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满头》是一部散文集,素材看似随手拈来,却篇篇精彩,无论是叙事写景议论,作者梁晴都从最简单的事件中提炼出最朴素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此书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满头(梁晴散文作品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晴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花满头》是一部散文集,素材看似随手拈来,却篇篇精彩,无论是叙事写景议论,作者梁晴都从最简单的事件中提炼出最朴素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此书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真情。 内容推荐 《花满头》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梁晴百余篇散文作品。《花满头》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真情。这部散文集题材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让人为其苦中作乐的精神深深喝彩;对家庭生活的记叙,让人体会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对小动物的描写,让人领悟到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义;对朋友的素描,让人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坦荡赤诚;对旅途见闻的记录,让人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寻常巷陌的述说,让人体味到平凡生活的美好。 目录 序 我家三十年 浪漫经典 我们家的“小资”生活 餐车上的牛肉面 业主委员会未能诞生 短短一年 旧文件 手抄本 大会堂 代步 床垫 外公的父爱 母爱有别 父亲的潇洒 小确幸 酒吧 母亲的市井 寄妈妈 手足 梨的故事 有一种成长叫大爱 假发 “禁谷” 辣椒水 “鱼钓” 爷爷的世界 奶酒 西洋红 吃老酒 结庐 归宿 老太太们 西鸿 毕狗蛋二三事 “舍弟” 赤子 老鲁 邮政车 再也无须辩白 花满头 萝卜馅饺子 腊八蒜 冬吃萝卜 叫花鸡 欢喜 吃粥 采盐蒿 薄荷 虫草 苋菜 甜的蟹 小吃 人间烟火 我们家的鲤鱼 抱抱 老皮 宠龟们 鹦鹉 不咳嗽了 与鼠为邻 赶去约会一条狗 办公室里的狗 雪天里的创可贴 圣手 古堡 皮草 终点站罗马 遭遇惊险 台北女生 中国餐馆 沙哇里卡 龙之味 扬声 牛肉卷翻墙而去 孩子与骆驼 破砖头 你也来了 望母山传奇 大方巷 豆浆 墙角 一个歌星的演唱会 南京人 黄梅天 牙膏 油麻菜 米厂 手帕 香云纱 印花土布 玉照 这双手 西式同学会 与电影有关 桃核戒指 浴缸 黎明即起 温柔乡 俭生活 刷墙 挥汗如雨的快乐 拾搭 叫一声“师傅” 搭错车 落荒而逃 声音太像 职业敏感 职称外语 打靶 赤足 试读章节 我们家最典型的“小资”要数我的父母,当年南京刚刚解放,到处一派空前革命的气氛,我父亲为了给我的母亲过二十二岁生日,居然偷偷带着她去下小馆子。他俩身穿制服,别着军管会的标志,很有点忽略社会影响。由于实行的是供给制,口袋里并没有什么钱,也就是一人点了一碗阳春面。这一幕被一个从小馆子门前经过的同事看见,我父亲兴高采烈地把他叫住,邀他一块儿给我母亲过生日,于是倾囊所有,又点了一碗阳春面。 这位仁兄欣然享用了阳春面,然后义不容辞地向组织作了汇报。于是为了他俩的“小资”倾向,开了若干大会小会,我妈的入党转正好像还为此受到影响。 这件逸事发生在我们家正式组建前,组建之后的“小资”,那就更有的一说了。在我的印象中,每一天的早晨,我们五个孩子都要跟着父亲去大操场跑步。父亲的汗背心上有好多小洞,有一根带子欲断未断。回来以后,母亲为我们准备的盐开水已经半凉,大家正好一饮而尽。温洗漱水的大钢精锅锅盖上,放着七条马蹄糕,一人一条。在我们进行快乐早餐的同时,父亲夹着报纸,特意到楼下的大厕所去“联系群众”,而母亲教我们一人一首唐诗,让我们把诗的意境画成一幅画交给她。这些诗由父亲头一天选妥,记得有一首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母亲一面念一面嘀咕:“怎么选这首诗教小孩子?” 几乎每一个天气不错的周日,我们都要举家郊游。母亲带着我们上了公交车,父亲就开始猛踏他的自行车,有一次他超过了公交车,得意扬扬地双手大脱把把公交车司机吓了一跳。 我们的郊游都是自带干粮。记得有一次母亲炒了一饭盒新韭炒新蚕豆,加一沓她自己烙的面饼,大家坐在莫愁湖畔的草地上吃卷饼.头上拂动着缀满鹅黄色絮蕾的柳绦,非常诗意。那个时候,公园的餐厅供应堂吃的客人免计划白酒,一人一小盅,我们五个孩子轮番出动,一人去买来一盅。