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秘密情报工作每年财政预算有多大?美国特工为何因金钱叛变?你相信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间谍领域的“军事情报大师”吗?谁是美国最伟大的情报骗子?谁“制造”了“恐怖大亨”本·拉登?拉蒙·卡拉萨为何挑战美国间谍网?
麦克松所著的《你不知道的美国情报秘史》将为您揭开美国情报秘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不知道的美国情报秘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麦克松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秘密情报工作每年财政预算有多大?美国特工为何因金钱叛变?你相信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间谍领域的“军事情报大师”吗?谁是美国最伟大的情报骗子?谁“制造”了“恐怖大亨”本·拉登?拉蒙·卡拉萨为何挑战美国间谍网? 麦克松所著的《你不知道的美国情报秘史》将为您揭开美国情报秘史。 内容推荐 麦克松所著的《你不知道的美国情报秘史》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笔触,回溯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情报工作历史,尤其着重阐述了美国现今三大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国防情报局)的发展历程,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情报工作内幕,帮助中国的读者正确辨识美国情报界的信息《你不知道的美国情报秘史》对近些年来发生在美国的反恐事件与重大案件,做出了全面而又客观的介绍与分析。对国际时局感兴趣读者不容错过。 目录 第一章 “金钱骗子” 隐匿在美国情报界的“金钱骗子” 美国特工因金钱叛变 第二章 美国竟是“军事情报大师” 乔治·华盛顿的原则 乔治·华盛顿的功劳 第三章 美国特工首领用假情报蒙骗总统 阿兰·平克顿搅乱了“南北战争” 阿兰·平克顿不能算“民族英雄” 第四章 “美西战争”的情报对手 拉蒙·卡兰萨挑战美国间谍网 约翰·威尔基智斗西班牙间谍网 第五章 神秘的“U-1” “U-1”不把国会放在眼里 “U-1”辉煌而又短命 第六章 威廉·伯恩斯与接班人埃德嘉·胡佛 危言耸听是威廉·伯恩斯的拿手好戏 玩弄权术是埃德嘉·胡佛的看家本领 第七章 一个叛国者曾被美国当英雄 “美国黑室”的功绩抵消不了的叛国之罪 难匿叛国罪名的“美国密码分析学之父” 第八章 美国人永远忘不了“珍珠港事件”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最“耻辱的日子” “珍珠港事件”的情报争议难以终结 第九章 从美国战略情报局到美国中央情报局 美国战略情报局与“厉害的比尔” 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多诺万神话” 第十章 “美国盖世太保"的“工作病" 过分的标榜 秘密行动的恣意膨胀 第十一章 “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和“越战” 轰动一时的“猪湾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 “越战”的灾难 第十二章 美国1975年掀起了超大规模的“情报风波” 国会与政府之间关于情报工作的激烈交锋 参议院和众议院对政府情报工作的影响力 第十三章 “一百三十六岁的情报组合” “二十世纪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情报骗子” “星球大战计划”的重重迷雾 第十四章 美国情报界的权势之争 美国情报界“三大局的地盘之争” 美国情报界与当代国际社会的关系趋势 第十五章 “李文和冤案”令美国联邦调查局蒙羞 “李文和冤案”的来龙去脉 “美国联邦调查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第十六章 “9·11”事件揭秘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大失误 “国家的悲剧”的上演 谁“制造”了“恐怖大亨”本·拉登 附录 本书注释共计215条 试读章节 美国特工因金钱叛变 世界二战以及冷战,为美国情报骗子以及评判他们的人带来了新机遇。1941年,英国海军情报主管约翰·戈弗雷上将指出,所有美国情报机构都存有“危言耸听的倾向”。例如,美国政府战争部对德国空军力量储备的评估,比英国高出250%。冷战时期的美国情报首长们,对美国人民大肆宣传的劲头,一点也不逊色于苏联共产主义阵营,而且还颇有心得。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科尔比形象地指出,情报工作已成为一种“带有诸多新闻媒体特征的现代事业”。 十五年之后冷战结束。欧洲的共产主义阵营轰然倒塌。美国中情局把此成功记到自己的帐上。科尔比的接班人罗伯特-盖茨,把这项成就吹捧为“美国最伟大的胜利”。冷战的结束,表明美国中情局或许除掉了一个威胁,但此时情报骗子又开始重操旧业。他们老练地把美国中情局从冷战的甜蜜回忆中唤醒,然后建议它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展到那些新生的事物上。 19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间谍工作那种日益张狂及扩张主义的本质,反射出了更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强势资本主义的抬头。美国联邦政府的扩张,使情报机构也有了相应的扩张机会。而随着社会进一步民主化,迎合大众的紧迫性也在增加。文学反映并推动了19世纪50年代后的“骗子文化”。 1857年,梅尔维尔在其《骗子》等小说中推广了这个概念。他在小说中,对阿兰·平克顿把间谍职业化那个年代的风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梅尔维尔的部分观点及观察,或许被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情局奉为启蒙教材。例如,美国中情局的“弥天大谎”技巧,就遵循了作者虚构的“世界慈善”骗局的惯例:你如果准备撒谎,就先在大多数的时候说实话,然后骗人。【注3】 “骗子”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它宛如奔腾的密西西比河,贯穿了美国文化。从1884年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到1940年戴维·莫勒的《大骗子》,再到1973年乔治·罗伊·希尔的《骗中骗》,都可见到其踪迹。