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德群传/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瓦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1920年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4至1949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他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而赴法国,从此在巴黎定居至今。

周瓦编著的《朱德群传》叙述、剖析了一个三十年代中国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踏上世界艺术之峰的平凡而不凡的历程。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超越了国界的艺术家,驾驭和完成了众多极其稀有和高品质的作品。他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给法兰西学院投进了一片新的光辉。他就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朱德群。

《朱德群传》由周瓦编著,是“大家丛书”系列之一。

《朱德群传》讲述了一个三十年代中国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踏上世界艺术之峰的平凡而不凡的历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院士加冕

 1.不朽之人

 2.新鲜血液

第二章 童年时代

 1.朱德萃时代

 2.篮球主力

第三章 杭州艺专

 1.当今最好的老师

 2.一辈子最好的同学

 3.学期画作皆成空

第四章 台湾台湾

 1.台湾生活

 2.首次展览

第五章 巴黎寻梦

 1.进入巴黎

 2.异域万骨枯

 3.爱情助力

 4.画风突破

 5.节能超越

 6.越飞越高

 7.与师同游

 8.幸福生活

 9.故土的情

 10.大画冲刺

 11.艺术内涵

年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进入巴黎

朱德群在盛名之下选择去巴黎,这一举措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卖画的钱,又有如此厚实的人脉、如此的盛名,在台湾与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好好享受,稳定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吗?朱德群却放弃这一切,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到语言不通的国度,自讨苦吃,而且还是长期生活在此。想想古来今往,痴迷艺术探索的人,都是不按常理计较得失,只在乎艺术上的收获,相比而下其他方面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955年3月29日,朱德群从基隆登上去香港的轮船,又从香港转乘邮轮前往法国。

当时的朱德群确实还没有定居法国的想法,他只是想在巴黎参观向往已久的诸多美术馆,亲身体验下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艺术魅力,因此他在台湾的作品一张也没有携带。

但是他一踏上邮轮,事实上他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在一个多月的远洋航行中,风急浪高,轮船颠簸得非常厉害。朱德群发现不远处有个巾国女孩吐得厉害,看上去似曾相视,原来是自己教过的大三的学生董景昭。

朱德群对董景昭这位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的学生印象很好,攀谈之间知道董景昭已经得到西班牙皇家艺术学院的奖学金,此次就是去欧洲马德里学习深造。没想到那么巧,他们同坐一班邮轮。这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两人相伴,自然轻松有趣多了。

邮轮沿途要停靠西贡、锡兰、开罗,一个月后抵达马赛,才到欧洲。每个停靠站,对朱德群和董景昭来说,就是每个不同风格的风景画。

在西贡停靠时,两人上岸看了一个画展。朱德群发现这些在东方的殖民者的画作,很令人失望。在开罗停靠时,他和董景昭观看了古埃及古博物馆。古埃及的艺术家留给人们很多谜,为什么他们在画人物的时候有那么多奇怪的反视觉的规定。比如,人物的脸是侧面,眼睛却是正面的;肩膀、手臂和胸脯是正面的,却与侧脸形成90度的转弯,到了腿和脚却又侧面了,与胸部转了90度。这又是反视觉的。但是这种绘画在埃及却延长了数千年。至于金字塔,古埃及建筑师不用在自然界常见的球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而是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等边四面方椎体”。这些神秘的美,深深震撼了朱德群和董景昭。

不久,邮轮抵达马赛,巴黎近在不远。在一个多月的交往中,朱德群和董景昭相谈甚欢。董景昭对巴黎也是心仪不已。在朱德群的劝说下,董景昭先去巴黎,再去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报到。两个星期后,朱德群亲自把董景昭送到马德里,他在此也观看了西班牙大师们的作品。

浪漫的海上航行结束了,此时,朱德群真正踏在了巴黎的土地上了。

在车站接朱德群的是当地的李神父。原来张道藩得知朱德群去法国,专门打电话给驻梵蒂冈大使谢寿康,通告好友来巴黎深造,请他安排接待。谢大使专门请出了在巴黎的李神父来接待朱德群。李神父征求了朱德群的要求,介绍在巴黎拉丁区万神殿旁边的小旅馆,将朱德群和董景昭安置下来。

