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荒诞喜感和人情之美的乡村小说。
《小米村断代史》由徐衎所著,鲁迅式的严肃与幽默,任谁看了都无话可说。
乡土情韵世俗百态相交汇悲喜人生,村民百姓连珠妙语演绎幽默桥段。
看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米村断代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衎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充满荒诞喜感和人情之美的乡村小说。 《小米村断代史》由徐衎所著,鲁迅式的严肃与幽默,任谁看了都无话可说。 乡土情韵世俗百态相交汇悲喜人生,村民百姓连珠妙语演绎幽默桥段。 看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内容推荐 《小米村断代史》由徐衎所著,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 投机分子田大摆摊有道,几经大起大落竟成小米村GDP标杆。 莫诗人从发表豆腐块到游学京城,渐成小米村文化名片。 泡菜西施黄花凤开起“一百个放心小吃店”,引领小米村餐饮业风向。 棺材铺郑大胆一夜之间成了全村最胆小怕事的人。 诊所医师叶根水和广播站的革命遗孤小楂上演啼笑姻缘。 称霸一方的赌坊老板金六从意气风发到惨淡收场…… 与此同时,旅游业开发、现代化养猪场落成、高速公路竣工等一系列变化天翻地覆。“小米村牌”鸭蛋、鹅蛋、米酒、三七粉等乡企产品不仅享誉村里村外,而且在许多大城市口碑和销量不俗。“小米村”渐渐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几户人家的命运变迁,一群村民的嬉笑怒骂,勾画出小米村极富神秘色彩的前世和颇具荒诞喜感的今生。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夏 冬 春 第二章 春 夏 秋 冬 第三章 冬春之交,春末夏初 夏 秋 晚秋 初冬 第四章 春末夏初 夏 秋 冬 第五章 晚春 炎夏 秋分 隆冬 第六章 春意盎然 夏日炎炎 秋日天高人浮躁 尾声 三年后…… 附录 获奖作品之一 小米村断代史 获奖作品之二 水光潋滟 名家点评(曹文轩、赵长天点评) 试读章节 在鸡蛋鹅蛋鸭蛋仍需凭票供应的年代,供销社一度成为小米村村人向往的天堂。透明的柜台里陈设着黑乎乎的腌肉腊肠、成色不一的蛋类,柜台玻璃折射出直接而粗暴的食欲,挑逗着每一个或有心或无意途经供销社门口的村人。那时村人们普遍认同,在供销社站柜台是全天下最美的肥差。当供销社一度被误读为人间天堂的时候,柜台售货员自然而然成了人人羡慕的天使,这样的结论扎根村民心底,长期得不到修正。于是当供销社的老售货员金爱芬光荣退役后,村委会决定挑选一名水灵的小姑娘顶替金爱芬。据说金爱芬收拾包裹回家的那天,不无深情地热泪盈眶泪流满面,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后来,金爱芬逢人就说,村供销社还拖欠她一个月工资。 供销社改朝换代,送走前朝遗民,谁来接替新官新职,全村上下一时骚动不安。村委会苦思冥想层层筛选,依然有一大把合适人选,招工成了选美。村里的女人尤其是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每天对镜贴完花黄后,扭着柳腰上街招摇,猎取异性目光。于是村里的男人们也跃跃欲试:未婚男人们在这个百花齐放的特殊阶段纷纷找到了心仪对象;已婚男人们心猿意马,木已成舟的家庭则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欲坠。男人们思绪翩翩浮想绵绵,女人们幽怨难解以泪洗面,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追根溯源,人们都怪罪起金爱芬来,你看看你,一个人退休整得一村子鸡犬不宁的。人言可畏,不出一年,金爱芬就收拾了细软,和村外一男人私奔了。私奔前夜,爱听壁脚的妇人听到金爱芬幽怨地对着她的情人大吐苦水,哎,供销社还拖欠了我一月的工钱呢,……金爱芬远走高飞后,小米村多了个怨声载道的老鳏夫,所以小米村仍不清静。 半月后,村委会拍板决定举办一个“小米村供销社柜台台花”的选拔大赛。“台花”的评选标准贴在村头公告栏上。村中女人闻风而动,一拨接一拨,里三层外三层围得严严实实。