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由曾国藩得意弟子李鸿章亲自点校刊行,包含了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本书内容经典,发人深省,阅读篇篇诚挚的书信,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对话,获得关于修身、治家、治学、交友、理财、养生的智慧。大变革时代,每一个家庭都需要读曾国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由曾国藩得意弟子李鸿章亲自点校刊行,包含了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本书内容经典,发人深省,阅读篇篇诚挚的书信,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对话,获得关于修身、治家、治学、交友、理财、养生的智慧。大变革时代,每一个家庭都需要读曾国藩。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这部家书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让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并使他成为连毛泽东、蒋介石都备加推崇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问世于1879年,由李鸿章汇编、李鸿章点校,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本书以传忠书局刻本为蓝本,汇编了修身、齐家、教子、治学、为官、理财、交友、待人、养生等方面的百余篇代表作品,内容精粹,堪为研读曾国藩思想的最佳读本。 目录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 谕纪泽·望雪父平生三耻(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谕纪泽·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谕纪泽纪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治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述发奋自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谕纪鸿·读书明理勤俭自持(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谕纪泽·勿浪掷光阴应勤劳持家(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谕纪泽·读书当勤勉做人需忠恕(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谕纪泽·读书须能涵泳体察(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谕纪泽·教导用笔作文之法(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 谕纪泽·看书要有所择(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咸丰九年六月初四日) 谕纪泽·应早起有恒举止厚重(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同治四年正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谕纪泽纪鸿·少年文字,总归气象峥嵘(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致四弟九弟·述为学有四要事(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月)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致诸弟·祖母葬事谨遵天理(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致诸弟·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咸丰二年七月二十五夜)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咸丰二年八月初八日在蕲州舟中书)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咸丰二年八月十二夜武昌城内发)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咸丰二年八月十三夜在湖北省城发)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咸丰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禀父亲·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早)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咸丰六年十月初三日)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咸丰八年七月二十日自江西省河下发)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乱世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咸丰九年元旦)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咸丰九年正月十一日)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咸丰十年十月二十日)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四日)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谕纪泽纪鸿·谨遵八本三致祥(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同治二年六月初一日)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同治三年八月初四日)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为官篇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 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封轴(道光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日)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道光三十年三月三十日)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咸丰元年三月十二日) 致诸弟·余欲推社仓之法以惠地方(咸丰元年四月初三)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致诸弟·办盗匪案须相机图之(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禀父亲·军中要务(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咸丰五年九月三日书于屏风水营)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咸丰八年五月初六日)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同治二年正月初七日)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特恩(同治二年正月十三日)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同治二年四月初一日)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同治六年三月初四日)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 理财篇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十日)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道光二十四年八日二十九日)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道光二十四年二十日)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禀父母·须专人去取借款(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十八日)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咸丰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书于武穴舟中)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同治四年十月十六日)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友丧(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致诸弟·不可与人太疏(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道光二十六年六t月二十七日)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谕纪泽·勿与权贵相交及银两用度事宜(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夜) 待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咸丰五年四月二十日书于南康城外水营)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咸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咸丰十年六月初十日)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 致九弟·述近世保人为难(同治元年八月初二日) 养生篇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同治元年闫八月初四日)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附录:曾国藩家族名人录 试读章节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 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二十日接六弟五月十二书,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二十九日书。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即县试案首前列,皆不写出。同乡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老先生,皆已详载。同一折差也,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早十余日而忙迫,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从容者,又何也? 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乡诸家皆好,惟汤海秋于七月八日得病,初九未刻即逝。六月二十八考教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仅何子贞得差,余皆未放,惟陈岱云光景最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为乐。王仕四已善为遣回。率五大约在粮船回,现尚未定。渠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心。叔父之病,男累求详信直告,至今未得,实不放心。甲三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颇肯率教。 六弟今年正月信,欲从罗罗山处附课,男甚喜之!后来信绝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来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读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论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诲而已。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余俟续陈。男谨禀。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四位老弟左右: 昨二十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遗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书日:“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醒。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作不具,国藩手草。 P2-6 序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也最有争议的人物。他仕途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背诵参悟。 《曾国藩家书》首现于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的近1500封家书。这些家书显现了曾国藩近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为学为政为人之理、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充斥字里行间,是后世学习和了解曾国藩最详尽也最真实的资料。本书即以传忠书局刻本为蓝本,汇编了曾国藩200余篇家书精品,内容涉及修身、治学、治家、为官、理财、交友、待人、养生等八个方面,以待参详。 曾国藩学问的核心在于“修身”,他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有恒心、坚忍,告诫自己时时反省。正是他的道德睿智,让他在晚清政治风雨中屹立不倒,几次沉浮后依然受到重用;正是他的谨言慎行、不贪功自大,让他避免了官场的龃龉;正是他的恭谨修身,让他的亲朋戚友受到熏陶而走向成功。曾国藩“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亦来自“有恒”,来自不“兼营并骛”。他在家书中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是读了这一段金玉之言,才更坚定了自己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 虽然著名革命家章太炎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但是世人仍然奉曾国藩为“官场楷模”。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不难发现,他对官场之道的领悟,他积淀的一整套官场绝学,足以让人叱咤中国官场,故而让后人趋之若鹜。曾国藩为官清廉,且精于理财之道。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开销、迎来送往上,曾国藩非常善于调度:通过捐输、厘金和协饷等途径,以及靠人格感化使地方绅士、豪强纷纷解囊,他也妥善解决了湘军的粮饷问题。 曾国藩极善治家,所以曾氏家族百年来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的交友之慎、知人之明、用人之法也备受赞誉。他精于选拔,任人唯贤,礼贤下士,其幕府人才云集,他的很多门生幕僚后来都成为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的家书中有慈父般的谆谆教诲,有兄长般的斥责,还有密友般毫无顾及的精神文化修养的交流。曾国藩的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我们应当见贤思齐,慎独内省,躬身践行,成就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