两人一放下行李,就前往卢浮宫。这座由两百多年前的皇宫演变成的博物馆,藏有16世纪以来的各国艺术珍品近百万件,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藏品最多的艺术博物馆。

朱德群很快被这些艺术原作震撼,这与过去看印刷品的感觉截然不同,印刷品不但色彩上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画幅缩小后震撼力也减弱。若干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德群对年轻人劝道:“以前我只是看到名作的印刷品,从来没有看到过真迹。画油画的人一定要看原作,因为在印刷品上很难领悟到大师们创作的奥妙之处。”

卢浮宫太大了,一次怎么看得够。朱德群和董景昭看到博物馆关门,他们意犹未尽;又来到卢浮宫旁边的“回力球场国家画廊”观看。  这个画廊面积狭小,虽然与卢浮宫的恢弘无法相比,但是这个由火车站改造的画廊,被年轻人视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殿堂,是专门展示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作品的袖珍美术馆。

在这里,朱德群看到了他的偶像塞尚的原作。二十多年前在杭州艺专求学时,塞尚是朱德群尊崇的偶像,不但对他得绘画风格心摹手追,对他的艺术历程也不陌生。

因“滥用颜色”而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拒之门外的塞尚,结识了不少印象派画家,很快他意识到印象派艺术主张上的偏差,也不赞同他们凭着对光的感觉来表现物体的艺术追求。他认为“闪烁的阳光和流动的大气”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既不该因捕捉光影瞬间印象而忽视形体自身结构的坚固性,也不能仅仅强调色彩反射现象而放弃物体固有色的稳定感。塞尚并不认为透视学能够正确表现视觉世界的真实,而尝试从多个视点的不同角度来描绘物体,以求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更为鲜明。

塞尚的高明在于他以色彩塑造体积和质感,用颜色关系替代明暗变化,使素描与颜色自然地融合在一体,“当颜色丰富时,现状也就丰满了”。塞尚的艺术实践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对后来者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令他们的观察方式和作画方式都有了彻底的变化。这点令朱德群深深钦佩。“卢浮宫是一本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学会认字。但是我们不可满足于记住过去那些名人漂亮的理论,而是要跳出这些理论去研究美丽的自然。”面对“现代艺术最勇敢的先驱者”的绘画真迹,朱德群紧张而激动,一腔热血周身沸腾。

不久,朱德群特意去了塞尚的隐居地普罗旺斯。塞尚在巴黎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度过。塞尚的故乡埃克斯是普罗旺斯地区的文化中心,保留有许多17世纪的美丽建筑。虽然塞尚的画室中陈列着他的生前作品,但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却没有给家乡留下什么重要作品。漫步在画家身前漫步过得郊外小径,朱德群觉得自己正沿着大师的足迹进入他的作品中。

塞尚从来不认为绘画的任何常规法则是天经_地义、神圣不可推翻的,他毫不妥协地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崭新的艺术观念,挣脱了传统规则的束缚。他不仅在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上对朱德群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还使之更加坚定地相信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独辟蹊径,而且一定要按照自己认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塞尚故居,朱德群回到巴黎他居住的拉丁区。这是巴黎最古老的地区之一,窄窄的街道和小巷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在朱德群眼里,这座令众多艺术家心驰神往的都市完全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天空灰蒙蒙的,街道两旁楼房的墙壁也是灰蒙蒙的,水泥墙因为年久变色而呈现出肮脏的暗色,与台湾色调明快的热带风光比起来,显得陈旧和缺少悦目的亮丽色彩。

在他眼里,这就是巴黎吗?又黑又脏,简直就像烧煤的大厨房。他对巴黎的最初印象是失望的。但是这座享有世界艺术之都的城市很快就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征服了朱德群。尼采曾说过,“作为一个艺术家,巴黎是最理想的家园”,巴黎各种精美的雕塑数不胜数,这不是一时之作,而是法兰西千百年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繁华和时尚的香榭丽舍大街、著名的协和广场和凯旋门、为万国博览会修建的展览馆,是秋季沙龙和众多大型美术展览的场所。