人群屏息凝神,个个杏眼圆睁,看得出奇认真。没多久,村里上年纪的妇人们无声退出了,她们边走边吐着瓜子壳,算了算了,机会还是留给那些不经事的小妞吧。剩下的清一色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一个个头颅密密挨在一块儿,麻花辫羊角辫凤凰髻缠到一块儿。姑娘们看得心花怒放,摩拳擦掌满面红光。 三日后,“小米村供销社柜台台花”选拔如期举行。据说这天小米村上下张灯结彩,老街的黄土墙也被刷得焕然一新。老村长站在高台上激动得难以自制,导致一篇寥寥数语的开场白,磕磕绊绊硬是念到日上中天。台下黑压压的村人叫苦不迭。等到台花候选人闪亮登场,半数姑娘已经昏昏欲睡神志不清,另一半数不是妆掉了就是妆花了,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第一轮初赛。大小高矮胖瘦的女人一字排开静候全村男人检阅。村广播在前一天就播报了大赛流程,初赛将由全村男人进行淘汰。所以这天村里的男人们蜂拥而至,手上拿着胖瘦不一品种各异的萝卜,要换平时他们这行头准是去生产大队集体野炊烧煮萝卜汤或者到地里下萝卜种了,到了选拔大赛这儿,每一个萝卜变成了神圣的一票。女人们矜持地站在台上,接过村里光棍、鳏夫、已婚男人、热恋中单身小伙手中的萝卜。男人们的眼光在女人问题上都出奇一致,不出一刻钟,生旦净末丑都有了归宿,那些不水灵不出挑的女人红着眼眶空着手,无功而返。剩在台上的美人们,抱着沉重的各色萝卜,喜不自禁。 第二轮复赛,女人们才艺展示。虽说小米村算得上一“鸟难产,鸡便秘”的犄角旮旯,不过村里的女人到底还是有几下看家本领的。刺绣斟茶这些女儿家的本事自不必说,还有唱京韵大鼓的呢。美人们的表演轰动一时,那个年代,全村只有一台收一个频道的黑白电视机,供奉在生产大队的礼堂。一次村民大会,老村长使劲地往电视机上拍了拍,原本明明灭灭的雪花片顿时转为死寂的黑屏,老村长委屈地说这是他从邻村大米村学回来的经验,结果这一露手,直接导致村里唯一一台电视机寿终正寝。靠天吃饭的一村人,由于精神生活空虚养成了早睡晚起的习惯,吃罢晚饭,男人女人一关灯,待在黑黝黝的里屋说些闺阁情话,弄出一些撩人的低吟娇喘。台花选拔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人的作息常规,女人们捧着一包瓜子聚集在弄堂、天井愤愤地说,当年老娘我年轻的时候,这些黄毛丫头还不知道在哪片尿布上爬呢。男人在农耕之余,围拢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对台花选手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我看阿茉头不错啊,能唱能跳的,娶个这样的媳妇家里都不用买半导体了。”这时候总会有一个不合时宜的男声插进来,适时点醒说话者有妇之夫的身份:“你回家也让你胖媳妇亮两嗓,指不定比人家阿茉头还动人哩。” 经过为期三天三夜的才艺比拼,六名年轻姑娘从全村上百姿色迥异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决赛设在村晒谷场。那一夜晒谷场迎来史上最辉煌热闹的不眠夜。不光小米村的男女老小,邻村大米村的男女也闻风赶来。简陋的舞台上六位打扮一新的花姑娘战战兢兢,面对台下黑压压攒动的人头,一号对二号说,我好紧张。二号对三号发牢骚说,怎么来这么多人。三号对四号说,我好害怕呀。四号对五号说,你看你看台下的人头啊,乱葬岗一样。五号贴着六号耳语了仨字,乱葬岗。六号无处倾诉,嚅动了下两瓣唇,双腿一软就瘫倒在台上,提前离开了这场红颜脂粉的角逐。 P3-5 后记 2007—2011年,这样一个故事几乎整个地覆盖了我的大学四年,从大一一次偶然在吃蛋炒饭的时候,突然就萌生了这样一座村庄——小米村。彼时村上空大雾缭绕,以至于任何关于村庄的线索都无迹可寻,但我确信并知道它存在在那里,有一个“小米村”的名。 2008年,一稿写到了五万字,很是狼狈。彼时写的更多的是散文,对于语句的雕琢而忽视了情节的流动,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以至于一稿自己都不忍卒读,完全流水账。 2009年年初,首次入围新概念,误打误撞拿了个一等奖,于是大声嚷嚷着昭告天下,我要开始写长篇了,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实践创作,因为除了“小米村”这个村名,其他的一无所知,就随着性子写,写到十万字的时候,幡然醒悟这堆文字丝毫经不起玩味。