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楚音研究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建忠编著的《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以秦汉为时间,以楚地为空间,以方言为存在的语言本体,三者合一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了马王堆帛书中的借字与被借字、扬雄《方言》中的楚方言标音字,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与《诗经》音系、《淮南子》音系进行比较,来研究秦汉时期楚方言的声母、韵部系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杨建忠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汉楚音研究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建忠编著的《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以秦汉为时间,以楚地为空间,以方言为存在的语言本体,三者合一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了马王堆帛书中的借字与被借字、扬雄《方言》中的楚方言标音字,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与《诗经》音系、《淮南子》音系进行比较,来研究秦汉时期楚方言的声母、韵部系统。 内容推荐 历史方言研究是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是汉语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出土的大批楚文献,为研究秦汉时期的楚方言语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杨建忠编著的《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系统整理了马王堆帛书中的借字与被借字、扬雄《方言》中的楚方言标音字,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与《诗经》音系、《淮南子》音系进行比较,来研究秦汉时期楚方言的声母、韵部系统。 要而言之,《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充分论证了古方言在上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在上古音乃至音韵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语言时空观。 从分期、声母、韵部、声调、方言等方面评述了两汉的语音研究。 吸收帛书整理小组的释读成果,确立了鉴别帛书中通假字的原则。 确立了扬雄《方言》标音字判定的标准,整理了其中的楚方言标音字。 详细考证了上古楚方言的性质,认为上古楚方言是华夏语的方言。 从历史、文化、《方言》本身、汉代传注等角度论证了“南楚方言”不应从“楚方言”中分出,最多只能算作一个次方言区。 利用整理所得的帛书通假字、《方言》标音材料,通过与《诗经》音系、《淮南子》音系的比较,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秦汉时期楚方言的声母、韵部系统作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声母方面 1.此期的楚方言中有大量的明母与晓母接触的用例,似乎是清鼻音的遣迹。但遣一现象在当时其他方言中也大量存在,所以非楚方言特色。 2.来母与其他声母接触的用例非常多,故可推断,在秦汉时期的楚方言中应当存在复声母,或至少可以说明仍有复声母的痕迹。 3.涸声母既与送气的清声母相接触,也与不送气的清声母相接触,所以我们认为,送气与否或许不是浊声母的区别特徵。 二、韵部方面 1.阴声韵 ①之、幽接触用例未见,这或许是受到了材料的限制。“侮”在《诗经》之前可能归之部,《诗经》之时已转入侯部,但在秦汉之际的楚方言中仍归之部。在讨论具体字的归部时也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演变与方言差异。 ②歌、支关系密切是战国到秦汉之际楚方言的特色,但二部并未合并。 ③秦汉楚方言及蜀方言中之、鱼两部母音接近。 ④幽、宵接触为秦汉时期楚方言的特色。 ⑤脂、微分立。秦汉时期楚方言中的“火”从《诗》中的微部转人了歌部。 ⑥阴声韵歌、支及与其相应的阳声韵元、耕表现出平行发展的态势。 2.阳声韵 ①与阴声韵鱼、侯相通非楚方言特色相对应,阳声韵东、阳合韵亦非楚方言特色,至少在《淮南子》以前如此。 ②从战国到秦汉的楚方言中,冬部先从侵部分化出,逐渐向东部靠拢,但与侵部仍保持一定的联系;在帛书及《方言》中,冬部虽与侵部仍有关系,但较之“屈宋庄”时期已疏远了许多;再到《淮南子》、《新语》中冬部已并人东部,走了一个逐渐速於侵而人於东的过程。从“屈宋庄”直至《淮南子》、《新语》,均有冬、东互通现象,此可视为楚方言的特色之一。 ③真、文关系密切且真部有向文部靠拢的倾向,可能已有部分真部字转入到文部,但二部终未合并。 ④从《诗》直到战国楚方言中,[-m][-n]关系松弛。在秦汉的银雀山汉简中也没有接触的用例,而在蜀方言和秦汉时期的楚方言中[-m][-n]的关系却比较密切。 3.人声韵 ①人声韵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可以说总体上没有什麽变化。 ②与相应的阴声韵脂、微分立一致,质、物也是分立的。 目录 序 中文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两汉语音研究现状述评 1.2.1.1 两汉语音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归属 1.2.1.2 两汉语音声纽研究 1.2.1.3 两汉语音韵部研究 1.2.1.4 两汉语音声调研究 1.2.1.5 两汉的方言研究 1.2.1.5.1 方言分区 1.2.1.5.2 各方言区语音 1.2.2 楚方言研究现状述评 1.2.2.1 语音 1.2.2.1.1 “五四”前 1.2.2.1.2 “五四”后 1.2.2.2 词汇 1.2.2.3 语法 1.3 楚方言的性质 1.3.1 楚语、楚言、楚方言 1.3.2 目前学界的几种观点 1.3.3 楚族的来源舆迁徙 1.3.3.1 楚人源自中原华夏 1.3.3.2 楚人的南迁 1.3.3.3 楚族之前江汉平原的民族状况 1.3.4 楚方言的性质 1.3.5 楚方言的范围 1.3.5.1 先秦楚方言的范围 1.3.5.2 汉代楚方言的范围 1.4 主要材料 1.4.1 马王堆汉墓帛书借字与被借字 1.4.2 《方言》中的楚方言标音字 1.4.2.1 学界对标音字的论述及利用 1.4.2.2 标音字的判定 1.4.2.3 标音字的共时性 1.5 研究思路、方法 2 声母 2.1 引言 2.1.1 上古汉语声母系统 2.1.2 中古汉语声母系统 2.2 秦汉楚方言声母系统 2.2.1 总论 2.2.1.1 唇音 2.2.1.2 舌音 2.2.1.3 齿音 2.2.1.4 牙喉音 2.2.2 分论 2.2.2.1 清鼻音 2.2.2.2 浊声母 2.2.2.3 复辅音 2.2.3 小结 3 韵部 3.1 引言 3.1.1 上古汉语韵部系统 3.1.2 本文参照点的选择 3.2 分论 3.2.1 阴声韵 3.2.1.1 之部 3.2.1.2 支部 3.2.1.3 鱼部 3.2.1.4 侯部 3.2.1.5 宵部 3.2.1.6 幽部 3.2.1.7 微部 3.2.1.8 脂部 3.2.1.9 歌部 3.2.2 阳声韵 3.2.2.1 蒸部 3.2.2.2 耕部 3.2.2.3 阳部 3.2.2.4 东部 3.2.2.5 冬部 3.2.2.6 文部、真部、元部 3.2.2.7 侵部、谈部 3.2.3 入声韵 3.2.3.1 职部 3.2.3.2 锡部 3.2.3.3 铎部 3.2.3.4 屋部 3.2.3.5 药部 3.2.3.6 觉部 3.2.3.7 物部 3.2.3.8 质部 3.2.3.9 月部 3.2.3.10 缉部 3.2.3.11 叶(盍)部 3.3 小结 4 余论 4.1 关於声母、韵部的大同小异 4.2 关於声调 4.2.1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4.2.2 秦汉楚方言的声调系统 5 附录 5.1 马王堆汉墓帛书借字与被借字表 5.2 扬雄《方言》楚方言标音字表 5.3 《诗经》合韵通韵表 5.4 《楚辞》合韵通韵表 5.5 楚国世系与大事年表 6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