在城市里布满了大小咖啡馆,店主还将小圆桌放在屋外,人们在这里观赏街景,品着咖啡,还有人在这里读书写作,独自沉思或与朋友聚会聊天。这些地方就是曾经孕育法国文化的温床。雨果、巴尔扎克、伏尔泰等著名作家思想家就是在这些咖啡馆里静坐凝想。

文化和艺术是法国最引以骄傲的资本。法兰西民族热爱文化和艺术,整个社会对文化人和艺术家非常尊重。在巴黎,罗丹的名字比总统还响亮,自罗丹之后的艺术家也是比之后的总统更加响亮。这是对文化艺术的尊重的悠久传统。二战后巴黎重建,当时文化部长出台一项法律,明确规定建筑住房时要按比例建出画室,由政府出面低租金分配给提出申请的画家。房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按比例捕出资金用于艺术品购买;国家甚至对购买艺术品实行减免税的政策。

对艺术朝圣般激情过后,奔袭而来的自然是异乡的失落感。朱德群在杭州艺专时学过一点法语,抗战时在重庆的中央大学旁听过法语,但是那么多年来他已经遗忘了法语,不会说法语,更听不懂法语。一个多月前的讲台上的教授,现在成了听不懂说不来的“幼儿”。烦恼中他突然想起早几年就来法国的吴冠中,多方打听之后,他找到了和吴冠中一起来巴黎的熊秉明,原来吴冠中听说新中国成立,已经在1950年就满腔热情地回大陆了。朱德群再一次严重地感到失意和孤寂。

P46-51

序言

上世纪,法国是全世界公认的艺术之都。罗浮官是法兰西艺术宝库,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最高荣誉机构,是两百多年的法兰西思想宝库,而法兰西院士是法国至高无上的学术荣誉头衔。在法兰西学院制度建立两百多年来第一次,一位七十七岁的华裔人士荣任这个法国国宝级的头衔,这是法国侨界、学界空前的喜讯,更是中国人的骄傲。这就是以十四票绝对优势当选的抽象画家朱德群。

1999年2月2日,法兰西学院为这位华裔院士举行院士就职大典仪式。艺术学院前任主任、著名雕塑家、艺术院士让·卡尔多(Jean Cardot)向全体颂扬朱德群院士:

“在我们的眼中,您是一位创作力雄浑博大的艺术家,您驾驭和完成了如此多的极其稀有和高’品质的作品,您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给我们学院投进了一片新的光辉。您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此这片新的法兰西光辉所照耀的范围,已经超过了国界。”

法国不愧为一个尊重传统、讲究礼仪的国度,在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下,这个大典仪式才正式开始。身穿拿破仑时代的青色礼服、头戴红翎高顶帽的法兰西共和国仪仗队排成两列,举剑向院士们致敬。艺术学院院士身着统一的金线刺绣的绿色大礼服入席。而第一次头顶桂冠身着绿袍的新院士朱德群一出场,就成为全体观众的焦点。

“在这座精致而高雅的建筑杰作中,在有三百年历史的圆穹之下,在我现在所站立的圣坛上,曾有多少代法国文化的精英在这里接受崇高的就职荣誉。承蒙各位院士的甄选,我今天能非常荣幸地在此就任。当我意识到要用不是我的母语一严谨而优美的法语发表演说,来赞扬我继承的前任院士时,我内心有着难以自禁的激动和感动……”作为汉家之子的朱德群,在此意识到有一个特殊的使命要传达——“一个共同的理想,一个唯一的、永不枯竭的‘美’的追求。这个理想,同时也是在座各位院士从事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理想。”

大典举行的法兰西学院离朱德群当年刚踏进巴黎住的第五区的梦露街不过两公里的路程,对四十二年前的他来说,连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登堂入室,跻身万民尊崇的院士之列;对1920年中国江苏省的萧县,朱德群的家乡,这个医生世家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会成为遥远的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虽然,荣选院士不是朱德群预设的目标,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努力工作的结果,看似就势遂愿不期而至地一路跋涉,跨越这山村到殿堂、街道到学院的距离,需要极大的意志和耐力,这不是在即成的大道上奔驰,而是在没有路的绝壁上攀援。这是中法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对一个汉家之子,却是一生的奇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