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代,官至广东巡抚、领兵部侍郎衔。身处清帝国末世,正值太平天国起事引起的空前危机和西方强国入侵造成的“几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危机和变局,他思维锐敏,敢为天下先,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思想启蒙家中的佼佼者。他是国家派往西方的第一位常驻公使,成为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年轻时,他和他的朋友们就对现实不满。他和刘蓉、曾国藩多次指点时弊,意气风发。他们常谈的是“吏治不廉、贿赂公行、民业日荒,奸民日众”。认为这种状况不做改变,国将不国。到京城之后,郭嵩焘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当时,在南方,与太平军的作战异常紧张。在北方,英法联军正向大沽、天津开来。而北京的官绅却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醉生梦死。官府、名馆,灯红酒绿,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与此相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物翔贵,米薪蔬菜,以及日用必需之物”,“皆增价十倍”,民不聊生。问题是,这些现象就摆在皇帝面前,为什么皇帝浑然不知呢?
郭嵩焘认为这主要是上下相隔。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向咸丰帝讲一讲这个问题。他对咸丰帝说:“天下之患,在上下否隔”。他进而说:“今日总当以通下情为第一义。王大臣去百姓太远,事事隔绝,于民情军情委屈不能尽知,如何处分得恰当?事事要考求一个实际,方有把握,故以通下情为急。”随后,他又谈到选拔人才的问题,说即如人才,岂是能一见即定他为将才、为名臣,亦多是朝廷立定一个主意鞭策之。人人晓得朝廷志向,自然跟着这一路来,久之积成风气,便觉气象光昌。故总需是朝廷立个榜样才好。
这次应对很是成功,咸丰帝让郭嵩焘进入了南书房。
召见之后,郭嵩焘感到言犹未尽,随即赶写了一奏折递了上去。奏折中,郭嵩焘大胆指出了造成清廷官场不求实际、欺上瞒下恶劣风气的根本原因:权力过于集中。
对郭嵩焘的建议,咸丰帝没有理睬。此后,郭嵩焘被派往大沽,与僧格林沁一起筹办海防。