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雪里送炭
咱们这段书发生在清光绪年间。在顺天府德胜门外,有那么一家造酒的酒坊,酒坊的掌柜的想让这个酒坊丰茂财源.所以就给这个酒坊取名“源丰号”。“源丰号”临街有三间铺脸儿,又做酒坊,又做饭店接待顾客。后面两进院子。中院是酿酒的作坊,后院是掌柜一家的住所。“源丰号”掌柜的四十多岁,姓赵,叫赵存厚,河南南阳赊店镇人。因为为人厚道诚实.买卖讲求信誉,童叟无欺.所以,大家伙都直接管他叫“老忠厚”。你看,人好哇,酒也好。赵存厚造的酒也和他的名字、人品一样,味道醇厚,甘甜凛冽,清香扑鼻。自打源丰号开张以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三间店铺常常是人满为患,方圆几十里内的酒客都慕名光顾。只耍喝过一次的客人肯定就会变成回头客,而且,附近许多酒楼、饭店都在源丰号订酒。所以,源丰号的生意特别兴隆,越做越红火。
赵存厚早年丧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芳名巧真。现年一十七岁.生得聪明伶俐,人见人夸,赵存厚视如掌上明珠。你别看酒坊生意好,但人手不足,经常忙不过来。就那样,赵存厚也不忍心叫女儿插手,只让她在后院的绣房里,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写字。虽是小家碧玉,赵存厚也是望女成凤啊。
巧真可不管这个,总是跑到前面,一会儿帮帮这,一会儿做做那,赵存厚拿她也没辙。本来嘛,生意忙碌,人手不够啊。整个酒坊,赵存厚雇了三个伙计:一个叫大康:是赵存厚造酒的下手,技术活儿干不了,只会出一把死气力;一个叫小康,是大康的同胞兄弟,干的是前堂里的采买还有一个叫张顺.人称二顺子。外号笑面虎,二十七八岁,京郊大兴农村来的.人挺机灵,是灶上掌勺的师傅,手艺还算不错。煎炒烹炸、荤素热凉都能对付下来。所以,酒坊平常非常繁忙,往往从早一忙就到大半夜。
单说这夭,寒冬腊月,一大早,天就阴阴沉沉的,还刮起了小风,这风刮的,顺着人的汗毛眼儿往骨头缝里钻,标准的一个“一露三哎呦”的天。怎么“一露三哎呦”呢?您在家猫着没事儿,只要开门一露头,“哎呦……哎呦……哎呦……”得连打三个寒颤。那真是哈气成雾、滴水成冰啊。到了下半晌,更坏了,天更低了,就像压在人脑袋上似的,阴云都是铅黑色的,风大了,“呜……呜……”。这天由“一露三哎呦”变成了‘不露老哎呦”了。怎么说?就是您躲在屋子里不开门不露头,您也得不住的老哎呦,真冷啊。果然,到了临黑的时候.天就开始飘起雪花了。这雪越下越大,开始零零星星,后来又大又急,“唰唰唰唰……”.下雪都能下出音儿,您琢磨琢磨该有多大吧。
不过.您别看天气这么冷,源丰号的买卖可从早就没有断过,为啥?一是那年头娱乐生活少,跟现在没法比,下雪了往家一眯,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再不行就上上网,聊聊天,偷偷菜,写个微博,发展俩粉丝。那年头哪有这些个。下雪,下雪就得在家憋着。嫌闷得慌,那就到酒馆来,找两三个酒友喝一顿,。天南海北聊一番,解闷儿。再加上那时候家里也没暖气,想取暖还得买柴买炭。这儿多好,喝酒暖身子,脚下还有火盆,后面是蒸酒的地方,热气腾腾。所以,别看天不好.白天客人不但没少,反而还多了呢。赵存厚他们里里外外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雪也下来了,客人也都走干净了。
赵存厚带着伙计把店面打扫了,又等了一会儿,挑开棉门帘÷看,天都黑了,外边的雪大如鹅毛,北风呜咽,街上早已无人,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经熄灯了。赵存厚冻得一缩脖,“真冷啊!大康啊。”
“哎!”
“摘幌子,上板儿!不会有客人来啦。” “好嘞!”
“小康。”
“哎!”
“烫点酒.二顺子炒俩菜。咱们也该吃饭了。”
“哎!好嘞!”
呵!赵存厚快成将军了。这分兵派将的,大家是各司其责。二顺子炒菜、小康烫酒.这边大康抱门板上门,一块,两块,三块……等上到最后一块的时候,这块门板抱过去,刚要往上插,就这个工夫,“呼腾!”一下子从外边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