他们的做法,有些像商品的推销员。虽然并非每个推销员都是骗子,但每个骗子都在推销一些东西。情报机构的推销技巧,以及人们对其所作的批评,构成了美国间谍史的一部分。 推销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是负面的。美国内战结束后,有些心怀鬼胎的推销员,来到刚被战火洗劫过的南部。当地许多人都把他们视为捞钱不要命的恶棍。 马克·吐温在1873年出版的《镀金岁月》一书中,也对推销文化大加抨击。 1947年,美国中情局成立时,也正是推销被攻击得最厉害的时代。其代表事件,就是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 这两个作家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但他们也只是含蓄地讽刺了书中批判的对象:带有美国特征的咧嘴傻笑的推销员。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几个情报头目,都是推销员类型的人。在一个把推销作为自由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他们想找到客户并不难。 规模的庞大,不是间谍工作从美国文化中汲取的唯一特征。还有就是其延续性。这或许令人颇感意外,因为许多支持情报工作的重量级人物,都认为美国情报界由于缺乏延续性而导致对以往经验教训的遗忘。主张扩大情报工作的人认为,缺乏情报准备是极其危险的。美国对珍珠港空袭事先毫不知情就是一个例子。但这些人往往只关注机制的延续,而忽略了传统。 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传统的重要。艾德加·爱伦坡既是虚构诈骗情节的大师,又善于诡计策略,这使他被后人所乐道。密码破译专家H·O·亚德利及特工爱德华·兰斯代尔,对其小说《失窃的秘函》都赞不绝口。【注4】 可见,记忆并非只取决于机制。过去的传统对情报工作的影响不仅限于手法和技巧方面。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就经常被情报倡导者所利用。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对国家的忠诚及不受他人摆布,是两个重要的认知。 内战后,美国公民一直热衷于帮助其他国家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来自诸多国家的移民,不仅大大振奋了美国的士气,也为美国提供了潜在的情报分析及秘密工作方面的支持。 2000年5月,一位曾任美国中情局高级官员的人士指出,美国作为“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国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注5】 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使美国情报机构有了更多的事可做。情报倡导者借此建立了一种阻碍共产主义国家建设的冷战哲学。可见,民族主义并非总是自发或本土的,有时来源于美国对部分不那么民主的国家的领导人的秘密支持。 冷战期间,其他国家的大选结果只要不合美国的口味,就不会得到美国的承认。这使美国鼓吹的自决权,在国际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冷战结束后,狭隘的民族主义引发了动荡,造成巴尔干半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混乱局面。美国秘密行动人员对自己造成的后果不仅没有自责,反而声称需要由他们出面解决问题。民族主义沦为了情报骗子手中的传统工具。 美国的民族主义还有其他黑暗面。提倡自由和容忍,这是它好的一面。但它也有内向和本土主义的弊端。情报史表明,这曾使少数民族吃了不少苦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早期美国的原住民,也曾是白人本土主义分子攻击的目标。 1758年,华盛顿在以英国军官的身份与法国作战时,对印第安人的侦察手段赞不绝口,但却从不让他们单独行动:“我总是派一些白人跟印第安人一起执行任务。”【注6】 即使在近代,诸如此类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最臭名昭著的事情,要算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艾德加·胡佛对美国黑人领袖的迫害。 事实上,种族主义对美国的情报行动并非总是起破坏作用。例如,阿兰·平克顿在内战期间就曾招募过黑人和妇女为北军侦察。但领导的位置,却总是被那些“常青藤学校”毕业的有钱且年长的白人占据。【注7】 不论是在1915年至1927年间的国务院情报机构、世界二战期问的战略情报局,还是后来的中央情报局,都存在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情报机构才开始为妇女和同性恋者降低进入的门槛,但对美籍华人的歧视仍然存在。 沙文主义赖以生存的黑白不清的世界,是骗子大行其道的温床。冷战的结束,似乎为各国情报界提供了合作的契机,尤其是在联合国的主导下。这或许意味着掌控美国情报大权的那些老家伙的工作量和报酬都要减少。于是,他们把爱国主义当作最后的庇护所,大肆鼓吹法国、日本和中国的情报威胁。他们对联合国和联合国主导下的情报合作,更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情报骗子不仅有推销员和沙文主义倾向,而且也颇像私家侦探。作为林肯政府官员的阿兰·平克顿,因创建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私家侦探机构而名声大噪。到19世纪末,私家侦探业已盛行全美。研究西部历史的学者们,曾对该地区“私家侦探崇拜”现象有过精辟的论述。 私家侦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谁给钱,就为谁卖命。到20世纪初,随着劳资关系的激化,私家侦探成了热门货,而且大都变成资本家的鹰犬。对于他们来说,劳资激化越持久越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一名主管一语道破天机:“雇佣私家侦探的费用暴涨。但他们却常常留一手,让你永远离不了他们”。平克顿、威廉·伯恩斯及其他一些私家侦探,打着反共产主义的旗号,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巴不得这种威胁永远存在。【注8】 私家侦探机构的风格,对美国情报机构有很大影响。虽然政府官僚作风必然影响到联邦调查局、中情局及其他联邦机构,但国家情报领导人还是不愿放弃19世纪前辈们留下的传统。私人侦探的职业技能和风格传了下来。在美国情报史上,这也是情报工作的一种延续。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