我承认,阴差阳错的新概念之行,阴差阳错的奖项肯定,让我过高地评估了自己,颇有点拔苗助长的盲目又不自知。下半年,整理了十万字的稿子,理出其中可用的线索,再一次废之。经过前面十万字的演练,村庄上空的雾气有点驱散,隐隐约约地摸到了轮廓,那山那狗还有那些人。很踏实地写到了年底,又一次的十万字关口。 2010年春天,根据前文所写,理出一大页的伏笔线索,只因为剩下的部分需要一一呼应,也因着有迹可循,最后的五万字可谓手到擒来,写得异常顺手。 在春末夏初完成了初稿。 2011年,初稿一放就是一年,寒假,若非编辑戳着戳着,一个劲地督促,我相信它仍然会搁置在我的电脑硬盘里,对于修改文稿,我一向缺乏执行力,何况是十六万字的长篇。 好在,一切都完成了。定稿的瞬间,鼠标滚轮滚过一页页文档,成就感油然而生。想到2009年下半年那些写着它的深夜,我的21岁。想着几欲想要放弃它又割舍不下的纠结,所以,在拥有明晰的小说大纲设定前,轻易不要触碰长篇,尤其是长篇处女作! 也因为《小米村断代史》的缘故,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写了不少乡村题材的短篇,以至于被很多人贴上“乡土派”的标签:包括在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拿到一等奖的同名短篇(除了标题和楔子一样,风格和内容与长篇完全无关),包括刊载《青年文学》上的《水光潋滟》,包括参加如星百慧华语文学大赛获得优秀奖的《故,事》(原稿《那个村庄》,由于参赛字数限制有了这个删节版),还有蝉联十二届新概念一等奖的短篇《青》…… 我想如此这般掏心掏肺地执著于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个文风,应该不可能再有了,毕竟处女作只有一个,小试牛刀的初尝机会也只有一次。正在进行中的第二部长篇,渐入佳境,显然比处女作时期的“摸索状态”要轻车熟路太多了。 回过头,有些许讶异,作为首部长篇作品,竟然会选择这个与自己年代相距甚远的故事,一个南方小村庄的鸡零狗碎。写到一半的时候被不少人质疑,怎么不是校园清新?怎么不是残酷青春?怎么不是爱情小品?大概连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席慕容说过,人生是一场有规律的阴差阳错。正如我从江南小镇来到边远的西北之地;正如我被自己当初的第一志愿外语系抛弃,而被第二志愿中文系收纳;正如不抱任何希望地投出参赛稿,以至于挂号信寄回家才恍然想起有这么一回事,上网翻查复赛名单,确认再三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上面那个“徐衍”;正如明明在努力着准备考厦大的研究生,初秋的保研名额让我提早解脱,并顺利通过了南开大学的面试,可以预见地又将是一程北方岁月…… 不长的人生这般错落有致,“无巧不成书”般应验。 一度迷恋达达乐队的《南方》——“我住在北方/难得这些天许多雨水/夜晚听见窗外的雨声/让我想起了南方/想起从前呆在南方/许多那里的气息/许多那里的颜色/不知觉心已经轻轻飞起……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就这样一天天浪漫/就这样一天天感叹/没有什么是最重要/日子随着阴晴变换/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这些已成回忆……”南来北往的妙不可言,尽在彭坦的唱词中。 本科四年即将告一段落,庆幸的是有这些白纸黑字标定出走过的轨迹,对于误打误撞闯入文字世界的愣头小子,这样的赠予实在太过丰盛和始料未及,以至于让我陷入无以回报的局促和羞赧。特别附录了两篇和这部长篇有点“血缘关系”的短篇作品,都是初尝文字时的拙笔之作,可看作是长篇的草创雏形,放在一起,显而易见最初的构想和最后的定稿是多么地大相径庭。写作中不受控的状态正是魅力之一吧。 喜欢的一些句子,比如“走很远的路去看春天”;比如“我们下一个故事再见”—— 初稿、定稿都在春天,春天的气味、温度适合结束并润色一个故事。 至于“下一个故事”,我相信不会等太久了吧。 感谢每一个说。我喜欢你写的东西”的人。 更感谢每一个说“我觉得你的这篇东西哪里哪里还有一些瑕疵不足”的你。 2007—2011年,献给21岁,记住。 徐衍 2011年4月20日凌晨于兰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