父亲看着我们泼泼洒洒地端出来,忙不迭地接过去,喜滋滋地灌进他心爱的小皮酒壶里。 父亲的摄影技术很不错,给我们拍过很多照片,弟弟妹妹张着缺牙巴,笑得阳光灿烂,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的衣服上没有补丁。 我们家的棉被里子都很破,所以母亲一向痛恨我们在被窝里打闹。可是我们家有一台很不错的电动留声机,母亲最爱听的是《梁祝》和《小二黑结婚》。冬天的时候,她一面听留声机,一面兴致勃勃地在取暖炉的铁炉盖上烤剩馒头和干苹果,然后用擀面杖把它们擀碎,给大家煮了一锅自制的“咖啡”。 那时候,只要人民大会堂有外国艺术团的演出,父亲都会尽量带一两个孩子去观摩。有一次看前苏联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母亲为了不被“苏修”小看,连夜用她的衣服给我改了一件罩衫,因为扣子来不及钉,她干脆就用针线缝上了我的衣襟。 现在我的父母老了,依然每天会在电话里饶有兴致地告诉我,小区里的绿梅开了、月季开了、桂花开了,养着锦鲤们的鱼池里刚剐换过水了。他们对小馆子的热爱可谓日久弥坚,发展到两个人经常花二十多元的打车钱,跑到离他们最近的一个老城区去,吃一块钱一碗的柴炉小馄饨。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他们在书房里一人持一柄放大镜看书,仰着、靠着、窝着,不修边幅,手边一壶热茶、一碟切成片的青萝卜,转眼萝卜就只剩下一圈一圈的绿皮。 我们家的“小资”气息延续到我这里,我会为了安置一株廉价的水草,去买来一只昂贵的玻璃缸;而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拎一小袋她积攒的硬币,请我去吃刚出炉的鸭油烧饼。 我知道现在意义上的“小资”是指准欧式的生活方式,和我以上说的这些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有些我父母那样属于与生俱来的“小资”情调,多少也还有一些它的动人之处,何况它全体现在一种岁岁年年、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状态里哩。P7-8 序言 当我把这本书的校样拿在手里时,感觉很是有点奇妙。因为文章都是零零星星写、断断续续发的,前后跨度十来年,现在就仿佛是散兵线收拢成了检阅方阵,自己看了都不由得要揉一揉眼睛。 1998年的时候,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过一本我的散文集,据说喜欢的读者还很不少。可是事过境迁,我总不大想再去翻开看,觉得里面多少夹杂了“文艺腔”,潜意识里还是有要表现自己是个才女的意思。总之一旦起点不够纯粹,作品就会像火候不够的瓷器,窑变后的釉彩一看就不沉稳。 也许毕竟人生越发历练,翻起这本书来,感觉就踏实多了。 书里的文章大多曾发表在身边的报纸副刊上。这些副刊的编辑手里一缺稿子,就喜欢给我打电话,他们每次都信心满满,相信我会出手不凡。而我到了这种时候,无一例外地先不应承,我一定要耐心地等待某种感觉自己降临。小文章其实很是不好写,一方面要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一方面又要让读者在觉得新颖的同时,恍然感悟字里行问全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我一直都告诫自己,文章要有充盈的生命汁液,切不可让它是脱水的花草果蔬,即使是炒冷饭,也不可以。有些人玩味自己的小情调,文字无关大众的痛痒;有些人写文章一个劲儿地掉书袋,拿起来就让人觉得满纸皆是文字的干尸,谁会需要这样的干尸呢? 我有一次去苏北,在一个完全可以称作“穷乡僻壤”的小镇上,看到一个卖菜的农民坐在扁担上看《扬子晚报》。这个场景令我震撼无比,我始知一篇文章交给报社,要对不知道多少掏钱买这份报纸的人负责! 明白了这一点,我就要做到让读者觉得“物有所值”,于是在短短的篇幅里,我努力用最简练的文字组合出味道尽量多的内容。 看校样的过程中,我常常被自己搞得乐不可支。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制造这样的效果呀!所以幽默这个东西,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我的祖辈、父辈几乎无一不是饶有情趣的人物呢。 有一位武林高手读我的文章,说文章颇像太极拳,里面藏着一股类似缠丝功的“劲儿”。我不禁会心——他可算是内行看出了门道。 我真的是在文章里下了工夫,你可以很轻松地读完它,然后忽然觉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回过头再去嚼上一嚼。 我不习惯在这类文章里愤世嫉俗,晚报类的读物就是让人放松的,而且一片阴云传染给大家,会形成阴霾;而一缕阳光虽然微不足道,却会让大家暂时收拢心头湿琳淋的雨伞。有—-句话我私下里是把它当做座右铭的,它叫“红尘滚滚,白云深处是心乡”。当一颗心褪去了尘世的各种焦灼和纠结,变得既安静又舒适时,写写散文是比较合适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