城,外援断绝,恐惧至极,表示愿诛杀韩全诲等宦官,礼送昭宗回京,以求和解。昭宗大喜,派人斩杀宦官韩全诲等三十余人,并在朱温护送下返回京师。P1-3

序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建设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